?

學校文化建設的框架解構

2017-12-26 13:21董洪亮
江蘇教育 2017年20期
關鍵詞:學校文化框架符號

董洪亮

【關鍵詞】學校文化;框架;符號;動力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74-0062-02

任何一所富有生機的學校,都會把“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重要主題。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寶應實小”)也是這樣。他們在“讓每一片葉子都美麗”的總體追求之下,非常系統地推進著學校的文化建設。他們對于文化建設的系統思考和實踐,向我們清晰展現了不同學校在建設自身文化時的共同性。這種共同性表現為文化建設自身應有的框架?;蛘哒f,一所學校,如果不能形成明確的文化建設框架,文化的改善和進步是很難發生的。這種框架主要包括“符號、結構和動力”等三個核心要素。

一、文化建設是一個符號經營過程

符號是文化的根本所在。建設文化而不去經營某種符號是很難想象的事情。

文化建設為什么需要確定某個文化符號?這與“文化”的本質有關。何謂“文化”?“文化”的本質就是某個特定人群對于某個對象的共同理解與解釋。比如,在遠古時代,人們看到天上雷鳴電閃,非常害怕。他們搞不清楚這是為什么。人們對于自己不清楚的事情是尤其不安的。于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會嘗試對這個現象做出解釋。他們可能會說,因為天上有雷神,雷神一不高興,就會震怒,就會弄得電閃雷鳴。大家一聽很有道理,于是產生了共同理解。有了共同理解和對于現象的解釋,接下來他們就知道該如何做事了。比如,為了防止雷神震怒,他們可能會去獻祭,會去叩拜。遠古時代的各種文化就是這樣誕生的。當代社會,文化現象的本質同樣如此。

文化的本質告訴我們,文化是一種有對象的社會存在。對于學校文化來說,這個對象主要就是“教育”。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首先就是讓人們對于“什么是教育”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和解釋。什么是教育呢?這個問題很抽象。對于抽象的東西,人們很難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所以,從社會技術的層面,我們往往采取類比的方式,用某種東西去比喻“教育”。在這里,“教育”是本體,而這個用來幫助我們理解本體的東西就是喻體。喻體就是文化符號。沒有符號,我們就很難達到對于教育的共同一致的理解。

寶應實小為自己確定的文化符號就是“銀杏”?!敖逃睉撌鞘裁礃幼拥奈覀兛赡苷f不清楚,但是,“銀杏”是什么樣子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意見都很一致。有了“銀杏”這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喻體,學校中的全體成員對于什么是教育以及如何進行教育,也就容易形成共同一致的觀念?!般y杏”是“堅毅的、正直的、奉獻的、向上的”,因此,我們學校的“教育”也應當具有“堅毅、正直、奉獻、向上”的品格。全體師生的教育理想由此建立,學校的辦學特色也由此呈現。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是一個符號經營過程的原因所在。

在符號經營方面,寶應實小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們用了幾年時間,“著手梳理校園文化脈絡,尋找學校文化符號”,并讓廣大教師、學生、家長參與其中,因為他們深知,“一所學校既是一個物質的存在,更是一個精神的存在,學校的文化是其不斷發展的內生力量”。從學校的歷史出發,把文化符號的確定作為一個努力探尋的過程,正是對于文化建設本質的深刻把握。沒有這種把握,文化符號的確定非??赡軙蔀樾iL一人說了算的“指定”過程?!爸付ā辈豢赡苷嬲纬赡撤N文化,因為文化需要“經營”。

二、學校文化是一種結構化存在

建設學校文化,僅僅止于確定某個文化符號遠遠不夠。很多學校管理者會以為,形成學校文化品牌,就像注冊一個商標,只要確定了某個獨特符號就行。這樣的理解,非常容易把學校文化建設變成一個喊口號、立標語的過程。

如前所說,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和解釋,但是,理解和解釋的目的卻是要引導人們做事。在“什么是教育”的問題上取得了共同一致的理解之后,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辦教育”。一所學校的教育事實上怎樣,核心的問題就是看這所學校的課程。課程即機會。你為學生提供了什么樣的課程,就意味著學生在學校里有什么樣的發展機會。同時,課程更是結構,課程的結構就是我們對于學生人格結構的預期。

在從文化原點出發,形成學校的結構化課程方面,寶應實小經歷了漫長、堅實、富有成效的“建設”過程。他們從培養兒童“主體意識、精神底色、美好心靈、生活世界”的四大教育目標出發,完整建構了包括“學科課程—閱讀課程—德育課程—實踐課程”等四個類別的學校課程。

在課程結構化也就是學校文化存在的結構化方面,他們的實踐包含兩個方面的重要特征。

其一,打通課程的內容和方法之間的關系,對“教什么”和“如何教”進行整體的探索。他們把教學的過程在整體上劃分為“學”和“導”兩個維度,并且進一步明確,在這兩個維度當中,每一個維度都應當包括“預、展、評、練”四個要素。兩維度四要素的整體把握,有效防止了學校在課程實施、教學改革中通常會出現的模式單一化現象??梢哉f,“兩維度、四要素”是一種課程實施規范。他們要解決的是一個規范問題,而不是某種單一方法的機械運用問題。我想,這種“規范性”是他們對于“綠色”課程的執著追求,表達著他們的文化理想。

其二,通過學生的“行為”達成課程的目標。當代課程不是訓誡課程,不是記誦課程,而是經驗課程。課程經驗化的基本要求,就是強調學生通過自己的行為、實踐、操作、體驗、探索,達成課程的目標和育人的目標。寶應實小在閱讀課程中關注的是多種閱讀方式和閱讀體驗的形成,在德育課程中關注的是禮儀的學習和習慣的養成,在實踐課程中關注的是學生日常的實踐和學校之外的多樣化經歷。就好像“銀杏”的生長是每一棵銀杏自身的過程,理想的學校教育永遠都應當力求成為學生自己的經驗過程。

三、學校文化的發展取決于動力的大小

如前所定義,文化是特定人群對某個對象的共同一致的理解和解釋?!叭巳骸笔俏幕种匾囊蛩?,這一點不難理解。比如,“文化”是分大小的,我們經常會說存在著東方文化、中國文化、江蘇文化、區域文化、機構文化甚至團隊文化等,在這里,文化的區別取決于什么?就取決于文化構成中所包括的人群。就是說,文化的問題,根本上就是人的問題。由此出發,學校文化建設解決原點也就是符號問題,不僅要解決結構問題,還要關注動力也就是“人”問題。

學校文化建設涉及的人群包括學生、教師和社區成員,但是,核心的人群一定是教師,因為在教育者和受教育的關系當中,教育者是具有主導性的。所以,寶應實小在文化建設中才會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第一資源和核心要素,一流的辦學品質需要一流的師資隊伍作支撐,建設一支有道德、有理想、有專業追求的教師隊伍是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所在”。促進學校的改革發展而不關注教師隊伍的建設,那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很多時候,人們會在狹義上使用“學校文化”這個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文化甚至就是指一所學校教師群體共同工作的氛圍。教師隊伍的建設何等重要可見一斑。

為了“讓每一片葉子都美麗”,寶應實小形成了兩個方面的清晰思路:其一,為不同群體的教師設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把集團中的每一所學校都作為完整的整體,為每一個人開發自由發展的路徑;其二,促進每一位教師取得適合自己的成果,把“發展”落實在可見之處。

通常情況下,形成思路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把思路變成行動,并且長期堅持。寶應實小不僅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為每一位教師取得成果提供平臺和支持,并且數年如一日,厚積薄發,使隊伍建設成為學校改革發展的亮點,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真正內核。僅此一點,就讓我們心生敬意。

有了充沛的動力,寶應實小的學校文化建設一定能走出一條更加廣闊的道路。這不僅是我們的良好祝愿,也是我們的合理預期。

(作者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教育學博士)

猜你喜歡
學校文化框架符號
框架
讓閱讀更方便的小符號
淺談框架網頁的學習
基于Jmeter對Node框架性能的測試研究
加減運算符號的由來
小學英語有效教學情境對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教學研究
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需要校園文化的浸潤*
“多元教育”視閾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探索
提高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策略研究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