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大的是美好的”

2017-12-29 21:48桂浩明
滬港經濟 2017年12期
關鍵詞:小盤股行情市值

桂浩明

市場曾熱衷于“炒小、炒新”

2017年的股市行情,行將拉上帷幕?;仨@一年大盤的漲漲跌跌,投資者無不感慨萬千。最有代表性的上證綜合指數,全年的漲幅很有限,但刻劃滬市大盤股走勢的上證50指數,其漲幅卻相當可觀。那些市值在500億元以上的大盤股,普遍取得了超過30%的漲幅,市值最大的工商銀行,一年來的漲幅更是超過了50%。反過來,市值在50億元以下的小盤股,則普遍只有不到5%的上漲,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品種是下跌的。面對這種狀況,有人不由得發出了“大的是美好的”這種感嘆。

客觀而言,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人們長期感受到的,還是“小的是美好的”。從20多年前股市建立時開始,就有著“炒小、炒新”的做派。究其原因,一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中國資本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其資金力量有限,缺乏中長期投資意識,熱衷于賺快錢,在股票的選擇上,往往會偏向于市值小容易操控、不確定因素比較多的品種。不確定因素多,則存在被重組的可能,萬一出現虧損,還有可能借助公司的資本運作來解套。雖然,隨著股市不斷擴容,市場對于大小盤股的定義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但在股票的選擇上,人們還是習慣于盡量挑選流通市值低、上市時間短的品種,形成了所謂的“小盤股溢價”和“新股溢價”的局面。至于大盤股,往往在多數股票都已經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憑借其價格低的優勢,才會出現一定的補漲。它們與小盤股的價差,多年來不斷擴大的。對此,市場上也有一種說法,叫“大盤股折價”。

大盤股出現大行情

然而,這種局面今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市場何以出現這樣大的變化呢?是偶然還是必然?有無延續性呢?這些問題很值得思考。

應該明確的是,大盤股“逞強”的行情,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以市值大小作為選擇投資對象的指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隨著市場的成熟,一定會得到糾正。大盤股行情的崛起,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不可否認的是,投資者結構的改變,是今年大盤股出現大行情的前提條件。2000年以來,監管部門下功夫“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雖然整個進展不算特別快,但是隨著機構投資者數量的逐漸增加,其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在不斷擴大,市場開始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今,公募基金的規模已經超過11萬億元,基金專戶的規模則更大,陽光私募基金的規模也超過了10萬億元,再加上股災以后證金公司的3萬多億資金入市,可以說境內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已經相當可觀了。另外,外資以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即QFII)等形式入市的規模,也已經突破了1萬億元的大關。即便扣除一些交叉投資以及購買債券的因素,在如今這個流通市值不到50萬億的A股市場上,機構投資者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鑒于資金的性質,機構投資者會更多地關注企業的質量,立足于中長線投資,并且避免對小盤股高位追漲。這樣一來,“大盤股折價”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事實上,今年市值超過萬億的公司數量有明顯增加。而這些公司的新晉大股東,主要就是那些機構投資者。它們的持續買入,在使得股票集中度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有效地拉高了股價。因此,也不妨說,今年既是一個大盤股的翻身年,也是機構投資者的元年,它們有史以來第一次強悍地引領了市場,成為當然的主角。

當然,機構投資者并不能保證大盤股一定會有行情。原因很簡單,機構投資者入市是為了盈利,如果相關股票業績很平庸的話,機構投資者不會去買。10多年前,發行過一批以大盤藍籌股為投資主題的公募基金,但這些基金并沒有完全按照所宣傳的思路進行投資,而是買了大量的中小盤股,因為大盤股行情太差,不能帶來投資收益。而這種狀況在今年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大盤股業績大幅度回升。

去年以來所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壓縮產能、清除庫存等方式,有效地改變了過去一些上游資源品行業產能過剩、被迫削價競爭的局面,像煤炭、鋼鐵、有色、化工等行業,產品從供大于求變為供不應求,價格明顯回升,這就使得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今年以來,傳統資源品行業上市公司的利潤快速增長,有的同比提高十多倍甚至幾十倍。因此,最受益的就是這些行業中國資控股的大盤股。進一步說,由于有效需求還沒有真正顯現,上游產品的漲價,事實上也就壓縮了中下游企業的利潤,而人們面對PPI和CPI完全不同的走勢,則會不斷強化這樣的意識,于是也自然而然地會淡化對中下游行業的投資,而這些行業更多地集聚了民資控股的中小型企業。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今年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走勢不佳,加工型企業與資源型企業相比,盈利可能小得多。上市公司中,上游行業國資控股的大企業多,中下游行業則是民資控股的中小型企業多,大盤股上漲、中小盤股滯漲的局面,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因此可以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是今年大盤股爆發行情的最主要推動因素。這個因素具有一定的時間性,而今年正是其效果得到集中體現的時期。

不要盲目追捧

毫無疑問,今年的大盤股上漲,客觀上改變了股市原有的某些運行格局與節奏,但在本質上,則是市場回歸基本面,是理性因素的一次張揚,是一次有著重大意義的歷史性進步。

但問題也同時出現,當大盤股行情成為趨勢,市場出現盲目追捧現象,某些大盤股出現了不小的泡沫。而在證券市場上,也還有一些業績良好、成長性突出的中小市值股票,它們本身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卻受到冷落,從發展角度來說,這并不是理性的現象。

其實,一個好的證券市場,應該是均衡的,即股票不論市值大小,只要有投資價值,都應該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在資本市場上體現其應有的價值。在這方面,現在的市場多少有點矯枉過正,需要市場各參與方予以關注。人們期望,在2018年,市場能夠在理性的軌道上均衡、平穩地發展。

若干年前,一個名叫舒馬赫的英國人,出版了一本在經濟學界影響頗大的書,叫《小的是美好的》。套用這個書名,我們說,如今股票市場的特點是“大的是美好的”,但人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只要是業績優良的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都是美好的。endprint

猜你喜歡
小盤股行情市值
小盤股時代終結
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票價格波動性的影響
全球加密貨幣總市值約為1760億美元
最新糧油批發行情
最新糧油批發行情
最新苗木行情
最新苗木行情
老股轉讓市值最多的50大股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