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化中學古典詩歌語言教學的策略

2018-01-04 19:49戴勤立
求知導刊 2017年26期
關鍵詞:古典詩歌情感

戴勤立

摘 要:古典詩歌語言教學是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目前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有助于學生總結應考答題技巧,但也出現了分析程式化、感悟簡單、偏離詩歌審美等許多問題。因此,古典詩歌語言教學需要去除“非詩歌”化的內容,同時兼顧眼前與長遠的目標,最終將詩歌語言與生活語言運用聯系起來,使學生學有所用。

語文教學,特別是靈活多變的古典詩歌語言的學習尤其要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奉考試出題者和教輔編寫者的最佳答案為權威,但一進入課堂教學的領域又不能完全由學生自我發揮、胡亂解讀,以致失去教學的本意,變詩為“非詩”。當古典詩歌語言的特點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規律以及考試大綱結合,明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優化當前中學古典詩歌語言教學,就必須綜合考慮其存在的優點與缺點兩個方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要回到詩歌語言本身,考慮教學的意義和長遠目標,變枯燥的文字為現實學習生活中鮮活的運用,最終讓學生獲得自主積累、學習與探究的動力。

一、強化語言基礎,明確原理規律

中高考指揮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固然常常受人詬病,但是在真正的教學中它依然是教師無法繞過的一部分。況且,這一體系的存在也無形地為古典詩歌語言提供著必要的邏輯支持。結合目前考試考查的內容和課程要求來講,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詩歌文本在語言學層面的知識,尤其是在句式、修辭和煉字方面。因此,基礎的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也應該緊扣句式及其能表達的含義、各種表現手法及其作用、如何確定句眼和詩眼等不同方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絕不僅僅只是把各種手法、技巧或者句式結構的意義講解一遍,讓學生蒙頭背誦記憶即可,而是應當有所辨析、有所比較,甚至可以引入部分簡單的詩歌理論或詩歌評價的內容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理性層面的知識點并最終導向詩歌文本的一般規律。既然學生缺乏用理性語言表達情感思想的能力,那么對于詩歌文本的分析就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理性語言表達能力,使其積累必要的詞匯或概念輔助他們思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結合考試的考點,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各種修辭手法、句式用法的具體內涵與差別,秉持科學嚴謹的態度講解那些畫龍點睛之筆的巧妙之處,重視原理性的知識。

此外,對于古典詩歌語言的解讀并不限于文本。這就涉及對于“聲”“律”“韻”的學習與體驗。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介紹克羅齊的“表現說”時提到:“他(克羅齊)沒有分清有創造性的‘傳達(語言的生展)和無創造性的‘記載(以文字符號記錄語言),而我們把這兩件事分得很清楚”,并就此提出了有關藝術創造的兩個公式:

情感+意象+語言=表現(傳達=藝術活動);

藝術+文字符號=記載≠藝術活動

沒有誦讀的詩歌不成詩歌。作為詩歌語言教學的重要一環,誦讀在當今課堂的受重視程度遠比之前高出許多。單純的誦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從感性的角度體會詩歌語言的藝術價值,卻沒有辦法讓學生得出諸如“哀轉久絕”或是“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樣具體的印象。在中學階段,學生學到的詩歌除開“詞”“曲”這類本身就是“曲拍為先,依聲韻填詞”的音樂文學外,大多數都是律詩。即使不是律詩,其受聲韻的限制也很大。作為古典詩歌語言音樂美的基礎建筑材料,“聲”“律”“韻”的講解在中學課堂中少有提及。要改變這樣的情況,一方面需要引入一些簡單的詩歌原理,特別是聲韻學的簡單理論,諸如“平仄”“對仗”“韻腳”還有填詞、曲拍的基礎知識,讓大多數學生有所了解,讓學有余力、有相關興趣愛好的學生從中獲得啟發,更好地學習和積累詩詞。另一方面,也需要把這些拓展部分的知識和課堂教學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結合。正如學習音標有助于外語單詞的記憶一樣,學習聲韻知識對于當前學生記憶詩歌也有好處。了解詩歌語言的意義有助于背誦具體字詞,而詩歌的聲韻曲拍則有助于學生記憶詩歌的大致框架。在默寫中,經常有學生反映出“串句”的問題,其實這就是學生憑借語感無意識間發現了詩歌聲韻曲拍的異同。但是,這種發現還停留在原始階段,還不成規律。如果教師能夠適當引導,給予一些原理性知識作為提示,大多數中學生所頭痛的詩歌背誦問題也就有了相對簡單的解決辦法。

作為目前詩歌教語言教學的基礎,基本的語言學知識是教師關注的重點,但是過去的關注點只在詩歌語言的表層,只是讓學生大致了解“詩歌的形態”而忽視了“語言的原理”?,F在的教學提倡學生自主、學生參與,而這一提倡得以施行的根本在于學生能掌握原理性的知識?!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睙o論從文字還是音韻的角度,在基礎的語言形式層面上,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把目標明確地定位為對原理性知識的講解,讓學生不僅僅聽到一個名詞,更要學習這個名詞的含義和價值以及如何在未來的學習積累中使用它。

二、綜合教學方法,打破定式限制

詩歌教學光有文本教學或者光有音韻教學都是有缺憾的,因此如何讓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的品讀結合起來是課堂教學過程設計中最有待關注的(如圖1)。然而,就目前在教學中主要出現的幾種特點來看,將“評”與“悟”兩者真正能夠結合起來的部分很少。在定式下,不是誦讀僅僅成為講授的輔助工具,為讀而讀,就是淡化理性分析,追求所謂學生個人感悟的淺層了解。至于其他新穎的教學手段,也因為逃不出前兩者非此即彼的爭論而最終淪為陪襯。當課堂教學所需信息資源不夠發達,教師個人能力有限時,模式化確實有發揮的空間。但是隨著信息資源檢索工具的發展以及教師個人學習能力的增強,模式化也會限制教師對相關資源的選取,最終表現在課堂上則是千篇一律的復述以及學生的厭煩。

要打破定式的限制,就需要整理模式化教學中的各種教學手段。從最重要的分析與誦讀入手。誦讀是學生對詩歌最直觀最初步的感受,也幾乎是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起始步驟。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一方面是詩歌語言本身帶有的突出的情感給讀者的直接印象;另一方面是學生受環境與個人經歷影響而形成的對詩歌本身的接受。學生對詩歌的感性接受可能反作用于詩歌,產生創造性的理解;也有可能得出與詩歌本意風馬牛不相及的情感,對詩歌的基調產生錯誤的感受。教師既要保護學生的創造性精神,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產生個人體驗,又要指出并糾正明顯的錯誤,在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在合適的時候加入理性分析的成分,把學生對詩歌語言感悟零散的創意性思維整合成有邏輯有體系的理性詩評語言,剔除有待商榷或者明顯偏離主旨的內容。

除開這兩種詩歌語言教學最經典的方式以外,也可以在把主要內容和原理規律講清楚以后,運用舉例、對比、模仿的方法強化學生對詩歌語言的認知。但是,無論是哪種手段,都應該以課堂教學的進行為準,教師舉例務必準確,能夠拓展學生對于詩歌的認識。以對比為例,課堂上講解的詩歌與需要進行比較的詩歌不能差別太大,同時又需要教師一定的點撥。切勿對詩歌一概而論,諸如思鄉詩的作者一定會怎樣寫,邊塞詩的作者又一定會怎樣寫等傳統的絕對化分析最好摒棄,最終打破“介紹背景—知人論世—讀、譯詩歌—總結情感價值內涵—逐一分析用詞”這樣線性的上課模式,根據不同的需要,以分析和感悟交織的需要為核心,彈性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該讀則讀;背后暗藏玄機,該講則講;鞏固檢驗成果,該寫則寫。

三、明確教學意義,提高文化價值

簡單地說,詩歌語言與詩歌的思想情感無非是形式與本質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詩歌語言教學最終的歸宿是走向詩歌思想情感的解讀。但是在一首詩歌的思想情感之外,詩歌語言經過千年的發展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它“不僅在文學創作中蘊含著才人志士的偉大的心靈與品格之光芒的閃爍,而且在文學理論中也積蓄著不少前賢往哲之深思冥索的智慧的結晶”。當前,中國古典詩歌語言的教學著重建立在語言學基礎原理層面,也更需要往語言文字符號背后表達的意義深入。課堂教學是詩歌語言教學的一部分,但是40~45分鐘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整地將中國古典詩歌的面貌通過一兩首典型詩歌的解讀系統地展現出來。

為避免課堂教學成為降低古典詩歌語言藝術價值的罪魁禍首,教師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要考慮教學詩歌整個的教學目的。當下流行的課堂教學三維目標設計基本解決了教師在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給了教師課堂教學古典詩歌語言的一個基本框架,并確定了不同時間片段所要完成的步驟。但是,長期的總體教學規劃卻很少有人提及,最多也只是以循環往復的背誦默寫加強學生的記憶能力。長遠的規劃當然不可能只是機械記憶這么簡單,詩歌語言教學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掌握自主評價詩歌的能力和技巧,并從中感受詩歌語言在古典文化層面的價值,這樣才符合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

要落實這一總目的,就需要搭建個人思想與精神文化的橋梁?!肮试娪辛x焉:一曰風,一曰賦,一曰比,一曰興,一曰雅,一曰頌?!敝袊妼W認為其中的“興”不僅僅是借他物引起此物的象征手法,更代表著一種集體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是個模糊的概念,不像“通過什么樣的手法表現了什么樣的感情”這么精確明白,但它必然是從詩歌語言基礎原理性知識和這首或者這類詩歌反映的思想情感中提取出來的,是被全體讀者(表現在課堂中即全體學生)所認同的內容。其表現如圖2所示:

共同認識的形成需要建立在共同認可的解讀上,需要的是從基本的材料出發經過討論得到的最終結果。過去的教學一談到詩歌文化價值層面的內容,往往就和詩歌本身的內容脫節,語文素養較好的教師就會漫無邊際地談人生談歷史,語文素養較差的教師就只能不斷重復學生早已知道的內容。文化價值和詩歌基礎的語言與思想情感當然不能是兩張皮,講到一面就和另一面毫無關聯。只有當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間形成互動,對有大量模糊、留白的古典詩歌語言進行討論,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在價值意義層面上的作用,也能協調課堂的思維節奏,形成共同關心的問題和最終為大多數人能接受的共同認識。

四、學習模仿運用,培養語言能力

語言的學習最終要運用到生活中去。古典詩歌語言本質是對思想情感的藝術化表達,是為了產生距離感而對日常語言的“扭曲”。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辭氣典雅,根據不同條件,既適合直抒胸臆地準確表達,又可以婉轉內斂地潛移默化,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獨特的作用。以往的詩歌語言教學多注重詩歌的理論和評價層面,絕少觸及詩歌語言的操作層面,但事實上一些簡單的寫作和模仿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實驗,可讓學生切實感受詩歌語言的靈活多變。

詩歌語言學習從理論層面進入應用層面,首先能讓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最為純正典雅的漢語。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而詩歌獨特的語言運用則是其最大的助力。目前的中學教學缺乏語言文字基本的積累和運用工作,學生又多受到網絡用語和其他環境影響,在語言運用特別是書面語言運用上能力較差。教授學生使用古典詩歌語言,主要是為了加強學生對純正典雅的書面語的認識,把口語使用中零散、意義不明的用法轉變為正規嚴肅的書面用語。就短期目標來看,可以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夠靈活運用語句,變機械式的好詞好句積累為自覺的發揮創作,讓寫作真正“活起來”。就長期來看也能提升人的氣質,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手詩意豐盈的文筆也能豐富學習生活的格調。詩歌語言運用能讓學生學會更好地表達情感和意見。就詩歌寫作的動因來講,古人就有“詩言志”與“詩言情”的爭論。但無論是哪種假說,寫詩都是為了藝術化地抒發心中的思想情感,它既可以是表明觀點、說明道理,又可以是抒發情感、亮明態度。中學階段的學生心理日漸成熟,感知能力接近成人水平,但也有著情感控制較差、不善表達等問題,在日常寫作中,詞不達意或者表意偏差現象也比較常見,往往寫一大通文字結果偏離主題,或者反復描寫卻表意不清。感受古典詩歌語言朦朧的美感對于中學生來說可能難度較高,但是它能夠簡單說清觀點態度的這一層面價值值得教師教學。學習使用古典詩歌語言可提升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上的水平,其實質的作用即學會用簡單有效的說明觀點、情感,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學習中國文化獨有的含蓄溫婉的表情達意模式。另外,中學語文教學越來越關注所謂“語感”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作用。語感好的學生往往不需要灌輸大量的知識點就能準確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寫作文章也靈動有趣。然而除了天生的“語感”以外,后天培訓的“語感”也頗為重要。詩歌語言運用價值的另一個部分即是閱讀詩歌形成的語感對于其他類型文本語言乃至其他學科學習的投射。詩歌語言幾乎集齊了其他各種文本語言的精華,可觸類旁通地加強散文、小說乃至整體的語文學科的學習,對于培養中學生后天的語感有著特殊的價值。中國文學是詩的文學,詩又是所有文學的原始形式,要把握其他各種形式語言的奧秘,需要教師教授學生把詩歌語言靈活地投射到其他類文學語言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做好示范工作。畢竟中學生除了在課堂學習古詩,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真正接觸古典詩歌語言,要學習運用古典詩歌語言還有相當的難度。因此,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這一互動工作至關重要,在初期階段,教師可以從單句甚至字詞給出示范,讓學生賦予這些基本元素詩意,再慢慢由簡到繁進行模仿。在這一過程中(如圖3),學生可以將自己模仿的成果運用到日常的寫作當中去,重組寫作的語言,讓詩歌語言成為寫作語言的一部分,綜合日常積累的運用,完成短期的寫作能力提升目標。對于學有余力或有興趣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選擇甚至自己寫詩,讓學生逐漸開始模仿經典的古典詩歌范例,從打油詩轉向古體詩,再轉向近體詩、詞、曲等要求較高的詩歌語言部分。最后,詩歌語言運用的最終目標在于交流。古典詩歌語言重要的是向他人傳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讓讀者、聽者琢磨作者的心路歷程,進而形成集體價值取向,如有需要,交流也是學習古典詩歌的重要途徑。

五、教師重視古詩,提高自身素養

提高詩歌語言教學的水平,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從教者的水平和重視程度。缺少詩歌閱讀和詩歌相關理論的積累,教師要教好詩歌語言的知識體系就會險阻重重。教師在工作中應該注意提高自己的詩歌基礎,最好多學習一點詩歌理論,使得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系統化地講解有關知識。同時,教師也應該多學習一些詩歌評論的知識,在講解詩歌語言的時候減少枯燥單調的灌輸,轉而多使用一些詩歌評論式的語言,營造詩歌語言學習的環境,用詩的語言評詩,既加強了對于詩歌語言本身的認識,又可以算作是一種對詩歌語言的運用。教師自身對詩歌語言教學的重視程度的提升,必然也能帶動學生對學習詩歌語言的重視;教師深厚的詩歌語言底蘊、生動而不失典雅的教學語言也自然會引起學生對詩歌語言學習的興趣。語言的學習固然相對會有些枯燥,這就需要教師學會調節氣氛,讓學生聽得下去,也愿意聽下去。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北京:三聯書店,1984.

[2](加拿大)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李虹玉.淺談古典詩歌的語言美與詩歌教學[J].理論與當代,2000(4).

[4]李明偉.用詩化的語言解詩——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方法探索[J].文教資料,2008(28).

[5]譚汝為.古典詩歌教學與語言修辭研究[J].閱讀與寫作,1995(2).

猜你喜歡
古典詩歌情感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七月詩歌
情感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臺上
古典名畫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主題素材閱讀之“情感”篇
詩歌過年
輕古典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