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作文的“事例”和“事理”

2018-01-05 23:58沈中堯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2017年12期
關鍵詞:寫作者事例命題

沈中堯

寫材料作文,無外乎敘事、講理,雖也有說明或抒情的表達,但基本上都是即興而為,不會成為全文的主打。既如此,備事存理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作文之前,或為應對作文表達所做的所謂的寫作素材積累的必然。

為防寫作時“難為無米之炊”是作文素材積累最基本的動因,因此,多多益善和實例為上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作文素材積累的標桿。特別是隨著各式各樣素材大全、分類匯編的應運而生,搜集、整理、加工的過程又不知不覺地消失于無形之中。對寫作者而言,現成的素材庫,既減輕了積累的勞神費力,也淡化了認知的凝神聚力。

寫作素材的搜集、整理和應用,講求的是針對性和有效性,而材料作文的命題方式及其寫作要求,又更為講求針對和有效的精準和恰當。

首先,作文素材的積累,本應充分考慮適時和適配兩大方面,就是要保證作文表達時,能夠根據作文命題的指向及要求,適時調用手頭的各類素材,或敘述或論述,都能契合題旨的范圍、意義、層次等各個要點,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一般的標題作文,在不偏離題目意思或意味的情況下,是敘是議,選用什么樣的素材,自由度和開放性都是比較大的。譬如要求以“綠色生活”為題作文,只要充分認知命題中“綠色”的所指及能指,從自然到社會、從個體到群體、從物質到精神、從歷史到現實、……,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和任意一個方面選材,只要能表達“綠色”即環保健康、安全快捷之理念或實況,都是符合題意的。材料作文的不同,不只是命題方式與一般的標題式命題有別,而是命題材料本身有關寫作的指向性更為突出和顯明,“寫什么”的要求也就更多了一些“只能、必須”的指令性,相應的,選材也就不可能像寫標題作文那么寬泛和隨意了。例如這樣一則命題材料: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材料的核心含意是指人們對于預測生活所抱有的態度,樂于接受也好,不以為然也罷,或者還有其它變數也行,只是不能只談預測或是只講態度。這樣一來,想要直接由自己的素材庫中遷移出相應的內容,基本上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避宿構防套作的命題材料,對寫作素材的搜集、整理和應用,顯然要比一般標題作文的標準更上檔次。

其次,作文素材的積累,也要充分考慮并顧及文體選用及行文表達過程中與所用方式方法相契合的問題。一般的標題作文,由于命題大多由相應的概念、概念性短語或簡單的判斷組成,只要能明確其基本義,再由此出發,就可以從一般意義與特定意義、表層意義與深層意義、隱含意義與言外之意等多個方面,擇其一二,選用可以敘寫成文或論說成章的素材,或細化描述,或點化論述,只要素材夠豐實,就可以多中選對,對中選好,好中選優。以何種表達方式為主行文,即是寫記敘文還是寫議論文,素材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作文的先導。這一方面,材料作文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一是命題材料自身原本也是一種素材,或敘述或論述或兼而有之;二是材料作文注重的是立意的高下,講見識有見解顯見地必不可少。作文,如果只想用手頭的素材來與命題材料對號入座,寫記敘文,要么是依葫蘆畫瓢,要么是描紅式的演繹,前一種情況容易出現在面對敘事性材料時,后一種做法則往往是在面對一段很有力度的論述時;寫議論文,又會直接由敘事性的材料中歸結出一個說法或看法,再以素材來堆砌,或者直接對論述性的材料表態,再以舉例和引證來填塞。因此,作為材料作文的素材積累,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是什么”的識記的層面,僅滿足于所知內容的添加,而應從表達目的及所用方式方法的角度,對素材的價值意義進行必要的剖析,推斷其中可以“有什么”的層次。

命題材料整體性的外顯與關系性的內含,決定了寫材料作文既不可以簡單地將命題材料“打包”,也不可以隨意地“擷取”片言只語再敷衍成文。而以素材的百寶囊來應對作文的命題,用探囊取物的方式來完成作文的表達,這種寫作素材積累運用方面的模糊認識,又使材料作文中的打包現象及先抓一個說法,再用一堆素材,終成一篇文章的毛病有增無減。實例素材為要的誤區,使寫作者深陷其間而迷失了自我,面對同一個作文命題,一窩蜂地舉同一個例子,說同一個故事,唱同一個調子,有言語而沒思想也就談不上目的意義了。

作文不能沒素材,更不可缺思想。思想基于素材而成立,素材基于思想而鮮活。沒有一定思想內涵的素材,只能是可以搬過來挪過去的磚瓦,從寫作的角度看,也就“只不過是個例子”而已。要讓實例事況的素材成為自我表情達意的有力支撐,就要積極地把素材當作靶子,不是簡單地構想拿例子可以證明什么,而是要有層次地分析其中應當蘊含著什么,從中又能夠看出些什么。這樣一來,實例素材就有了雙重的功能:既可以作為通常論證分析的依據,也能將其作為論說提點的靶向。譬如早幾年為寫作者津津樂道的“廣東佛山兩歲女童小悅悅遭車碾軋”的實例,一步到位地拿來作論據,無非是為了揭示人心的冷淡及人情的冷漠,或者藉此表達對愛的呼喚并企盼人間真情的回歸;如果將其作為一個靶子立起來,就能很好地與2017江蘇語文高考作文的命題材料相契合,論說“車來車往,承載了世間的真情”必然更接地氣更顯見地。

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說:“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積理而煉識?!?/p>

積理,是有關社會人生理性認識的積累,當然離不開具體而微的生活素材;煉識,則是要錘煉自己的思想,要將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知上升到感悟的層面,并努力使這種感悟變得清晰起來,進而形成某種較為深刻的理念。由簡單地積累素材,到主動地積淀認知,最終走向自覺地積聚觀念,從而為作文表達的升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文的提檔升級,并非只是內容的充實與否,關鍵是看語言背后的思想,作文素材的積累也就必須感性與理性同步操作。感性的知曉和識記要服務于理性的思考和思辨,以事實說話和以理服人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材料作文寫記敘文,素材的運用,既要符合命題材料相關內容的指向,也要契合命題內在價值的蘊含。譬如面對這樣一則材料:人們曾諷刺對外界了解很少的人為“井底之蛙”。而今,人們又發現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寫記敘文,在構思選用什么樣的素材來敘述人們對待見識有限者的態度、行為,或者怎樣描述當下人們知道得太多反覺難堪的表現時,都要有心構想一下:所敘寫的人事、物況之中,素材的哪一個階段或層面,能給讀者以思想的觸動包括情感的共鳴。寫議論文,就更不能只是一味地疊加素材,沒有解讀的舉例和不做分析的引用,多的是血肉缺的是靈魂。更不能明知故犯地以華美的語言素材來掩飾蒼白的思想情感。

材料作文的“事例”和“事理”,講的是素材的積累要有“量”,即存量,思想的貯存要有“向”,即方向?!傲俊笔强陀^的所在,也就無處不在;“向”是主觀的所思,理當體現自我。人們常說素材庫,如果客觀事例是庫存的話,那么思想認知就是素材調用的管理者。當下材料作文的實際情況是,寫作者并不缺少符合命題材料指向的寫作素材,按照要求“寫什么”也有可以選擇的余地;所缺少的,恰恰是最有價值意義的思想和理念,作文“為什么”這樣敘述或如此論述,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不要說思想的高度和思辨的力度了,連最起碼應有的思考的程度也顯得十分難得。既然是有備而來,為何很多材料作文言不由衷、語不及思?究其根源,只顧素材的“口袋”鼓不鼓,不問思想的“腦袋”實不實,可謂癥結的所在。由此,在寫作素材的搜集、整理和應用的前前后后,都必須凝心得法地在思考的方位和思辨的層面上多做思想的錘煉,主動積極地以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理念來看待并用好手頭的素材。

猜你喜歡
寫作者事例命題
傳神寫照,意味深長——寫人要關注具體事例和細節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看看熱鬧的世界,做個鮮活的寫作者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7)
中國十大憲法事例(2012)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2011年“冬季擂臺”命題
2011年“夏季擂臺”命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