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導學生品讀古詩的幾點思考

2018-01-05 15:22藍澤龍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茱萸重音古詩

藍澤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117-01

古詩是中華民族悠久的藝術長河中的瑰寶。她就像藝術銀河中的一顆顆璀璨的明星,永遠放射著她那燦爛的光芒。我們應該多讀一點古詩文,對增強文化素養,提高藝術欣賞水平,陶冶個人情操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然而由于古人的語言習慣與現代有所不同,詩歌語言凝練、含蓄等特點及詩歌語言的特殊要求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們誦讀起來會產生一定的困難。下面,筆者結合個人的經驗和大家談談品讀古詩的基本方法,供大家參考。

1 掃除障礙

我們在閱讀古詩時,首先要做到的是會讀、會解。即要能把字音讀準、字意、詞意弄清楚。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不可能去理解詩意、領悟詩境、詩情了。因此,這字音、字意、詞意等就是我們閱讀古詩時首先要掃除的障礙。這些障礙大體說來有幾下幾種:

1.1 古詩中常出現的一些生僻字詞

古詩是古代人寫的詩,有一些字、詞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了,在我們看來就成了生僻的字詞。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中的“茱萸”是個很難懂的詞。茱萸(zhū yú):一種有香氣的植物。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F在的人們已很少用了,因此很生僻。如果我們不把這些生僻的字詞讀準,弄懂就無法理解詩句的意思。

1.2 古詩中與現代漢語在讀音、字義、詞意等方面有差異的字詞

古詩是用古代漢語寫的詩,所以我們就必須按照漢語的規律去閱讀理解它們,要不然就會因理解錯誤而出現笑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中的“間、數、重、還”分別讀“jiàn、shù、chóng、huán”而不讀“jiān、shǔ、zhòng、hái”。只有把讀音讀準了,才能正確地理解詩意。又如張籍的《秋思》“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敝械摹伴_封”是“把封好的信拆開”的意思,而不是地名“河南洛陽開封”。

1.3 古詩中常出現的一些典故或創作背景

如果我們對一些典故或創作背景有所了解,閱讀起來并不困難。但有些典故我們不一定了解,那么這就成了我們閱讀時的障礙。如學習毛澤東寫的《七律·長征》,我們只在先對其歷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理解詩句中的“五嶺、烏蒙、金沙水拍、大渡橋、岷山”指的是什么,才能體會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的豪情壯志和革命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精神。如果我們不先掃除掉這些障礙就很難把詩讀懂。那么怎樣掃除這些障礙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勤查字典、詞典。字、詞典是無聲的老師。我們在閱讀時碰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就要去請教這些無聲的老師,千萬不能隨意放過或連結帶猜地想當然地理解。

(2)多查資料、多讀書。查資料、訪網站是我們了解詩人生平、事跡、時代背景及創作的有效途徑。弄清了這些問題對我們理解詩意,領悟詩情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在平時還應該多讀一些歷史等方面的書籍,擴大我們的知識面,這樣在讀詩時碰到一些典故就不難理解。

(3)多向老師、家長或同學們請教。有些問題,在我們確實難以解決時,可以向老師、家長或同學們請教。只要做到勤學好問,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2 把握要素

一首古詩蘊涵鮮明的節奏、強烈的感情等要素,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或聲情并茂地朗讀,或披文入情得吟誦。

2.1 讀準節奏體現韻律美

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指導學生合理劃分節奏并用符號加以表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2 處理重音體現內在美

誦讀古詩的固定腔不能一成不變,否則品讀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為古詩蘊含了千差萬別的感情色彩,因此朗讀時感情重音的輕重處理當然也應該千變萬化,必須根據詩歌的表達重點,確定讀重音的字、詞。如讀元稹的《菊花》一詩的后兩行: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本詩應把“更”字讀成重音,凸顯詩歌的內在情感。

2.3 突出語調體現氣勢美

準確讀出語感是把握詩的韻律和節拍的關鍵所在。根據詩歌表達的情感,對詩句是升調讀還是降調讀應該心中有數,必須關注詩句的語調要前呼后應和承上啟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一詩的最后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可以這樣突出語調:輕舟↑已過↓萬重山。以愉悅輕快的心情誦讀,讀升調時音量逐漸加大,力度漸次加強,語尾音節上揚且拖長;讀降調時力度從強次減、語速平緩,交錯對應,體驗跌宕起伏、相得益彰的氣勢美。

3 讀出意境

意境是詩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交相輝映。只有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從整體上建構感知,才能體會到詩的意境。意境是詩的靈魂,也是詩人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3.1 身臨其境

要引導學生讀出詩境,首先應了解更多與詩歌息息相關的背景資料,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在奄奄一息之際,依然念念不忘被金人侵占的中原領土,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從這首可歌可泣的“中國夢”遺囑中,我們可以領悟到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是多么的執著、熾熱和摯誠! 如果沒有感受這些背景資料,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就膚淺了。

3.2 漸入佳境

詩境之美莫過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反反復復地品讀,才能體會出詩情畫意。如楊萬里的《小池》一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簡單勾勒出泉水、樹陰、荷花、蜻蜓的空間位置以及詩人、小池的大致形象,為學生的想象提供儲備,然后可配樂進行吟誦。這樣,富于生命活力的動態感就會自然地在品讀中流露出來。

總之,小學古詩的朗讀技巧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的品讀能力和鑒賞水平要想“更上一層樓”,無疑還要加強“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方法指導。endprint

猜你喜歡
茱萸重音古詩
重陽節——登高遠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卻為何
重音在“文學作品朗讀”中的運用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品讀古詩
一束茱萸滿鄉情
維吾爾語詞重音的形式判斷
淺談語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論的英語聽力學習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