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學習故事”入手提升教師評價幼兒的能力

2018-01-05 12:55吳越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學習故事幼兒評價

吳越

摘 要:新西蘭學前教育學者卡爾提出了“學習故事”,讓教師在學習評價的道路上又尋找到了一條捷徑。學習故事是評價幼兒行為的一種方法,是指教師將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產生的行為觀察和記錄下來。借助“學習故事”這一載體,能夠有效幫助教師在幼兒發展評價上得到提高。

關鍵詞:學習故事 評價 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222-01

新西蘭學前教育學者卡爾提出了“學習故事”,為教師在學習如何評價幼兒開辟了一條捷徑。學習故事是評價幼兒的一種方法,教師將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產生的行為觀察和記錄下來。它倡導“評價不是測試,而是與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密切相關,是為了支持兒童進一步學習所形成的評價”。我們可以借助“學習故事”這一載體,提高教師的評價能力。

1 學會記錄

要做評價,首先需要學會注意。學習故事的第一部分就是“注意”。就是要注意幼兒的興趣特長、注意發生了什么。我們可以通過拍攝照片、故事,記錄對幼兒的觀察。

1.1 明確活動背景、語言表述清晰

在教師記錄幼兒的活動行為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交代清楚活動的時間背景等具體情況。比如有的老師在描述過程中寫到“小芳在科學發現室研究哪些紙可以浮起來”,缺乏具體的時間、活動的形式。小芳是在什么活動中進行的研究,具體是什么時間?這些背景的交代常常會被教師所忽視。這些關鍵的時間、背景是記錄故事發生的關鍵點。其次,在記錄故事的過程中,因為行為發生比較復雜,教師記錄時的語句有時較為零散,繁瑣。

1.2 克服主觀想法、尊重現實行為

在過去的很多記錄觀察中,教師的對幼兒的評價大部分總是會加上自己的主觀想法,比如:小芳她心里一定很著急;小明的動手能力比較薄弱,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能把玩具拼搭成功。這寫帶有主觀想法的記錄和評價是不可取的。當我們以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去主導我們的觀察的話,我們的注意力都在“幼兒不能做什么”。如果我們用開放式的態度去觀察,觀察幼兒“正在發生怎樣的學習”,那我們的重點就會轉移到“孩子可以做什么了”。

1.3 捕捉關鍵行為、細節描述到位

幼兒的學習隨時在發生,但也不是所有的學習都需要記錄。有的教師在記錄幼兒的故事時,將幼兒的所有行為都一一做好記錄,他自己也不太確定自己觀察的重點在哪里,他需要觀察哪些行為,只是以偏概全地將幼兒所有的觀察行為都呈現在描述中。沒有抓住幼兒行為的關鍵點。觀察幼兒的行為需要細致、到位,這樣會對幼兒的行為分析有影響,做出錯誤的評價。當你的第一天的觀察沒有發現精彩部分,那你可以試著和孩子互動,推動他主動的發生學習行為。

2 學會評價

當做好觀察記錄后,教師就要及時對幼兒所產生的行為進行分析、反思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識別,什么學習有可能發生了。這也是整個學習故事中最難的部分,如何對幼兒的行為進行準確的分析,需要注意哪幾個方面?

2.1 判斷幼兒行為

分析和評價的基礎是幼兒學習行為。我們對幼兒的行為需要有一個準確的判斷。比如以為老師觀察到一個小朋友用長繩和滑板制作成了小拉車,邀請其他的小朋友一起來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持續的時間較長,教師評價這個幼兒有探索意識,愿意創新,堅持不懈。但其實在這個游戲的過程中,該幼兒可能只是單純的實施游戲行為,他不是在學習如何創新。所以在觀察后,需要對幼兒的行為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2.2 充實理論依據

我們教師在對幼兒的行為做出評價的時候,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行為發展的特點、規律來進行評價分析。這些專業的知識是我們教師工作所不可或缺的。但是在現實的教學觀察中,教師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是不了解的,甚至做出與其年齡段所不符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缺乏理論知識,這就如無根的枯木一樣,完全沒有辦法正常生長。而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值得我們參考的理論依據?!吨改稀分星逦亟榻B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的發展水平及要求。分不同領域對幼兒的行為做出了教育指導,為我們觀察評價幼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2.3 基于原有水平

我們在觀察的時候會習慣性的對幼兒的行為就事論事??吹搅耸裁淳腿绾卧u價,忽略了這個幼兒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如果沒有基于幼兒原有的發展水平,又怎么能夠從幼兒的行為中判斷出幼兒是否得到了發展和提高,所以在評價幼兒的時候,要以幼兒原有的水平出發,判斷他的學習和發展有沒有意義,真正有效的評價幼兒的發展。

3 學會回應

在觀察、評價后,教師應該立即為幼兒制定進一步學習的計劃。我們可以自我反思:對于孩子的學習,我還能做什么?教師在觀察到幼兒可能獲得新經驗的時候,就應該聯系他日常生活的表現和差異采取有效的回應策略。

3.1 提出策略

觀察評價過后,教師應該幫助幼兒進一步的學習。比如在戶外活動時,我觀察到有小朋友在玩滾球游戲時將球掉在了洞里。發現孩子們對于怎么把球拿出來有很多不同的方式,這時候教師就應及時做出回應。當我們發現孩子對這樣的事情很感興趣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集中來進行故事分享,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生成一個集體性的科學探究活動。這也需要教師不斷的反思,突破原來固有的課程。讓孩子能夠不斷反思、不斷突破,

3.2 實施策略

在觀察行為提出相應的策略后,應給予充分的時間來“生成課程”。幼兒的課程大部分是原來就預設好的,時刻按照計劃來進行,有時候在觀察行為后,提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幼兒能力的策略也有可能因為其他的原因而無法得以實施。在設置課程的時候,也可將“生成課程”融入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去。幼兒在這個生活環境中能夠系統的、遞進式的學習,能夠根據獲得的經驗來提升自己的學習品質。當然這樣的環境也不是一日而成,需要在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基礎上不斷的調整。

以“學習故事”為載體,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轉變是將注意力放在了觀察幼兒“如何學”,而不是自己“如何教”。教師的心里要有善于挖掘幼兒真實想法的理念。教師需要主動的走進幼兒的心里,感受幼兒的想法和感悟。

參考文獻:

[1] 陳少熙.以“學習故事”為載體,促進教師觀察評價幼兒能力的提升[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endprint

猜你喜歡
學習故事幼兒評價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如何讓幼兒愛上閱讀
讓幼兒的每一天充滿陽光——論幼兒自信心的建立和培養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多維度巧設聽課評價表 促進聽評課的務實有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