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權質押“地雷”遍布多方攜手共同拆“雷”

2018-01-08 15:17楊禮
投資有道 2018年12期
關鍵詞:平倉國資股權

楊禮

所謂上市企業的股權質押,指的是公司股東在需要資金時將自己的股權在一定期限內質押給銀行、證券或者信托等金融機構,從而獲取貸款的一種融資手段。股權質押屬于權利質押的一種,往往用以緩解短期流動資金不足帶來的壓力。股權質押過程中質押的股票價格存在預警線與平倉線,當股價下跌至預警線時金融機構會要求股東補倉。若股價繼續下跌至平倉線而股東又無法繼續補倉或還錢時,金融機構則有權在二級市場上拋售所質押的股票。而拋售股票很有可能導致公司股權結構的變更,因此股權質押雖然解決了公司的短期資金問題,但也同時給公司的股權穩定性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而2018年以來的A股因受內外諸多因素影響,似乎陷入了持續下跌的魔咒。上證指數自今年1月29日達到高點3587.03點后便開始一路下探,歷經近9個月的不斷探底之后,今年10月19日,上證指數下探至2449.20點,累計跌幅高達31.72%,而部分個股的股價跌幅更是慘烈,有的甚至縮水了80%。由于A市場中很大一部分企業都存在大比例股權質押融資的情形,如今又在A股市場整體不景氣、股價不斷下探的背景下,這類大比例股權質押的企業開始陷入“質押—股價下跌—補倉—質押比升高—股價再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若股價繼續下探至股東無法補倉或者還錢的平倉線附近,不少企業或面臨股權結構的土崩瓦解,這無論對于企業本身的經營、還是整個A股市場來說,或許都是不能接受的。

如今股價繼續下探,不少企業質押的股票價格已經觸及預警線,更有企業已在平倉線附近徘徊。一顆顆“地雷”似乎隨時會引爆整個A股市場,于是,一場由企業自身、國資委、地方政府以及各券商、資管、信托發起的“拆雷”之戰悄然打響。

企業“自救”帶頭增持又回購員工助力響應號召

若股價繼續下探,最先受到直接影響的必然是那些高比例股權質押企業。因此,股東及企業自身的“自救”顯得異常重要。對此,不少上市公司紛紛積極投入到“自救”的行列之中,“自救”措施包括增持、回購自家股票等。同時,有的企業大股東、董事長或管理層更是以發出增持公司股票倡議書的方式,號召員工增持公司股票,并承諾承擔員工在約定期間內增持公司股票所造成的虧損,而員工可獨享增持股票后的投資收益的操作,被市場戲稱為“兜底式增持”。

據統計,今年以來至11月16日,共有4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實控人或高管層的兜底增持倡議,而這44家企業中有3家則接連發布了兩次,可見高管層對于員工去購買自家股票的意愿是多么急切。然而根據以往經驗來看,倡議雖說的響亮,但員工因缺乏資金實力或投資經驗,往往響應者甚少。對此更有企業高管承諾,員工在持有股票期間收益不足8%的,也可以由他本人予以補足,如此條款或許也是開了兜底式增持倡議的先河。

同時,最近人大會議剛剛審議通過的《公司法修正案》也為公司回購打開了方便之門。據了解,原先以通過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方式維護市值當屬違法行為,修正后該法律約束的障礙被取消,無疑給公司的“自救”下了一場及時雨。據統計,修正案開始實施至今的20天時間內,已有共計1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公司股份的預案或者公告。在企業自身積極“自救”以及利好政策清除障礙的雙重推動下,公司的大比例股權質押風險得到了有效的緩解。

國資企業趕忙入股“接盤”紓解流動性困境

眾多高比例股權質押的上市企業無形中給整個A股市場帶來了潛在且巨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對此,國家自然也不會放任不管。今年以來,為緩解市場流動性風險,以及不少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面臨爆倉和平倉的風險,不少國資企業頻頻出手接盤民企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銀”為上市公司解難。

譬如今年11月13日,瀘州市國資委控制下的金舵投資便通過增持鴻利智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鴻利智匯,證券代碼:300219.SZ)的股權成為了鴻利智匯的第一大股東,瀘州市國資委也成為了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此外,今年7月 9日,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控制下的??平鸺瘓F受讓了北京金一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金一文化,證券代碼:002721.SZ)絕大部分股權成為金一文化的控股股東。

今年以來國資企業加速入場,約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資金馳援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相關報道顯示,國資委近期或推出或醞釀已久的救市方案,合計調動資金規?;蚪咏|元。

然而市場對于國資馳援的也有不同看法,相關人士表示,紓困資金的涌入主要以監管為主導,目的是為了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紓困資金有助于穩定市場情緒,防止優質民企出現大面積爆倉。但一些公司也需要為自身設立的高杠桿而導致的爆倉風險買單,借助國資背景來給自己背書,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就目前來看,國資入股A股市場中的高比例股權質押企業,緩解了一定的“暴雷”風險,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的作用。

各地政府斥資超千億“地方隊”力量不容小覷

除了高比例股權質押企業的“自救”以及國資企業的入股“接盤”外,各地政府也紛紛設立專項的紓困資金,累計金額或已超千億元。所謂“唇亡齒?”,地方性政府的各項稅收往往與當地上市企業的業績以及未來發展息息相關,若本地上市公司發生“爆倉”或者“平倉”風險,對于當地政府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因此當地政府一邊響應國家號召,一邊考慮自身利益,紛紛為當地高比例股權質押上市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據了解,10月13日,深圳政府最先吹響了救市集結號,安排數百億專項資金,降低當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的城市。根據公開信息顯示,深圳市政府成立專項小組,籌集150億元“風險共濟”資金,幫助存在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化解風險,目前首期資金已經到位,部分上市公司已經獲得資金。

在深圳最先吹響的“拆雷”集結號下,北京、珠海、杭州、汕頭、成都等多地也陸續建立起相關“拆雷”基金。這些城市中,有些是利用自身政府資金,有些選擇與銀行合作,有些則選擇與大型公募基金、創投機構等金融機構合作。盡管各地“拆雷”資金的來源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緩解上市企業的流動性困境,防止出現“爆倉”或者“強制平倉”等風險,保證自家當地企業挺過難關。

各項利好政策解燃眉之急券商、信托鼎力相助

在股權質押危機風險不斷加大的情況下,證監會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融資政策來幫助上市公司渡過難關。而券商、信托等金融機構也同時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大量真金白銀,推出相關方案用于紓解股權質押風險,以實際行動響應監管層的號召。

今年以來,監管層密集出臺了大量利好上市公司融資的政策。例如今年10月以來證監會陸續推出“小額快速”并購重組審核機制、將IPO被否企業籌劃重組上市的間隔期從3年縮短為6個月、以定向可轉債作為并購重組交易支付工具的試點等等多項政策。這些政策為上市公司的融資或掃除了障礙,或提供了便捷,或拓寬了途徑。對于高比例股權質押的上市企業而言,能夠獲得融資就等于有了流動性,自然也緩解了股權質押帶來的風險。

此外,除了政策性的利好之外,券商與信托也成為了紓解股權質押過程中的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據了解,10月22日,11家證券公司達成意向出資210億元設立母資管計劃,進行市場化運作、獨立決策,再吸引銀行、保險、國有企業和政府平臺等資金,形成總規模為1000億元的資管計劃,用以優先支持優質的民營上市公司解決股權質押困難。除此之外,長安信托也與西部證券、浦發銀行等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專項基金”。用于化解陜西區域內各機構相關民營企業、民營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幫扶區域內重點民營上市公司穩定發展。

猜你喜歡
平倉國資股權
平倉燃眉
個股股票質押風險需警惕
公益股權捐贈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明確
特力A背后的“國資”奇兵
重慶國資混改調步:先賣小企業大多虧損
地方國資改革啟動6.7萬億資本盛宴
家族治理與中小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互動關系研究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