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氣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及其臨床意義

2018-01-13 11:49陳長林彭志謀王云亮鄧楊春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8年11期
關鍵詞:胃氣學說

陳長林 彭志謀 王云亮 鄧楊春

1.深圳市南山區西麗人民醫院 深圳 518000 2.中華中醫藥學會

胃氣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的產生經過了漫長時期,且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特點,也有不同的概念。在胃氣學說的早期,還存在著谷氣的提法,這種提法一直被人們認為是胃氣學說的代名詞,但是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茲對胃氣學說論述于下。

1 胃氣學說的草創

史集資料中,對谷氣的描述最早出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淳于意描述治病的過程中,“陽虛侯相趙章病,召臣意……后十日乃死,所以過期者,其人嗜粥,故中藏實,中藏實故過期。師言曰‘安谷者過期,不安谷者不及期’”[1]。谷氣是胃氣學說的一個重要表現,包括后期張守節等在注解《史記》的過程中,也沿用了相關的說法。其后的經典中,《傷寒論》還多次提到谷氣。如“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這里的谷氣與平時認為的胃氣存在著很大的區別?!端貑枴穭t提到谷氣的地方非常少,且與胃氣也有很大的差別。

可以說,這個時候谷氣的提出只是胃氣學說的初期階段,還沒有完善,只是判斷疾病的一個重要標準,還沒有成為斷定生死的金標準。

2 胃氣學說的形成

2.1 《黃帝內經》中的胃氣理論 在《素問》中,谷氣出現的頻率相對較低,“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此三處出現谷氣這個名詞都是本意,沒有衍生義。

《靈樞》中,谷氣有了相對較深的含義,谷氣有類似胃氣的含義,如“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后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后刺極深之,以下谷氣?!薄八匀斩≈?,太陽主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也”“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愿聞谷氣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別奈何”“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胃氣學說的胃氣,很多時候可以置換《靈樞》中所謂的谷氣。

《素問》中胃氣學說有了新的擴展,主要可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是判斷脈是否正常?!饵S帝內經·平人氣象論》“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第二是判斷真臟脈的依據?!饵S帝內經·玉機真藏論》“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藏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藏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藏也,故曰死”。

第三是表達脾胃之氣。如“夫傷肺者,脾氣不守,胃氣不清,經氣不為使,真藏壞決,經脈傍絕,五藏漏泄,不衄則嘔,此二者不相類也”。

第四是表達胃氣具有溫煦全身的作用。比如“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2.2 《難經》中的胃氣學說 在《難經》中,谷氣學說并未出現,而胃氣學說主要用來說明脈象的情況,“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夏脈鉤,反者為病”“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秋脈毛,反者為病”“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冬脈石,反者為病”“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胃者,水谷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峨y經》胃氣學說的要點就兩個,一是胃氣是病與不病的區別點,二是胃氣是死生的界限。

2.3 《傷寒論》中的胃氣與谷氣學說 到了東漢末年,胃氣學說得到了很好的擴展。在《傷寒論》中,既有谷氣學說也有胃氣學說,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比如《傷寒論·平脈法第二》記載“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傷寒論·太陽病篇》記載“大便硬,小便數而反不數,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這里的谷氣可當陽氣理解,陽氣虛則四肢寒涼。而“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這里的谷氣則可以當成衛氣來理解,因為谷氣具備一定的驅邪的作用?!巴吕l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這里的谷氣則又是最初的水谷精微的意思。

而胃氣學說則更加抽象一些。胃氣可以當成判斷脈象的基礎,比如“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胃氣也可以當成疾病轉歸的重要依據,“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胃氣也是判斷生死的金標準,比如“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胃氣更是治療疾病時要考慮的用藥依據,如“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可以說,胃氣學說是在谷氣學說的基礎上升華、擴展而來,其中胃氣學說在脈象判斷、疾病轉歸、用藥指南、死生界限中都有廣泛的運用。

總之,胃氣學說經過《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三個階段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其為后世運用胃氣學說指導臨床實踐提供了理論和臨床實踐基礎。

3 胃氣學說的運用及現代意義

3.1 胃氣學說與谷氣學說 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谷氣與胃氣并不能等同,兩者之間不僅有很大的內涵差別,而且胃氣是絕對的,只要有胃氣、胃氣強就是好的,而谷氣則是相對的,并不是谷氣越旺越好?!冻鯇W記》卷二七引晉·楊泉《物理論》:“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生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生矣?!盵2]所以谷氣必須是一個平衡的狀態,過旺對人來說是傷害,過弱對人來說也不合適。在現實生活中,谷氣相對性尤其重要。對于物質營養豐富的現代生活來說,谷氣太旺便會形成很多營養過剩的疾病,比如肥胖、三高等問題。但是胃氣卻沒有這個弊端,所以必須嚴格地辨別胃氣學說與谷氣學說的差別,唯有如此才能正確地運用中醫學相關理論指導實踐。

3.2 胃氣學說的運用及現代意義 有專家指出,“胃氣學說是脾胃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始于《內經》,發展于《傷寒》,奠定于《脾胃論》”[3],胃氣學說的內容不僅是純粹的脾胃,還涉及其余臟腑,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有多重表現,所以《脾胃論》所論的脾胃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含了肝膽脾胃等多臟腑。而現代學者馬居里[4]將胃氣內涵從五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和詮釋,一是指維持胃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二是對以脾胃為核心的消化系統功能狀態的概括,三是指胃的生理特性,四是指脈的柔和之象,五是指舌苔形成的主要因素。胃氣學說的主要運用及現代意義則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是胃氣是舌苔正常的根本原因?!稖責峤浘暋吩?“舌本通心脾之氣血,心主營,營熱故舌絳也。脾胃,為中土,邪入胃則生苔,如地上生草也。然無病之人,常有微薄苔如草根者,即胃中之生氣也。若光滑如鏡,則胃無生發之氣,如不毛之地,其土枯矣。胃有生氣而邪入之,其苔即長濃,如草根之得穢濁而長發也?!盵5]認為舌苔是胃氣的表現。張克勤[6]觀察行胃大部分切除術、全胃切除術、T型管引流術后、膽汁外引流切除與膽管手法形成十二指腸瘺病人共計40例,觀察手術前及手術后24、48小時后舌苔變化來驗證消化道某些手術對“胃氣”的影響,結果證明:①胃大部切除與全部切除對舌苔影響不大,說明祖國醫學的胃氣與現代解剖學上的胃有區別;②膽、胰液的大量丟失出現鏡面舌、光剝苔,符合中醫“胃氣損傷”之說,說明現代醫學消化酶、膽液、胰液與祖國醫學胃氣有無和盛衰有密切關系。因而初步認為,胃氣的實質與膽液、胰液、消化酶的分泌、丟失以及消化功能有關,與解剖學胃關系較小,胃與胃氣是兩種概念。

二是胃氣是脈象正常的根本保障,也是判斷疾病轉歸的依據。王東生[7]《四季脈象胃氣變化血流動力學特點分析》通過外周阻力系數(He/Hb)、心肌收縮系數(Tab/Tag)﹑心搏輸出系數([Tae—Tab〕/Tag)、平均灌流系數(1/2[Hb+Hd〕/Tae)及脈圖變化等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春胃弦,夏胃鉤,秋胃毛,冬胃石”展開了研究,并從四季胃脈之變化,分析中醫學脈象“胃氣”之實質,認為是與血液流動有關的多種物理現象的綜合表述。從血流動力學觀點看,包括了血液的流量、能量與外周阻力,但突出表現在血流能量上:在供血量與需血量之間平衡就是“有胃氣”的平脈,在一定范圍內的失去平衡是“胃少”的病脈,出現嚴重供血不足無法維持生命活動的屬“無胃氣”的死脈。

三是胃氣是人體氣機的根本保障。李東垣所謂“脾胃內傷則百病從生”,很多疾病的發生都可以歸結為胃氣衰弱。劉力紅[8]指出,如果胃氣不和(中焦不開),很多時候治療疾病即使用對藥,也無效果。所以在很多時候治療疾病必須先開中焦,保障胃氣,然后根據情況治療五臟之疾。在治療疑難雜癥的時候,先用調中焦的方法調理,然后對癥下藥,往往可以得到良好的結果。

另外,王德山[9]以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由化療藥物所誘發的嘔吐貓的血清、腦脊髓液、胃腸及腦組織中5-HT及5-HIAA含量改變,實驗中發現,順鉑化療后嘔吐反應明顯,貓的血、腦脊液、腦組織、胃及十二指腸組織中5–HT及5-HIAA的含量均明顯升高,可以認為中醫學所論及的“胃氣上逆”,其現代醫學病理學改變之一是血、腦脊液、腦組織、胃及十二指腸組織中5-HT、5-HIAA的含量明顯升高。

4 結語

胃氣學說自提出到形成運用,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從先秦的概念模糊,到《內經》《難經》的具體而微,經幾千年的臨床實踐,胃氣學說在疾病的診斷(舌苔、脈象)、治療(顧護胃氣、存津液、調氣機)、預后(疾病的轉歸、死脈的判斷)中都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李東垣將胃氣理論與五臟六腑陰陽變化相結合,擴展成為《脾胃論》,不僅在辨治內傷、外感方面有很大的建樹,對于現代治療各種疑難雜癥、內傷疾病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胃氣理論亦有新的進展,但是胃氣理論的基本要義及在臨床中的主要運用并未發生大的改變。胃氣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觀點,應加以發揚、挖掘,以期在疑難雜病、癌癥、絕癥的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胃氣學說
張景岳對《黃帝內經》脈中胃氣的闡發與運用
胰在臟象學說中的歸屬
“立天子以為天下”——周代“立君為民”學說的現代性觀照
漢語復句學說的源流
陰陽學說在楊式太極拳中的表現淺探
胃氣足 活百歲(上)
淺談胃氣的升降理論與臨床運用?
胃氣足,活百歲
天下責任與先秦諸子學說的內在差異
香砂消脹湯治療胃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