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接融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2018-01-13 08:16楊躍楊妮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年4期
關鍵詞:轉型發展商業模式商業銀行

楊躍+楊妮

[提要] 本文在對直接融資發展現狀及趨勢判斷的基礎上,分析對商業銀行的影響,發現隨著銀行資金供求格局的改變和投融資需求偏好的變遷,直接融資對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提出新要求。商業銀行應主動調整業務結構和工作重心,通過建立存款組織長效機制,搭建綜合經營平臺等舉措,順應行業發展趨勢。

關鍵詞:直接融資;商業銀行;商業模式;轉型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2月5日

一、直接融資發展現狀及趨勢

直接融資是以股票、債券為主要金融工具的融資機制。相比于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直接融資具有籌資成本相對較低、資金配置效率高等優勢,得到越來越多的資金需求方的重視。近年來,隨著經濟形勢的逐步筑底回穩以及銀行信貸額度制約導致的間接融資增速放緩,直接融資規模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無論是絕對規模,還是相對規模都在快速提高。在社會融資規??偭恐?,以新增人民幣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比例和以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比例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動趨勢。據九州證券鄧海清測算,增量角度我國直接融資比重自2003年至2016年末基本呈現直線上升態勢,由3%左右上升至23%。與國際主要經濟體國家相比,我國直接融資仍然存在結構性失調。從金融產業結構上看,2016年末,我國銀行業資產總額達到232.25萬億元,而保險和證券業的資產規模分別僅為15.12萬億元和4.37萬億元,雙方體量差距巨大。從金融產品結構上看,我國社會融資結構中以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的占比遠大于其他各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規模遠遠低于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

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十九大報告中更是提出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是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舉措。我們認為,基于經濟格局的變化、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客戶融資需求的變化,未來直接融資的重要性將會進一步加強,將對現有的金融競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直接融資對銀行業務的影響

(一)存款組織難度加大

1、存款類型維度分析:個人儲蓄存款將會明顯減少(或增速放緩),單位存款增速變動趨勢不確定。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升,用于流動性儲備的資產占比下降,而具有保值增值要求的資產占比上升。這將使得各類存款為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而游離出銀行系統,投資于各項擁有更高收益的直接融資工具。

2、存款期限維度分析:直接融資活動將會加速儲蓄定期化,具體表現在整體上客戶存款出現定期化傾向,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趨勢加大。投資渠道的增多導致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日益增高,進而形成銀行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

3、存款流向維度分析:不同的金融機構呈現不同特點。一是形成銀行與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機構之間的資金流動:直接融資投資者把銀行存款轉成投資資金流向證券公司,同時該類機構又通過銀行結算劃撥資金及第三方托管形式將資金存入銀行形成同業存款;二是引起銀行之間的存款轉移:直接融資來源是分散在各金融機構的投資者的存款,而融資單位籌集到的大量資金聚集在少數幾家銀行,因此造成了銀行之間存款的此增彼減。

對商業銀行而言,整體存款組織工作受到以上三點因素影響,其主要影響程度取決于商業銀行行業地位、客戶特點及業務種類。(表1)

(二)貸款業務存在替代風險。由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高度替代性,直接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將會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帶來較大的直接沖擊和負面影響。特別是優質客戶能夠憑借較高的評級在資本市場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充裕的資金,將會降低其對銀行的融資依賴程度。值得關注的是,對于優質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一旦其更多使用直接融資市場募集資金,處于較為弱勢地位的中小銀行貸款被置換的可能性更高。

(三)盈利水平及結構面臨調整

1、經營成本上升,傳統利息凈利潤可能趨于降低。在直接融資的“擠出效應”和貸款規模約束下,潛在優質客戶資源減少會帶來更為激烈的同業競爭。一方面維護存量優質客戶的成本面臨攀升;另一方面為維持規模增速而要不斷增加拓展新客戶的資源投入。特別是對處于市場中等地位的中小商業銀行,在資金成本、客戶資源、營銷渠道、產品支持以及可用貸款額度上均弱于大型銀行,隨著更多的銀行將營銷重點轉向中小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

2、商業銀行貸款議價能力下降。優質企業利用股票或債券方式進行融資,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外部正效應大的特點。因此,在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深化階段,具備直接融資能力的企業客戶在與商業銀行談判時處于較為有利地位,其議價能力將更為突出。

3、中間業務收入有望快速增加。一是債券承銷市場空間巨大。目前,銀行在信用債承包銷市場上占據壟斷優勢,承包銷絕大部分的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票據和高等級企業債,在承銷業務品種和規模上優勢明顯。商業銀行債券承銷業務收入仍可獲得加速發展;二是資金交易業務潛力巨大。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將豐富我國金融市場的債券品種結構,有望給商業銀行在調節資產結構、保持資金流動性的同時利用債券市場投資/交易業務實現資金營運效益最大化;三是商業銀行通過產品創新介入直接融資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會進一步加大。投貸聯動、設立直投子公司、債券股等政策紅利會對商業銀行直接參與直接融資市場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三、應對建議

直接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將會加快金融脫媒現象,銀行面臨嚴峻挑戰,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業務機會和調整業務結構的契機。商業銀行應結合自身特點,堅持發展戰略,突出存款組織、特色業務、風險管理等重點,降低直接融資擴大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所帶來的沖擊,并有效利用其帶來的新的利潤增長點。

(一)建立存款組織長效機制。針對直接融資市場對商業銀行存款分流和回流傳導機制的不同,改進或建立新的存款組織形式。一是強化業務資格、產品與商業模式運用,擴大結算,增加客戶存款對商業銀行的依賴度;二是積極發展第三方存管業務,逐步爭取證券投資基金托管、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托管人等資格,提高從直接融資市場吸收存款的方式和能力;三是強化存款營銷組織,加強對(擬)上市企業的系統營銷組織與推動,爭取IPO募集基金托管。

(二)突出重點應對挑戰。面對直接融資可能造成的存貸款分流局面,銀行應加以重視并制定針對性措施。一是加強客戶營銷,穩定和增加商業銀行客戶群,降低客戶因直接融資行為減少商業銀行存貸款的可能性;二是調整客戶結構,逐步降低部分分行對大企業的依賴度,減小直接融資對公司銀行業務的沖擊。

(三)大力發展投行業務。隨著直接融資市場規模日益擴大的客觀發展規律,商業銀行應利用契機,進一步加快發展投行業務,擺脫因資本約束、盈利增長對風險資本及信貸規模的依賴,減少存款波動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為此,商業銀行可在現有良好基礎上逐步擴展投行業務產品線,建立投行專業化產品能力,圍繞目標客戶的投行業務需求,發展包括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非保本資產管理、資金托管等業務在內的差異化投資銀行業務模式。

(四)堅定不移做大做強小企業。商業銀行應堅持小企業業務的發展定位,通過改進機構專營實現路徑、提升網點綜合貢獻度、調整業務定位等方式不斷擴大現有競爭優勢。在研究針對不同類型、不同階段小企業及個人客戶的產品開發策略,設計適合交叉銷售的包括貸款、存款、結算、電子銀行等多類產品在內的產品組合、不斷豐富小企業信貸產品體系基礎上應該關注小企業業務向零售業務和潛力客戶服務的業務轉變。

(五)適時搭建綜合經營平臺。一方面應加大和資本市場的相互配合,加大和非銀金融機構的合作,以資本市場為平臺進行銀行業務創新,進行投行業務和資金業務的產品創新;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可逐步搭建綜合經營平臺,整合各業務條線的資源,不斷降低直接融資所帶來的金融脫媒的負面影響。

主要參考文獻:

[1]于曉娜.直接融資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與轉型[D].浙江大學,2016.

[2]成都銀行課題組.直接融資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作用的理論解釋及功能演進[J].西南金融,2012.7.

[3]李赟鵬.金融功能視角下的商業銀行直接融資[J].金融時報,2015.2.

[4]趙海通.論基于金融脫媒背景下的我國商業銀行投行業務[J].現代營銷,2017.3.

猜你喜歡
轉型發展商業模式商業銀行
關于加強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探討
Intertextile春夏面輔料展關注科技、環保創新應對商業模式之變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