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樹王村志》之婚俗

2018-01-15 07:18
農村.農業.農民 2018年1期
關鍵詞:男方女方新娘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新中國成立以前,河南省鄭州市郊區桐樹王村普遍存在送童養媳、買賣婚姻、包辦婚姻等現象。新中國成立后,這種現象徹底消失了。

桐樹王村地處丘陵地帶,往東是平原、城市,而越往西越接近山區,生活條件也越是艱苦,因此有“有女往東(嫁)不往西(嫁)”的習慣,俗話說“寧往東走一千,不往西走一磚”。

擇偶 舊時婚姻大事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家長覺得門當戶對、條件相當,即行定親。青年人往往無法給自己的婚姻做主,到了結婚當天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丈夫(妻子)是很普遍的現象。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倡導自由戀愛、婚姻自主,但20世紀六七十年代前,桐樹王的青年男女基本還是由媒人牽線,首先介紹雙方的家庭條件和個人條件,或者雙方父母先到對方家里實地察看,通過親戚、朋友等關系進行了解,經雙方都認可后,媒人再介紹雙方見面認識,約定適合的時間、地點、場所讓雙方相互相看,待兩人都同意,即建立戀愛關系。盡管如此,受每天都要參加生產勞動、缺少空余時間、農村交通不便,以及傳統習俗等因素的影響,雙方真正的“自由戀愛”也還只是一種愿望,大多是結婚之后才開始慢慢了解,在常年的生活中相互適應。

20世紀80年代以后,大多數青年都有了到村外讀高中的機會,同學、朋友圈的范圍大了,與同學朋友中的異性自由戀愛者成為主流。即使是通過媒人介紹的,由于土地自行安排耕種、自由時間充裕,各種交通工具普及、出行見面方便,雙方時常見面乃至隨時見面成為可能,相互了解的時間和機會更多,自由戀愛成為現實。尤其是2000年后,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增強,交通條件的便利,通信手段的發達,隨時可以相約進城,通過逛公園、進餐廳、喝咖啡等適合戀愛的場所進行交流、了解,青年男女真正實現了自由擇偶,甚至有些直到決定結婚才會去征求父母同意。

擇偶標準 隨著時代的變遷,男女擇偶的標準也在不斷變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階級成分最重要,軍人最吃香;七八十年代,在外工作的固定工最受青睞;90年代以后,干部、大學生、成功人士是男女青年的理想選擇;2000年以后,陽光、帥氣、高學歷、事業成功者成為女性擇偶的最佳人選。

定親 正式確立戀愛關系的方式是定親。依傳統習俗,男方會選擇吉利的日子,邀請女方父母長輩到家中做客。男方設宴盛情款待,雙方互相贈送定親信物。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定親信物一般是小手絹、腰帶、襪子、盒粉等小件日用品;70年代,大多以筆記本、鋼筆等作為定親信物;90年代,定親信物越來越高檔,主要有手表、金戒指、自行車乃至摩托車等。2000年后,常以“三金”(金戒指、金項鏈、金耳環)、高檔服裝、有一定寓意和數量的現金乃至小轎車多為定親信物,在部分人中,定親信物甚至完全由定情、愛情的寓意變成物質利益的交換,這也是新式買賣婚姻表現。

定親之后,男女雙方一般要改口,即隨著對方稱呼對方父母和家里的老人。

納彩 納彩即送彩禮。結婚前,女方有向男方納彩的習俗。

剪紙:鄉村婚俗 資料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的彩禮是四套衣服、兩床被褥、金銀首飾三類,也有要糧食和錢幣的;70年代,一般的彩禮多是兩套衣服、兩床被褥,也有要家具;90年代的彩禮多是送一定寓意數量的現金、兩套衣服和兩床被褥;2000年以后,彩禮(禮金)的數量逐步增加到10001元甚至100001元(寓意萬里挑一)。

婚前準備 納彩后,雙方進入實質結婚準備期,先拍結婚照,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領取結婚證。男方家里給孩子布置新房,安排迎親喜宴,發放喜帖,組織迎親車隊,安排婚慶禮儀服務公司等一系列工作,女方則要為女兒準備嫁妝和送親喜宴。

擇吉送好 男方派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商談結婚日的具體事宜,送去選擇好的吉日。過禮即男方在結婚前一天到女方家中送娶親的禮物,包括一捆粉條、兩根大蔥、一根肋條(豬肋骨)、一個完整的蓮藕,以及煙、酒等禮品,并商量“封禮”事宜。封禮數量的變化很大,20世紀五六十年代,結婚封禮一毛兩毛較為普遍;70年代,5元、10元也不嫌少;八九十年代后逐漸增至50元、100元。2000年以后,上車封禮就要5萬元、10萬元,下車封個6666元、8888元乃至兩三萬元的禮包也很常見。

嫁妝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嫁到桐樹王村的媳婦,嫁妝通常是大木箱一個、三斗桌一張、椅子兩把、被子兩床、衣服四套;七八十年代的嫁妝多為縫紉機、自行車、大立柜、寫字臺、椅子兩把、被子四床、衣服四套;90年代多以組合家具、化妝臺、彩電或錄音機、洗衣機作為嫁妝。2000年以后的嫁妝,小者如電腦、電動車,大者如小轎車都有,小件用品數量和品類更多,僅隨身帶張支票作為嫁妝者也有,已很難說清主流的嫁妝都包括哪些物件。

迎親 20世紀50年代以前,富裕的家庭娶媳婦多用花轎,響器在前邊吹吹打打,貧苦農民多采用牛車迎娶、接嫁;五六十年代,新娘都是坐馬車牛車被男方派出的人迎娶到家中舉行婚禮,那時,凡遇村民娶親嫁女,生產隊一般都會提供用于農業生產的大車給予支持;70年代,迎親往往用幾輛自行車或摩托車;80年代,條件好的用面包車,由新郎上門接新娘到家舉行婚禮;90年代以后,少則6臺、8臺轎車,多則一二十臺統一品牌和顏色的奔馳、寶馬等豪華轎車,把新娘風風光光接到家中或酒店舉行婚禮。

喜聯 結婚的雙方都要貼大紅對聯,男方家大門兩邊必貼“囍”字,女方家則多貼“禧”字以示區別,對聯都是“吉日花開梅并蒂,良宵家慶月雙圓”“吹簫堪引鳳,舉杯可乘龍”等吉祥對聯。

禮服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一般以紅色的棉襖(冬季)、裙子(夏季)等服飾作為新娘的禮服。2000年以后,白色婚紗成為新娘的首選。新郎的服裝則慢慢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軍裝、中山裝、夾克,過渡到今天的西裝領帶。

撒吉祥 20世紀90年代以前,新娘進入男方家門后,首先要用切碎的谷稈拌上碎紅紙,加入一些硬幣、喜糖之類撒在新娘頭上、身上,后逐步改用彩色紙屑,以增添喜慶氣氛。

拜天地 到了良辰吉時,在司儀主持下開始婚禮,同時要鞭炮奏樂以增添喜慶?,F代婚禮一般是先由主婚人為新人送去祝福,讓客人吃好喝好,祝愿婚禮成功,再由證婚人夸獎新郎新娘,表達叮囑與期望。在司儀主持下先拜天地,再拜父母,之后拜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大伯、叔叔、大娘、大嬸,以及其他七大姑八大姨的遠近親戚,受拜者聽到新娘的稱呼就要送出紅包。接下來,新郎新娘對拜,雙方交換婚戒、飲交杯酒,點燃紅蠟燭,婚禮結束。

喜宴 進入21世紀,村民逐漸放棄在家舉行婚禮、待客的習慣,選擇去酒樓飯店預訂宴席,這種方式慢慢成了一種新的習俗。過去由于交通不便,賀喜的人往往很長時間行走在路上,舊式宴請多是中午之前待客一次,下午2點以后再盛宴款待。改在酒樓飯店設婚宴后,一般中午1點左右開始?;檠绮穗纫话銥槭疅?、十涼、兩個湯,另有各類酒水和飲料,菜品豐富。

鬧洞房、鬧公婆 鬧洞房是重要的婚俗之一,吃蘋果、掏鴿子、新娘腰上拴氣球等,鬧洞房的形式五花八門。公公婆婆在兒子結婚之日也會被打鬧,臉被涂黑、頭戴花帽,主要是為了博大伙一笑,圖個喜慶。

添箱 舊式的添箱,是新娘的兄弟在婚禮的次日到男方家中,看看自己姐姐(妹妹)是否孝敬公婆,說些讓公公婆婆等長輩多包涵、多指點之類的客氣話。同時,新娘要在這一天拜望同家族的長輩。

回門 婚禮第三天,新娘帶新郎到自己娘家,稱作回門。購買幾樣好禮物,一家人歡歡喜喜,共同進餐,新娘的父母也會叮囑女婿好好過日子等。

接九回九 結婚后的第九天,女方娘家來人接新娘回家,稱“接九”。新娘被娘家接回住9天,然后再送回婆家,稱“回九”。至此,結婚的一切程序全部完成,以后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的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以及娘家的廟會日,女兒都要攜兒帶女同丈夫一起去看望父母。

上禮 上禮就是結婚者的親戚、朋友、鄰居為結婚者送禮物、禮金。20世紀90年代以前,上禮50元則算大禮,進入21世紀后,上禮一般以100元為起點,2012年前后,上禮200元就算數量少的了。各時期上禮一般有個下限,更近的親戚、關系更好的同學朋友要想多上禮,數量則沒有上限。

猜你喜歡
男方女方新娘
男方拒不配合,嬰兒出生證明能辦理嗎?
自制
妻子出軌懷孕,丈夫可以提出離婚嗎
節約
新娘,你很帥
女方有第三者,離婚時男方能否要求女方過錯賠償?
幸福的“圍頭新娘”
孩子尚幼,不能離婚?
結婚季 新娘美甲推薦
小孩非親生,女方出走后男方可否把小孩送福利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