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2018-01-15 07:22王永健汪碧剛
人民論壇 2017年36期
關鍵詞: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城鎮化

王永健++++汪碧剛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中的各種問題越來越凸顯,如何化解這些城市問題成為難題。在這一背景下,城市治理日益成為整個社會和學術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我國城市治理重點是服務、共享、融合。城市治理作為多元主體共治行為,需要政府、市民、企業、社會組織、社區組織等共同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關鍵詞】城鎮化 城市治理 共建共治共享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開啟新時代偉大征程。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這些總要求為國家治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而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城市治理有著特殊的重要性。

加強城市治理研究,推進城市創新發展

城市治理是全球性難題。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取得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化解城市化快速進程中凸顯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城市治理現代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根據聯合國《城鎮化報告》(2010)顯示:1750年,全球只有約2%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1800年,這一數據達到約5%,1900年超過13%,1950年接近30%,1980年達到40%,2009年全球城鎮化率超過50%,至今這個數據仍然呈現持續上升趨勢。而且,根據預測,隨著中國、印度等人口大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的城鎮化率仍將進一步上升。

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導致城鎮化的速度更快、更猛。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城鎮化率剛超過10%。直到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也不到18%。但到2000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36%,2011年超過50%,2017年預計超過58%。據預測,我國的城鎮化率會達到70%,將有十億人口居住在城鎮,此后城鎮化才會進入緩慢變化階段。在這樣的“宿命式”進程中,與其討論城市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還是更糟糕,不如認真地研究:通過什么樣的治理方式,讓城市美好的一面得以維持,并爭取變得更好;讓城市糟糕的一面得以改善,不要延續和惡化。

應當說,這樣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人們從城市規劃、產業布局、交通管理、建筑宜居、環境改善、污染治理、社區活化、居民生活等多個維度入手,從地理、建筑、規劃、交通、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等多個專業出發,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探討和實踐研究。這些研究,為城市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學術積累和智力支撐。

但令人略感遺憾的是,在人類知識分工的專業化和治理的技術化、科層化過程中,用工程、技術的方法來治理城市成為主流做法。當然,這種研究和討論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但是,似乎我們對城市最重要的要素“人”卻忽略了。

為此,讓“人”這個最重要的因素,重新回到城市治理的中心位置來,彌補長期以來片面重視建筑、環境、交通、產業等其他因素而導致的“城市治理缺項”問題,應當是當前城市治理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研究方向。

1949年3月,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從1927年到現在,我們工作重點是在鄉村,在鄉村聚集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這樣一種工作方式的時期現在已經完結。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了城市?!?/p>

實際上,如前所引數據,由于城鎮化真正啟動是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0多年中,農民占絕對多數,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的城鎮化,以人類史上少有的速度和規模,引發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上“未有之變局”,特別是城鎮化率超過50%,表明中國已經從“鄉土中國”變為“城市中國”。正是在這個時期,城市為中國百姓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和可能,城市治理的命題也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城市病”這個曾經遙遠的問題也開始深刻影響到中國百姓的生活。在我國城鎮化持續深入的大背景下,加強城市治理研究,推進城市創新發展,變得尤為重要。

城市治理創新應突出服務、共享和融合三個重點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改革城市管理和執法體制,推進城市精細化、全周期、合作性管理”;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推動傳統的城市管理走向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的管理者們亟需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城市治理創新應當突出以下三個重點:一是服務,城市治理應當從“管制型”轉為“服務型”,從“網格化管理”轉為“網格化服務”,并滿足市民個性化需求;二是共享,城市治理不但要體現工具化共享和信息化共享,更重要的要突出價值共享;三是融合,要促進城市居民之間的觀念、新舊體制之間的融合和公共治理的融合,這是破解城市碎裂化的唯一出路。城市治理是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的交叉點,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性,推進城市治理的創新,就是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精細化無疑是城市治理的發展方向。以城市治理網格化、信息化為抓手,通過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厘清“為誰治、誰來治、和誰治”三個層面的問題,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治理工作,實現城市共同建設、共同治理、共同分享。

城市治理的基礎是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人”,終點是文化。換而言之,基于城市發展研究城市治理,以便民惠民為服務宗旨,最終實現文化治理。城市是有溫度與厚度的。城市的溫度就是人本理念,是對城市文明的一種抽象演繹。一座有溫度的城市,會讓身處其中的人們不斷從內心深處捕捉到這股彼此激發的力量。城市的厚度就是城市的文化涵養。文化是城市的內核和靈魂,是城市發展永不衰竭的動力。推動現代城市治理,必須尊重特定城市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遵循城市及文化的發展規律,以文化的力量推動城市發展。

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順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構建權責明確、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從而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博士后、北京世紀非凡城市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參考文獻】

①莫于川、雷振:《從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南京市城市治理條例〉的理念與制度創新》,《行政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

責編/高驪 谷漩(見習) 美編/于珊endprint

猜你喜歡
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治理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
打造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社會治理格局
“三共”理念下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政策創新研究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唐山城市治理的問題與對策
新時期銀川市和諧民族關系的建設路徑
城市政治學視角下對中國城鎮化的思考
中國城市發展與治理的全新思維方式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