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山生態景觀與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探索
——以重慶國家礦山公園為例

2018-01-17 01:14李楠LINan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018年4期
關鍵詞:礦坑礦山公園

李楠 / LI Nan

大規模的礦山開采曾經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枯竭等問題。大面積的資源開發打破了生態的平衡,在地表造成了許多無法愈合的傷口,尤其是因資源衰竭而遭廢棄的礦山遺跡更是嚴重制約了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造成許多社會問題,例如人口流失、產業衰弱、設施薄弱等。

礦山公園的建設為上述困境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是展示人類礦業文明的重要窗口,對保護與開發礦業遺跡,改善礦區生態地質環境,推進礦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十九大首次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基于農村地區變革提出的,以生態保護為前提,產業優化為主體,提升農村居住環境,促進農村發展,發揚農村文化。依托礦山公園的建設,以期達到生態優先保護礦山核心資源,產業先行以旅興農,優化結構鄉村復興維育鄉土特色文化的目的。

1 國外廢棄礦山生態景觀營造與可持續發展

國外不乏眾多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依托先進的科技和跨界融合互動打造出全新的體驗式礦坑生態修復的旅游項目。這些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應用創新的運營模式和營銷手段,贏得品牌的社會效應,推動了當地經濟振興和本土文化的推廣,對重慶礦山公園的規劃設計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

1.1 英國伊甸園(Eden Project)

伊甸園位于英國的康沃爾郡(Cornwall),是在廢棄礦山上興建的全球最大的生態溫室。在巨型空間網架結構的溫室里,匯集了超過4500種、13.5萬株來自全球的植物。其目標宣言是“促進對植物、人類和資源之間重要關系的理解,進而對這種關系進行負責任的管理,引導所有人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該項目圍繞植物文化而打造,融合高科技手段建設,以“人與植物共生共融”為主題,是具有極高科研、產業和旅游價值的、可持續發展的礦坑植物景觀性主題公園(圖1)。

伊甸園項目增加了當地就業并提高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優化了產業結構??滴譅柨ぴ浭怯洕盥浜蟮牡貐^,伊甸園項目最初的資金募集得益于各界對于發展康沃爾郡旅游業的支持,而項目的成功帶來了地區經濟的繁榮,真正實現了通過生態景觀修復達到鄉村振興。2000年5月,伊甸園試運營,對外開放接待游客。2001年3月,伊甸園全部設施正式投人使用。很快,這一工程成為康沃爾郡乃至全英國最具有吸引力的觀光旅游勝地,被英國人票選為最受歡迎的英國建筑,使康沃爾郡一躍成為除倫敦外的英國第二大旅游目的地,游客數量遠遠超過預期,至今已有逾750萬游客到訪。一些大型的戶外活動,尤其是與環保有關的活動也選址于此。例如,2005年伊甸園承辦的八大工業國聯手扶貧的現場八方(Live 8)演唱會。截止到2013年年底,伊甸園項目已創造了16億英鎊的經濟效益;約有400名員工,支撐著當地2500家企業的發展。通過跨界融合和內容運營,伊甸園項目為游客提供了極其豐富的體驗,甚至通過一些節慶集會,將游客的停留時間延長到了8天之多,在吸引了不同需求人群的同時,也產生了十分可觀的收益。

伊甸園項目對康沃爾郡環境的改變影響巨大??滴譅柨な沁h近馳名的采礦區,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產錫區之一,項目所在的廢棄陶土礦坑被當地人視為“死地”。設計者將當地的粘土廢棄物與綠色廢棄物堆肥混合,通過堆肥分解了廢棄物質,產生富含營養物質的肥料,成為了支持各種生物生長所需的土壤。在該地區,種植了世界各地超過5000種植物,使土地得到重生,進而改善了區域的生態環境。

伊甸園項目致力于挖掘特色文化,發揚與傳播當地文化,實現功能性與社會性完美結合。2014年,伊甸園與康沃爾大學合作開設培訓項目,招收并幫助學生在啟發靈感的難忘環境中學習具有實際操作價值的技能,課程內容包括園藝、植物學、景觀設計、媒體和創意設計等,并且學生可獲得由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或法爾茅斯大學(Falmouth University)頒發的學歷認證。

1.2 美國紅山公園(Red Mountain Park)

紅山公園位于美國東南部的伯明翰市(Birmingham),該項目利用采礦廢墟的環境整治,促進了大區域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原為采礦廢墟的紅山公園目前是全美最大的城市公園,包括9個礦坑的景點,40英里的步道,45英畝的公共用地,20英畝的湖泊,以及若干娛樂區。公園以綠道將周圍區域聯系起來,對整個大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表現在,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活動場所,促進公眾健康;通過公園加強社區之間的聯系,確保社會公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則表現在,公園內修建的酒店和會議中心,促進了當地經濟增長,同時出租、門票、餐飲、零售、演唱會等活動將為公園帶來持續性收益,實現良好運營。

2 重慶礦山公園設計理念、創意點與整體布局

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從明清時期石灰的燒制,到近代碎石的開采,歷時數百年?,F今銅鑼山片區地質環境問題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安全隱患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口流失嚴重,區內礦山全部關閉,亟需進行礦山恢復治理和礦業遺跡保護。園區共有規模不等、形態各異的礦坑41個,其南北綿延10km,是全國典型的石灰巖采石礦山群。其中有水礦坑12處,常年集雨水而成的坑塘湖,湖水碧藍澄澈,明麗見底,隨著光照變化、季節推移呈現不同的色調與水韻,形成了獨特的礦坑奇景(圖2)?;貎扔惺?、石壁、關興、天坪三村。

經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工程治理復綠、復耕等手段對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并將其打造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培育綠色經濟新增長點,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圖1 伊甸園生態溫室

圖2 重慶礦山公園鳥瞰局部

2.1 設計理念

重慶礦山公園的設計首先以生態保育為前提,通過修復銅鑼山山地大格局,建設生態健康涵養區,恢復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等措施,建設國家級生態修復示范基地,打造世界礦山環境治理的標桿;通過山體修復、景觀設計最小干預化、利用植被修復建設洼地巖石花園,建設亞洲最大硬質巖復墾林。

其次,以鄉村振興為助力,圍繞礦山核心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以旅興農優化產業結構,吸引人口回流;提升公服設施,維育鄉土特色與文化,建設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基地和山清水秀大美之地試驗區。

再次,明確以礦山公園為主線,堅持礦山公園是以展示人類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體現礦業發展歷史內涵,具備研究價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們游覽觀賞、進行科學考察與科學知識普及的特定的空間地域。通過生態修復,達到良好的環境本底,充分挖掘礦業文化,宣傳礦業挖掘的歷史。借助礦山公園的發展,同時帶動鄉村文化的發掘與振興。

第三,以科普教育為核心,打造自然教育、文化展覽、科研教學、環保示范等一系列特色功能,聚焦生態修復,促進對植物、人類和資源之間重要關系的理解,進而對這種關系進行負責任的管理,引導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人類的科普教育事業的貢獻一份力量。

2.2 創意點

該項目堅持以生態修復為基礎,形成國內典型的生物多樣性實驗基地和礦坑修復示范展示區。礦坑如同珍珠一般,通過一系列瀏覽路線,串接礦坑景觀簇群,疏理銅鑼山脈及其傳統景點,實現區域旅游統籌,同時聯合周邊城鎮、傳統景區、鄉村社區,以促進區域與社區協同發展;通過立體三維的礦坑開發游覽模式,打造獨具吸引力的國際休閑主題,最終成為世界級立體礦坑景觀體驗群、國家礦山公園與社區協同發展示范基地、重慶市生態旅游經濟產業增長極(圖3)。

該項目設計了亞洲最長的國際休閑生態步行棧道,從北至南,串接41個礦坑景觀簇群,以沉浸式體驗為主,營造世界級自然奇觀綿延帶,形成國際性旅游目的地。

銅鑼山因特殊的鄉村地域環境與山地文化特征而具有可識別性,設計力圖還原山地鄉村文化魅力,營造詩意田園生活,以探索大規模礦山公園旅游發展新方向,從空間、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促進鄉村社區發展,促進就業轉化、產業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圖3 重慶國家礦山公園總平面示意

圖4 重慶礦山公園功能分區

2.3 整體布局

該項目整體布局在滿足生態修復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礦山這一主題,通過“串珠”串接礦坑景觀簇群,打造三大主題園區,九大特色亮點(圖4),并利用生態措施修復礦山傷痕,通過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建設具有較高科研、產業和旅游價值的國家礦山公園。

三大主題園區分別為“礦奇博覽苑區”“礦野樂活園區”“礦育桃花源區”,結合主題布置“奇境探險”“繁榮盛景”“礦野奇觀”“奇創天地”“世外天宮”“極限之巔”“牧野田園”“饕餮盛宴”“世外桃源”九大景區作為特色,涵蓋了礦坑修復、地質展示、科普宣傳、科技演藝、礦山園博園、礦山博物館、礦山酒店、礦山主題餐廳、極限運動樂園、藝術家公社、民宿、親子樂園、國際賽事、山水田園等多項策劃內容。

3 礦山公園生態景觀營造

對于重慶礦山公園,生態景觀營造的涵義是多重的,包含了對已破壞的環境的生態修復,礦山的景觀提升以及對礦業文化、園區歷史文化的挖掘展示。

3.1 礦山遺跡的生態修復

根據建設強度與生境保護,將公園分為重點修復區、協調控制區、游憩開放區(圖5)。重點修復區,為核心保育區周邊及其他生態價值相對較高區域,在修復棲息地的同時允許人類相對低強度的活動(如旅游等);協調控制區,目標為人和鳥類等生物和諧共處,園區避免固定式建筑和過多硬化道路;游憩開放區,在所有季節都對游客開放,以親近自然、環境教育等內容為主。3個區域里的生態修復主要從山、水、林、田4個方面進行。

圖5 重慶礦山公園生態保護分區

3.1.1 山體

由于長期的開采活動,現狀礦坑的石灰巖崖壁裸露面積大、陡峭,穩定性較差,景觀破碎。山體修復通過臺地花園、覆土建筑等人工手段進行修復和利用道路邊坡修復;植被補植、生態固土等措施將裸露土地修建成生態護坡,加強水土保持能力,減少地災風險隱患,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與安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山體進行修復過程中,應盡量保持和恢復礦坑特殊地貌景觀。通過引入本土速生先鋒樹種,對原本裸露的山體進行生態修補,在場地中植入綠色;通過豐富場地內植物群落,使原本單一林相逐漸轉變為涵養能力更強的混交林,豐富生態環境。漫山串連將改造前孤立的林木整合串聯成整體的林帶,形成漫山連海的氛圍。上述一系列措施,營造了層巒疊翠、世外桃源的美景。

3.1.2 水體

礦山原有19處礦坑存在水體,均為雨水收集,由于多種原因各坑積水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是礦山公園獨具特色的景觀。個別礦坑水質較差,環境受污染,坑塘的親水性與安全性問題待解決。因此,根據不同的礦坑情況,利用濕地浮島、曝氧跌水、植物淺溝、生態消落帶等方式進行處理。

3.1.3 林地

現狀林地種類豐富,森林植被屬亞熱帶溫性常綠闊葉林帶,原生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為樟、楠、栲、櫟等,但局部砍伐嚴重,生境退化。營造低維護的近自然化森林群落系統,利用多樣的植被類型營造棲息地復合生境。對具有鄉土特色的優勢群落重點撫育,適量補植漿果類植物,為動物營造適宜的生境。

3.1.4 田地

現狀田地以農作物為主,花卉種植是其特色,但模式較為單一。樹立“種養循環”的生態農業觀,通過果魚循環系統、稻魚稻鴨循環系統實現生態循環的農業模式建立廢棄物循環系統,將有機廢物發酵為有機肥料,場地廢水實現循環利用,建立能源循環系統,通過太陽能、風能的循環轉換,供給園區內的照明及泵站用電?;ㄌ锞坝^以春季觀油菜花、秋季賞向日葵為主要特色,意圖打造山花爛漫、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整體意象。

3.2 礦山公園的景觀提升

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景觀提升應尊重礦坑特殊的地貌特征,避免大規模的硬質景觀設計,注重細節與安全性。例如在“礦奇博覽苑區”中的“繁忙勝境區”,范圍內有資源條件最好的心形礦坑池,景觀設計過程中充分保留了心形池的特點(圖6),避免過多干擾。針對無水礦坑,則利用巖生植物的配植突出其崖壁的特點。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棕地景觀設計理論,探索出適合該區域特點的景觀設計方式,尋求發展,完成大地“傷口愈合”的過程(圖7)。

圖6 重慶礦山公園心形池景點鳥瞰

圖7 礦山公園礦奇博覽苑區鳥瞰

3.3 文化的挖掘

3.3.1 礦山遺跡文化

礦山遺跡本身具有極高的科普價值,園區除了有集中展示礦山文化的博物館、展覽廳之外,還有許多反映礦山開采過程、地質知識科普、生態修復過程的景觀小品、宣傳材料、科普讀物等補充。與此同時,大力保護遺留下的與采礦相關的料場、傳送帶、采礦機械等——它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創意改造的載體。

3.3.2 園區歷史文化

重慶渝北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位于巴文化發源地,上風上水之處,歷史文化傳說眾多,先民活動交流頻繁,有“上風都”的美譽。該地區流傳著呂洞賓點石成船等神話傳說;保存有三國蜀漢將領關興駐守銅鑼山期間帶兵修建的烽火臺;清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天然屯兵場——太平洞、練兵場遺址;重修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具有巴渝特色的天成古寨;以及融著巴文化精髓的石壁石刻、關口老街、天平村老民居、古戰場等。因此,歷史文化的充分挖掘,對于實現區域旅游統籌,表現當地本土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礦山公園發展形勢下的鄉村振興

在礦業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惡化的現實中,基地同樣面臨著現今村莊發展的諸多問題。例如,村莊文化消亡,景觀環境惡化;傳統產業產能低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優勢不再;人口快速城鎮化,農村快速空心化。如何破解村莊發展難題,搶抓鄉村發展機遇?思路是利用當地現狀,結合上位規劃、政策要求和市場需求,解決核心問題——人的問題,同時以全面產業提升為帶動,助力全域自然與人居環境提升,通過政府引導、企業扶持、村民自治和游客提升共同作用,建設美麗鄉村、探索近郊村莊規劃編制方法和發展策略以符合規劃要求與當地發展需求。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自然生態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住生態底線,以保護生態為前提的規劃才是科學、可持續的規劃。自然生態本身也已經成為重要的資源,對鄉村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礦山公園的生態景觀營造,即為鄉村振興的基礎。

(1)生態優先,保護礦山核心資源

通過空間劃定,針對不同功能空間控制開發與建設強度;嚴守生態紅線,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開發建設;對于現存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筑,進行生態搬遷并補償。

(2)產業先行,以旅興農優化結構

依托礦坑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如遺址觀光、礦坑知識科普、極限運動等,展示、科普、發揚礦坑文化;旅游扶貧,一方面原住民就地安置,一方面吸引外流人口回村,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加速農業轉型,加大對農業現代化的資金投入,構建“三產聯動”的鄉村特色產業體系,農業旅游業相結合,發展市郊休閑農業、體驗式農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提升產品附加值,形成以果蔬種植、養殖為核心的旅游業食材提供、市郊有機食品都市田園產業。

(3)設施保障,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

發揮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主導作用,完善公共服務供給網絡;將市場機制引入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產業化,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優化鄉村基礎設施管理體系,保證承包-建設-運營-檢修到位。

(4)鄉村復興,維育鄉土特色文化

挖掘石灰礦的歷史文化、生產聚居歷史,通過主體公園、物品展示介紹礦石文化;保護其他人文景觀及村莊歷史發展遺址,關注村莊文化脈絡,提升社區凝聚力;營造農耕文化,滿足都市市民對田園生活的心理渴望。

(5)綜合發展,生態-經濟-社會和諧共生

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圍繞礦山核心資源做文章,以旅興農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提升居住環境。

5 礦山公園生態景觀營造與鄉村振興

曾經,礦產資源的開采,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助力,也為當地百姓提供就業的崗位。因礦產資源開發而造成的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礦山的關停意味著環境重生的開始。賦予礦山新的綜合發展方向與生態景觀營造方式,迎來鄉愁故土的回歸,是大勢所趨。

5.1 生態景觀營造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礦山公園的建設需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原則,使綠水青山資源產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原則是人與自然全面協調并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石。對此,國家制定了相應的《國家礦山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國土資廳發[2014]2號),指出建立國家礦山公園是保護人類礦業遺跡、促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開展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也是開拓新的地質、礦業資源利用、發展地方經濟、節約集約用地的需要。鄉村振興基本原則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因此,礦山公園生態景觀營造,是園區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

5.2 鄉村自然與文化資源是生態景觀營造的有力補充

園區鄉村自然資源良好,森林覆蓋率達62%,自成“古木蔥郁、天然氧吧”的生態本底,保存有多種古樹名木。農產品豐富,“四季果蔬,生態農牧”的農業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可興建多個蔬菜、蠶桑、畜禽等種養基地。特色水果品種豐富,春有櫻桃、枇杷、皮球桃、青水李,夏有葡萄、脆紅李、勝天梨,秋有官溪密柚、美國紅心柚,冬有清家臍橙、塔羅科血橙等。農副產品主要以“梅溪牌”榨菜、保健蔬菜、珍稀中藥材、原種豬、水產養殖等為主。園區歷史文化亦是豐富多彩,石船鎮保存了較完整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以神寺廟、回龍寺、鳳凰寺、百靈寺、太平寺等為代表的寺廟類,以天坪寨、太洪寨、李家寨等為代表的古寨類,以民主村洞穴居、關興村太平洞等為代表的穴居類,以石翔村東漢墓群、明清時代家族墓葬、南宋寶慶三年水文石刻等為代表的文物古跡類等。依托園區鄉村自然與文化資源,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可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等。此外,利用閑置農房發展民宿、養老等項目,也是對礦山公園發展的有力補充。

6 結語

重慶礦山公園通過將生態治理和景觀建設結合,打造礦業遺跡生態恢復與改造利用的典范,成為一個集觀光、科普、休閑、度假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游覽區。通過公園自身的資源優勢帶動周邊旅游業的發展,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形成全域化的旅游產品和業態,從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重慶礦山公園規劃設計的實踐,探索出新的發展之路,即生態景觀營造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綠水青山才能夠留得住鄉愁;鄉村自然與文化資源是生態景觀營造的有力補充,突出自身的特色,才能成為有靈魂的鄉愁。

猜你喜歡
礦坑礦山公園
我家門前的小公園
四大“礦山修復”方法
在礦山里耕耘(國畫)
智能化礦山建設在中小型礦山的應用探討
我國礦企海外十大礦山簡介
在公園里玩
訪小龍潭煤礦
礦坑
預應力錨固技術在礦坑邊坡支護中的實踐研究
混凝沉淀法處理含鉛礦坑涌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