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茶文化背景下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影響

2018-01-19 04:07
福建茶葉 2018年11期
關鍵詞:茶鄉茶文化文化遺產

鄭 鵬

(衡水學院,河北衡水 053000)

1 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1.1 傳承人與傳承方式

我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頗多,但傳承人卻不多,傳承方式也較為單一。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有傳承人許多都是無后代子孫的中老年人,缺少直系傳承對象。加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鮮為人知,許多年輕人也沒有學習的興趣,因此造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斷層。其次,部分地區因地域風俗原因,傳承方式太過封閉。以采茶戲為主的部分茶鄉,規定戲曲演唱技法只傳承本村女子。傳承方式過于古板和單一,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弘揚。最后,傳承人的基數過小,無法在整體文化圈形成有機循環。綜上,在現有非物質遺產傳承人與傳承方式的發展中,還需政府和各類藝術院校助力,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多元性及傳承效果。

1.2 二元互動物質傳承

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是提高整體國民素養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日益上升的情況下,我國傳統藝術文化逐漸登上國際舞臺?;诖?,藝術院校和高校的藝術專業的重點,開始從國際化的西方樂器轉為中國的傳統樂器,例如二胡、大鼓、箜篌等。中國傳統民俗樂器的教學,能夠促進以采茶戲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除此之外,藝術院校的雕塑、設計等專業,也開始致力于茶具、茶桌、茶樓的設計發展。從樂器、物件設計等物品,能夠促進以茶文化為主的我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從而提高傳承質量與效果。除此之外,藝術教育與傳統元素的融合,可以提高傳統元素的書籍、輔助教具、器具甚至含有傳統元素的場所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資金支持與文化發展。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二元互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能夠有序進行、優質發展。

1.3 理性理解精神傳承

精神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核心,只有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入人心,才能夠提高人們的自發保護意識,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年輕人作為文化保護的前驅動力,必須加深年輕群體對傳統文化歸屬感。目前,各類藝術教育院校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開始致力于藝術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融合教學。在音樂類藝術院校中,茶戲曲和采茶歌等特殊茶民俗文化,開始作為民族曲目類別進行教學。這類融合教學能夠從客觀的角度,以音樂性的理性理解,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各類演唱技巧。高校內茶戲曲的教學,能夠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心理關注度。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情感與精神境界都得到升華,促進了茶文化理性理解下的精神傳承。

2 茶文化類藝術教育辦學影響分析

2.1 傳承基數分析

傳承基數包括傳承人的群體數量以及傳承基礎的構建效果。一方面,在互聯網的發展下,茶文化逐漸年輕化、流行化,其傳承人的基數正在不斷擴大。但傳承人的擴大效率過慢,無法滿足我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因此,各類藝術院校開始以茶文化為核心,進行茶藝、茶器、茶戲曲等巡回藝術演出,豐富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對傳統文化的歸屬力。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傳承基礎從元素基礎上升到主題基礎,甚至有以茶文化為核心開展校園藝術培訓的教育機構。綜上,非遺文化的傳承基數正在不斷擴大穩固。

2.2 資源優勢分析

茶文化類藝術教育的辦學資源具有高度優勢,對非遺文化的發展也具有積極影響。首先,茶文化的覆蓋面較廣,在文學、音樂、設計、美術等都有涉及。其茶元素能夠有機融合到各個藝術類學科當中。加之目前在國家倡導下人民對精神財富的重視度提高,藝術類學科的政策資源、師資力量都十分充足。茶文化非遺與藝術教育的結合,也為其他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參考和創新平臺。其次,我國高校藝術教育日益與國際接軌,其良好的國際平臺對茶非遺文化來講有巨大的平臺資源優勢。國際茶文化活動與孔子學院的創辦,也對茶非遺文化的藝術教育有承上啟下的連接意義。綜上,茶文化類藝術教育的辦學具有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各類平臺優勢。茶非遺文化的復興崛起,也同樣是為其他非遺文化提供了高效傳承平臺。

2.3 遺產收集與檔案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管理,是傳承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只有保護好各類文獻資料,才能夠做到有序傳承、真實傳承。在藝術院校進行藝術教育時,會對教學時的研究參考資料做到有序收集與檔案管理。在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同時,保護了許多當地原始的文獻、視頻等資料。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藝術教育中的滲透內容加深,滲透范圍擴大,其教研資料開始建立正式的數據庫進行數字化管理。部分山區茶鄉的原始參考文獻,也通過3D建模進行修復處理。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影響,不僅在于提高了非遺的傳承受眾度和傳承教育方式,更是對非遺的重要資料進行梳理保存。但介于藝術教育機構與高校藝術專業的分布密度較小,許多三四線茶鄉城市的非遺藝術教育覆蓋度低。因此,全國性的遺產資料聯網收集還未能普及實現。

3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藝術教學的優化發展

3.1 原生態下保護教學

針對非遺類藝術教育,必須在原生態下進行保護性的適當教學。首先,非遺的地點多在傳統的偏遠山區茶鄉或縣鎮,當地的人與外界溝通較少,必須要在不打擾其基本生活和山區環境的情況下,進行教研資料的調查與學習。為保護山區茶鄉的原生態文化,藝術教育的教學基地多建在離其較遠的學區內。其次,為讓學生提高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和非遺產地的保存意識,教師會適當組織學生到當地進行拜訪、采風等學習活動。這類活動停留時間較少,不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還能夠激發學生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在去年的河南高校茶鄉采風活動中,學生便通過對采茶、制茶和茶農的生活,更深入地了解了采茶戲的內涵。綜上,在茶文化生態學下進行保護性教學,以不破壞非遺原始樣貌的宗旨進行傳播,才是非遺傳承的正確路徑。

3.2 多元教學全民參與

藝術教育要具有多元化,多元教學促進全民參與,而全民參與直接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校內的藝術教育,不能僅僅針對于藝術院系的學生。對于商學院、文學院等除藝術院系以外的學生,也要實現全面教育。一方面,在校內增加茶藝表演、茶戲曲演唱以及茶雕塑學習等多種選修課,讓全校學生自行選擇。在公共必修課上,也可以增加關于非遺文化的案例分析與講解。另一方面,對于部分對非遺文化課程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學??梢园才牌淇缭哼M行輔助學習,甚至安排其去茶鄉進行調研學習。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非遺保護的積極性。

3.3 藝術教育地域覆蓋

上文提到,在各大一線城市的高校內,藝術教育的成熟度較高。但三四線等山區茶鄉的藝術教育機構覆蓋較少,不利于形成全國性的網狀教育結構?;诖?,藝術教育應當因地制宜,在國家政策扶持在,在各地設立大小藝術教育試點機構。首先,在已成熟的藝術教育院校進行調研學習,并通過對現有學生的藝術評測結果進行篩選,培養大批后備藝術教師。其次,在各地設立試點非遺藝術教育基地,將教師分布在各地進行小范圍教學。提高藝術教育院校的密度,增加受眾擴散度,提高中小城市非遺文化的傳播度。最后,通過各地的試點建立與教師教學,非遺藝術教學得以有序開展。其教學資料和教學進度,都可以通過全國非遺教育聯網平臺進行審核、收集與存檔,促進非遺藝術教育的規范性和專業性。綜上,通過全國非遺藝術教育平臺的建立完善,能夠以此為例在各個地區進行復制建立,從而不斷擴散非遺文化的現代影響力。

4 結論

通過調查分析可知,藝術教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在多元教學全民參與、增加藝術教育地域覆蓋度以及提高教學的原生態性等各種措施下,茶文化背景下的藝術教育與非遺實現了有機融合。我國非遺文化在藝術教育的助力下,提高了傳承效率和質量,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再次復興。

猜你喜歡
茶鄉茶文化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Cosmetea新型美妝茶文化品牌店
中國茶文化中的“順天應時”思想
城鄉統籌視角下茶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茶文化的“辦案經”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茶鄉飛歌
Tough Nut to Crack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