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跨國貿易中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策略研究

2018-01-19 08:04陳曉紅
福建茶葉 2018年3期
關鍵詞:跨國譯本譯者

陳曉紅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恩施 445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開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英語成為貿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茶葉作為中國重點開發與推廣的民族商品,其英文翻譯也就成為了跨國貿易中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飲用與種植茶葉的國家,是茶葉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園面積廣闊,茶葉種類豐富,文化產品層出不窮,科學技術的飛速提升更是改善了茶葉及相關產品的采制及儲運技術,為我國相關產業的出現與發展奠定了穩固基礎。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提出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指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大力鼓勵民族商品向國際市場進軍,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鼓勵和扶持民族企業的成長,各類茶企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于神州大地之上,為國內外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跨國貿易中,由于茶葉商品的特殊性以及各國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必須依靠英語翻譯這座橋梁來予以落實。因此,把中國茶文化以開放、系統、完整的形態呈現在茶葉商品之中,并以英語翻譯作為中西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對于商業貿易與文化傳承而言都具有深遠意義。

1 跨國貿易與茶文化翻譯

世界經濟一體化為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對于茶葉貿易而言,各國人民對茶葉的喜愛促成了全球茶葉產業的迅速騰飛,特別是印度、尼泊爾等地由于其茶葉口感清新、價格低廉,逐步成為了主要的茶葉供應基地,對我國的茶葉出口貿易造成了較大沖擊,茶葉銷量明顯下降。所以,我國的茶葉商品在開發路徑上應當擺脫“低價”策略,轉而從文化內涵方面著手,努力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值,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使中國茶葉成為品質、價值與涵養的象征,在這條道路上,茶文化翻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由于我國茶文化翻譯工作并不完善,尚未形成與企業和相關組織對接的茶文化翻譯團隊,很多茶葉包裝說明的譯文存在晦澀難懂、誤譯亂譯的問題不少,導致外國消費者通過這些文字翻譯無法識別商品的種類、性質、特征,更無法理解其中的內涵與深意,無法調動起購買茶葉、學習茶文化的意愿,對茶葉貿易構成了不利影響。

我國茶葉產業若要打造出真正的世界名牌,就必須要依托茶文化與跨國貿易的雙重力量,而茶文化的正確傳達與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就必須要以英語翻譯為保障。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茶葉究其品類而言可以分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青茶、黑茶、花茶等七大類,又可依據其產地、典故、形態、味道等細分為成千上萬個小類,比如西湖龍井茶、洞庭碧螺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黃山毛峰、六安瓜片、云南普洱、信陽毛尖等。在各大茶葉產區,由于其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和風土民情的不同,茶文化在當地都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形態特征。所以,在進行茶文化翻譯時,譯者應當予以全方位的考量,應當深入理解每一種茶葉背后的社會文化、歷史典故、民風民俗等,在牢固把握這些文化內涵的前提下開始翻譯工作,令譯本可以完好地傳達原文深意,讓外國消費者通過譯本既能夠了解到茶葉的產地、種類、性質、典故等,又可以欣賞到獨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茶葉貿易與茶文化傳播的“雙贏”格局。我國出口貿易管理局針對相關翻譯工作指出:跨國貿易翻譯應當做到,在外國消費者能夠理解的前提下,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古典韻味。這樣可以暢通商品的對外交際渠道,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有利于跨國貿易的開展,也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2 跨國貿易中茶文化翻譯存在的問題

在跨國貿易中,出現問題頻次最高的茶文化翻譯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茶名翻譯,另一種是茶文化詞句翻譯。這兩種翻譯所存在的問題大都是由于文化認知與思維方式等層面的差異造成的。以下將進行細致說明。

在茶名翻譯方面,有些茶名音形相通或相近,意義卻相去甚遠。很多譯者并沒有關注到這一點,簡單地用同一個譯本來應對,造成原文意思的傳達錯誤。例如,“功夫茶”與“工夫茶”。其中,“功夫茶”指的是一種泡茶工藝,英文翻譯為“Kongfu Tea”,意指茶葉的沖泡就如中國功夫一般玄妙多彩:要選取上乘茶葉的嫩葉,一層一層地把小茶壺塞實,隨即沖入煮沸的活水直至活水漫出茶壺,此時迅速蓋緊茶蓋,讓水分與茶葉充分融合,析出茶之精華,而后緩緩倒入一個小茶杯中,慢慢品鑒其色香味形,只一杯就可獲得身心的舒暢與愉悅;而后者則是紅茶的一種,其標準英文翻譯為“Congou(a kind of black tea from China,中國紅茶的一種)”,且該譯本已被錄入英文詞典之中,是可以通用的權威譯本。有些譯者不加區別地把兩者混為一談,導致譯本偏離上下文語境,令國外消費者感到難以理解。同時,還有一些茶葉名稱是以現實世界中的山水、植物、動物、地點等來命名的,這些茶葉可能僅僅是因為外形相似,在原材料方面并沒有什么關聯,有的譯者會直接字字對譯,比如把福建的“水仙茶”翻譯為“Narcissus Tea”,外國消費者看到后會誤以為是與菊花茶、玫瑰花茶等一樣的以花朵為原料的茶葉商品,但實際上該茶葉與水仙花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關聯,并非是用水仙花泡的茶,這樣翻譯毫無疑問會讓外國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懷疑。還有可能會對相關茶葉品牌、企業乃至整個中國茶葉產業產生懷疑。所以,對于這類茶名翻譯,譯者應當首先明確茶葉名稱與茶葉本身之間的關聯,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予以正確表達,比如可以把“水仙茶”直接音譯為“Shuixian Tea”,令茶葉的品質和屬性一目了然。另外,我國茶葉品類中還有很多是名稱中不帶“茶”字的,比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這些茶葉大都是以茶葉的外部形態命名的,由于語言文字的應用習慣,這在中國是完全可以接受且幾乎不會出錯的,故而有些譯者就把上述茶名直接用拼音翻譯為“Xihu Longjing”、“Huangshan Maofeng”、“Lu’an Guapian”、“Xinyang Maojian”。但是,英語是一種非常嚴謹的語言,并且中國的茶葉商品對于他們而言又比較陌生,這種單純拼音對譯的方法會導致外國消費者在看到包裝文字以后完全猜不到里面裝的是什么商品,很容易就一帶而過,很難發生購買和學習的行為。因此,在翻譯這類文本時,譯者應當注重英語對于完整性和邏輯性的要求,在譯本之中加一個“Tea”字,使商品的內容更加清晰。

在茶文化詞句翻譯方面,由于中西方發展歷史、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對事物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對茶葉種類的命名,中國是以茶湯顏色為準,西方則是以茶葉本身的顏色為準,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應當把“紅茶”翻譯為“Black Tea”。提到紅色,我們就不得不說關于文化禁忌的問題。紅色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喜慶、高貴、優雅的顏色,擁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經常出現在大型慶典活動中,也是諸多事物命名的重要元素,比如“大紅袍”。但是在英語文化環境中,紅色通常與暴力、沖突、革命聯系在一起,是一種象征驚恐和躁動的顏色,不適宜作為商品的名字。所以,在翻譯“大紅袍”時,譯者應當擺脫色彩的限制,翻譯為“Robe Tea”,帶給消費者一種仙風道骨的清靈感受。另外,在茶葉包裝和產品說明中,通常會引用與該茶葉相關的文化片段,特別是引用歷史典故、文學作品等,以突出茶葉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價值。例如,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會把茶葉稱為“瑤草”,而茶產品說明之中也通常會引用這類詞句來彰顯茶葉的自然清新與茶湯的清冽甘甜。在翻譯時,有些譯者把“瑤草”翻譯為“Yaocao”或是“Beautiful Leaves”,導致外國消費者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原文中極具中華意蘊的境界也蕩然無存。所以,此時譯者應當做變通處理,在以“瑤草”美譽茶時,可將其翻譯為“Fairyland Plant(仙界的一種植物)”,把茶葉比作生長在仙界的靈慧之物,在以“瑤草”為茶葉命名時,則可以翻譯為“Celestial Tea(仙界的茶)”,把茶葉的仙氣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讓外國消費者體會到茶葉不僅可以放松身心、清醒頭腦,還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對商品的好感度將大幅提升。

3 跨國貿易中茶文化的英語翻譯策略

跨國貿易中的茶文化翻譯應當主要關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原文意思的忠實傳達,其二則是對譯本讀者的有效傳遞,這就要求譯者要對中西方的相關文化內涵、民風民俗、語言結構、表達方式、思維認知等擁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靈活使用以下幾種翻譯策略。

3.1 要加強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與分析,培養文化差異理念以及跨文化交際意識,合理運用直譯法與音譯法

中國茶文化中含有很多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時代性都比較強的詞匯表達,特別是許多以產地、采摘時間、色香味形等為命名依據的茶葉品類,難以用三言兩語把其中的內涵表達清楚,如果過多地解釋又會打破名稱的字數規范,此時就應當考慮使用直譯法,最大程度地保持茶葉商品原有的品性與特征,高質高效地傳達出茶葉商品本身所具備的深厚文化內涵。不過,直譯法并不是字字對譯那么簡單,而是要在維持原文意義和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充分結合英語國家消費者的思維習慣與接受能力,在必要時刻對文化性較強的詞匯加以注解。比如在翻譯“雀舌茶”的時候,除了直譯為“Sparrow Tongue Tea”之外,為了保證外國消費者對該茶葉品性的正確解讀,應當添加注釋說明其命名方法,“which is named after its shape(以茶葉形態而得名)”。又如“雷鳴茶”,在直譯為“Thunder Rolling Tea”以后,應當再添加以下注釋,“which is harvested on the first rolling of the spring thunder(茶葉在春季雷鳴時節生產,故得其名)”。同時,我國茶文化文本多用文言詩句與四字結構,民族韻味濃郁,譯者必須加以調整和解釋,刪去意義重復的內容,添加需要解釋的內容,言簡意賅、簡單明了,讓消費者對茶葉的文化美感和藝術價值形成深刻印象。

3.2 要加強對文化的感知能力,特別是對文化禁忌詞匯的敏感程度,科學合理地采用意譯法,使譯本中的文化元素能夠為外國消費者所理解和接受

這一點要求譯者具備扎實的文化功底,能夠明確中西方在哪些方面的相似表達存在不同解讀并知曉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還能夠在譯本文化語境中找到意義相似或相近的詞句來予以替代。以“綠珠茶”為例,譯者通常會參考既有譯本將其翻譯為“Gunpowder Tea(中國珠茶)”。然而,“Gunpowder”在英語中有炮彈的意思,會讓消費者聯想到槍彈等戰爭元素,而喪失了原本的美好寓意,消費者則會從內心抵觸這個產品,影響商品市場的開拓。所以,譯者應當結合原文意義,在英語中找到象征翠綠玉石的詞匯,將之翻譯為“Emerald Tea”,把綠珠茶的形態色彩與美好內涵展示出來,消費者也更加樂于接受。

3.3 要加強對漢語與英語的比較分析,理解兩者形態結構背后的內在邏輯,適當運用轉換手法靈活自如地表達商品的文化內容

對于跨國貿易而言,要想實現原文與譯本在基本內涵層面的無縫對接,就要對兩種語言的內容、形態、語法、結構等擁有充分的感知,實現兩者在上述內容之間的精準轉換。以西湖龍井茶的介紹為例:“外形勻稱,形如碗釘;香氣鮮嫩,沁人心脾;味鮮干爽,回味留韻?!边@種四字結構是茶文化文本中最常見的表達方式,結構整齊、言簡意賅,可以起到加強語氣、提升美感的效果。但是,從英語表達層面來看,保持這種結構會讓文本看起來非常散亂,并且在內容上也存在較多重合,不符合英語言辭簡短、邏輯清晰的一般要求。所以,譯者應當敢于打散這種結構,突出其內在意蘊,將文本翻譯為“West Lake Longjing Tea is famous for sweet in taste,green in color,gragrant in aroma and beautiful in shape”,表達清晰有力,排比結構也得到了有效延續,有助于外國消費者對產品特征的理解,更容易激發人們購買的意愿。

綜上所述,茶文化是對我國各茶葉產區風土人情、思想意識、社會文化、歷史典故等內容的濃縮,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對于跨國貿易而言,英語翻譯作為連結中西的橋梁,譯者必須充分把握中西在文化和語言方面的差異,靈活選擇翻譯方法,保證譯文既能夠傳達出原文的內涵,有能夠被外國消費者所理解和接受,把貿易誤解降到最低,實現中國茶葉產業的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茶文化的海外傳播。

[1]周易華.中國茶文化對茶葉包裝設計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趙萍,譚正新.出口貿易翻譯之特點在《云南普洱茶》英譯中的體現與應用[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13-117.

猜你喜歡
跨國譯本譯者
絳縣輸送80名農民跨國務工
陳秋梅 跨國共譜抗疫曲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秋瓷炫和于曉光 一場跨國的情遇
德譯本《牡丹亭》赴歐演出考論——以1936年奧地利“六幕”演出為中心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光明日報《留學》雜志—跨國采訪實戰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