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商高≠有智慧

2018-01-19 22:00徐令予
金融博覽 2018年1期
關鍵詞:高智商霍金智商

徐令予

前些日子史蒂芬·霍金的博士論文首次在網上免費公開,下載量過大導致劍橋大學網站崩潰?;艚馃o疑是當今的世界級網紅。2004年,《紐約時報》記者問史蒂芬·霍金他的智商是多少,霍金回答說:“我不知道也不關心,我只知道吹噓自己智商高的全是人生的輸家?!?/p>

美國總統特朗普似乎并不認同霍金博士的這個觀點。最近有報道說,他的國務卿蒂勒森稱他為愚蠢(called him a moron)。對此,特朗普告訴媒體《福布斯》:“我認為這是一則假新聞,但如果真是這樣,我想我和他應該較量一下智商。我可以告訴你誰是真正的贏家?!?/p>

正如《華盛頓郵報》的菲利普·波坎所報道,特朗普有吹噓自己智商的歷史,并經常挑戰他人的智商,他的支持者們長期以來也充當了他的吹鼓手。2016年12月,一張圖表顯示,特朗普的智商是156,超過了歷史上大多數的美國總統(中位數為100)。詭異事件揭秘網(Snopes.com)將此信息評為虛假:雖然圖表來源于真實的研究,但該研究并不掌握大多數總統真正的智商分數(他們的智商估值是基于其他因素),而特朗普不包括在這個研究之中。文章強調指出:“唐納德·特朗普的真實智商是未知的?!?/p>

特朗普似乎認為他的智商比常人優越,這一點事實上并不完全令人驚訝。大多數人會說他們比一般人要聰明,而且還會說他們比普通人更有能力、更善良、更誠實和更負責任。這是心理學研究中很受關注的“超平均行為”或“自我增強現象”。許多開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路上車開得比自己快的都是冒失鬼,開得比自己慢的都是車技太差。

當你在課堂上對全班同學說:認為自己智商比全班平均值高的請舉手,結果是絕大多數同學會舉手。邏輯告訴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超過平均值,但是我們很難跳出天性造就的陷阱。在智商問題上我們總是喜歡自己騙自己,我們總會找到一些理由證明自己優于別人,而常常忽視許多自己不如別人的事實。

一項研究發現,吹噓自己不一定會讓人討厭。例如說“我是一個好學生”可能不會困擾任何人,但是說“我是比別人更好的學生”結果就不同了,吹噓自己智商高于平均值,很可能會讓他人覺得你是在侮辱他們。

吹噓智商往往不受歡迎,會讓他人疏遠你,讓你看起來更像一個失敗者,至少史蒂芬·霍金博士就是如此認為的。那么為什么還有人要冒這個風險呢?同樣的研究發現,自我吹噓似乎能激活大腦中自我愉悅的某些區域。

一個被稱為門薩高智商俱樂部的組織,據說要為特朗普和蒂勒森舉行智商比賽,我估計也是窮極無聊不會有什么結果的。盡管智商仍然是描述智力的可量化的、簡單直接的手段,但科學家對智商測試一直持懷疑態度。有研究表明,智商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個常數,而且它與情商和創造力也沒有多少關系。

高智商的人辦蠢事的例子比比皆是。智商高,并不意味著有智慧。智商只與分析能力有關,著重測試的是模式識別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大多數標準智商測試錯過了人類智力的其他兩個方面: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是我們應對全新未知形勢的智慧,而實踐能力是鍥而不舍完成一項任務的本領和稟賦。在人生開始的二十年主要處于學習階段,分析能力強的高智商學生得到了最好的回報。當這些好學生走出校門后,他們將面臨完全不同的挑戰,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遠比智商重要。馬云們這些互聯網大牛的成長經歷為此作了最好的注解。

研究表明,智商基本上由遺傳決定,提高智商是困難的。但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可在后天學習中獲得和改善。勤能補拙,不要老是責怪自己的父母,多學習、勤思考、持之以恒,每個人都可以提升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大概才是一個聰明人的正確做法。

不過任何事情都是知易行難,有研究指出,要讓一個測試者獨立思考6到15分鐘非常困難,多數測試者寧愿做其他無聊的瑣碎事也不會好好思考十幾分鐘??纯茨阒車呐笥褌?,有幾個在認認真真讀本書并靜下心來思考一些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手機上劃來劃去轉發微信上的垃圾信息。

傳統智商測試也忽略了現實世界決策過程中重要的思維方式和技巧,經測試被認為高智商者很可能有邏輯思維缺陷(dysrationalia)。

邏輯思維缺陷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在嘗試解決問題時,往往不愿意深思,希圖走捷徑反而掉入陷阱,又被稱為思維懶惰。邏輯思維缺陷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缺乏分析思考所必備的具體知識、規則和策略,又被稱為知識缺損。

思維懶惰:當遇到問題時,我們可以在幾種邏輯思維機制中作出選擇。有的機制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讓我們可以精細準確地解決問題,但是速度慢,需要我們集中精力,不能兼顧他業;有的對計算能力要求相對較低,處理速度很快,不需要集中太多精力,因而可以處理更多的任務。人類是邏輯思維的懶惰者,我們總是傾向采用那些需要較少的計算量的邏輯思維機制,即使它們常常不太準確。

你是思維懶惰者嗎?試試回答以下問題:

偉民正在看著翠英,但翠英正在看著強哥。偉民已經結婚了,但強哥未婚。已婚人士是否看著未婚人士?

A)是的

B)否

C)不能確定

人群測試結果是:超過80%的人選擇C,但正確的答案是A。正確的邏輯推理應該是:翠英是唯一的婚姻狀況未知的人。需要考慮結婚或未婚兩種可能性,以確定是否有足夠的信息來得出正確的答案。如果翠英已經結婚了,答案是A:她就是正在看著未婚人士(強哥)的已婚人士。如果翠英沒有結婚,答案仍然是A:在這種情況下,偉民是已婚的人,而他正在看著未婚的翠英。這個認知過程被稱為完全分離的推理——考慮所有的可能性的推理。事實上,這個測驗題故意不給出翠英是否已經結婚,暗示這里沒有足夠的信息,從而導致多數不愿深入思考(思維懶惰)者在不考慮所有可能的情況下作出最簡單的答案(C)。

邏輯思維缺陷的第二種是知識缺損。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獲取各種具體的知識方能進行理性的思考。哈佛大學認知科學家戴維·帕金斯(David Perkins)創造了“思件”(mindware,對應于“硬件”“軟件”)一詞,指的是進行理性思考時在記憶中必須具備的各種規則、數據、程序、策略和其他認知工具(概率、邏輯和科學推論的知識)。沒有這種思件(知識)就會掉入另一類邏輯思維缺陷,而這類缺陷是無法在典型的智力測試中獲得鑒別和診斷的。有以上兩種邏輯思維缺陷的人很可能輕易通過傳統智商測試而被認定為高智商者,這樣的聰明人常被聰明誤也是不難理解的。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假設,甲型病毒綜合征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人群中每1000人有一個人得病,診斷測試表明凡是帶有甲型病毒的人都是該甲型病毒綜合征的病人。又假設,測試的假陽性率為5%,這意味著該測試把沒有甲型病毒感染的健康者中的5%誤診為帶病毒者。

接下來,我們隨機選擇一個人作甲型病毒測試,檢測結果為陽性。假設我們對這個人的任何其他信息都不了解,那么這個人真的得甲型病毒綜合征的概率是多少?

最常見的答案是95%,但這是錯誤的。人們往往忽視問題的前提設置,前提是:每1000人中只有一個人患有甲型病毒綜合征。假設另外999人(沒有患病的)進行測試,5%的假陽性率意味著其中約50人(0.05乘999)將被告知帶有甲型病毒。因此,每千人中測試甲型病毒為陽性的51例中,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患者。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對于甲型病毒測試為陽性的,他得病的概率實際上是五十一分之一,大概是2%。也請讀者注意,今后面對那些得病基數相對較低,而假陽性率又較高的測試,請盡可放心,大多數測試為陽性的不可能是病人。 □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智商霍金智商
自控力越強智商越高
自控力越強智商越高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
高智商人群的共同特質
科學大咖霍金
智商欠費的男友
親,你的智商已下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