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農村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影響

2018-01-19 07:36焦艷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2期
關鍵詞:留守兒童

焦艷芳

【摘 要】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養家糊口而外出務工,這些外出務工的父母將孩子寄托在農村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叔伯、叔嬸家,致使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群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特殊的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他們的數量、他們的生活和教育狀況,嚴重地影響著學校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特別是一些邊遠山區學校,其各方面的條件非常有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約。因此,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也就等于關注農村教育。

【關鍵詞】留守兒童;缺失教育;加強教育

留守孩子在他們小的時候便沒有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這對這些“留守兒童”的成長難免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對他們原本美好的童年生活也會留下一片片陰影,下面我就家庭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進行一些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隔代監護,也就是說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務工人員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務工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

(1)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許多監護人多采取溺愛、遷就、放任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卻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問題,對他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較少。

(2)祖孫輩由于年齡差距大,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觀念不一樣,老人對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會管,致使“留守兒童”幾乎處于毫無約束的狀態下,無形中便助長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等叛逆心理,呈現“代溝”明顯,相互溝通難的現象。簡單來說,就是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孩子,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讓孩子們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兒童”,著實感到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難以承擔監護教育之責。二是上代監護,也就是“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顧慮,不敢進行嚴格地管教。這樣的情況,也讓上代監護大多數管教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容易造成“留守兒童”心理行為上的任性和逆反。而對于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學習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理解和認識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加之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管教的情況,即“留守兒童”被外出務工的父母托付給親戚管教后,沒多久親戚因打工等原因外出,再次將孩子轉托給另一個親戚管教,幾經托付的孩子幾乎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父母又不在身邊,這對他們的心理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常引發各種心理問題、行為偏差和社會矛盾。

二、家庭教育缺失對“留守兒童”自身學習影響

據調查,目前農村在校的中、小學生年齡都在六周歲到十八周歲之間,正是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這一時期內,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品質,將會對他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而我們鄉鎮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多數是一年回家一兩次,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他們不可能給孩子很好的教育。平時雖然常用電話聯系,但很多孩子都是在通話時一一答應父母的要求,自己做事時卻常常忘了父母的囑咐,有時玩過頭忘了學習,有時和同學做了壞事而無人管教。孩子有學習下降或是有不良行為,也得不到嚴加管教。而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讀過一些書,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懂一些教育方法,易與教師、孩子溝通,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了便利。而有的父母就沒讀過書,就不會和孩子很好的溝通,這樣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不便。但他們的年齡大都集中在三十到五十這個年齡段,正是壯勞力,大都在外務工,把孩子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其他親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偏離到祖輩肩上,家庭教育幾乎成了空白,這給孩子的教育帶來不好的條件。主要表現在:

(1)有些父母因在外打工掙了錢,增長了見識,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要求一般較高,隨時關心著子女健康成長和學習成績,并經常與教師或監護人取得聯系。他們的思想和情緒也會引起其“留守孩子”積極要求進步,勤奮學習。而有一些父母卻因機遇掙了錢,或者認為自己下苦力掙的錢比文化較高的人掙錢還多,在他們心目中滋長著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于是對子女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從而認為“能讀書就讀”,對子女的一切不聞不問,不負責任。使得“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緒包袱,承擔著很大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對于父親外出務工,而母親在家的“留守兒童”來說,由于母親得承擔家庭內外的全部勞動負擔,不僅要料理家務,照顧老人和孩子,還要干農活,由于個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孩子的學習,有些母親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幫不上孩子什么忙,這便導致了“守留兒童”學習跟不上。在家訪中,我們經常提醒學生的父母:如果他們都外出,則要更注意改善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時間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2)目前多數農民家長因受“打工潮”的影響,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的職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所在學校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對于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來說,由于隔代監護,監護人年齡大,自身知識、健康狀況等局限,導致孩子的學習更成問題,由此留守兒童的學習往往跟不上,由于對學習沒有信心而破罐破摔的現象極為普遍,作業不認真、遲到、曠課等現象屢見不鮮。

針對以上這樣問題,我認為:學校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主動擔任起教育留守兒童的重任,使其父母安心的工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及新農村建設盡一份力。父母之間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習的監護。endprint

猜你喜歡
留守兒童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對策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