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在子宮全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

2018-01-19 11:36黃春花黃尹鈺黃程曉
健康大視野 2018年20期

黃春花 黃尹鈺 黃程曉

【摘 要】目的:探討對子宮全切除術患者開展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的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接收的50例婦科腫瘤患者,入院時間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隨機分為對照組(n=25,采取常規護理)與觀察組(n=25,常規護理+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對護理效果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陰道靜息壓、陰道持續收縮時間及陰道收縮壓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0.05);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要低(P<0.05)。結論:在子宮全切除術患者中開展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子宮全切術;預適應護理;盆底肌訓練

【中圖分類號】R6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1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惡性腫瘤治療的常用術式,但其在解除病灶的同時,會較大程度損傷患者盆腔組織,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風險較高。研究表明[1],對子宮切除患者采取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效果顯著。本研究中通過資料回顧性分析,探討對子宮全切除術患者開展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的效果,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接收的50例婦科腫瘤患者,入院時間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患者均接受子宮切除術,均知情同意。將入選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25,采取常規護理)與觀察組(n=25,常規護理+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觀察組中,年齡35-61歲,平均(46.6±5.2)歲,其中子宮頸癌5例,子宮多發平滑肌瘤10例,子宮內膜癌10例;對照組中,年齡36-60歲,平均(46.8 ±4.5)歲,其中子宮頸癌6例,子宮多發平滑肌瘤9例,子宮內膜癌10例。在年齡、疾病類型等資料上,兩組婦科腫瘤患者比較無明顯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準備、全程心理支持、術后飲食與體位管理等。觀察組在以上基礎上開展盆底訓練預適應護理:(1)認知適應護理:通過床旁一對一宣教與健康教育大講堂集體授課方式,講解盆底肌訓練相關知識;(2)行為預適應護理:a.向患者發放盆底肌訓練圖文對照流程圖,錄制盆底訓練示范視頻供患者學習,每周組織三次真人示范操作,供患者觀摩學習;b.盆底肌訓練內容:縮肛動作。先將膀胱排空,之后于站立位、仰臥位及坐位緩慢收縮會陰并維持15-30s,如此反復10次,之后再練習10次會陰肌肉的快速縮放訓練,如此快慢交替訓練10min為一組,每天2組;側臥位屈髖抬腿運動訓練?;颊呷∽髠扰P位,右腿屈膝置于左腿前方,左腿伸直并將于吸氣時繃直左腳尖且延伸,呼氣時左腿抬起并維持自身骨盆穩定,吸氣維持3-5s,再呼氣緩慢還原動作,訓練10次,之后訓練右側10次,左側右側各10次為一組,每日2組;側臥位屈髖外展運動訓練: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膝屈曲并攏,腳掌、軀體呈一直線,骨盆與脊柱位于中立位置,右髖關節吸氣時緩慢外旋,呼氣維持5-10s后還原外旋關節,重復15次,之后右側訓練15次,左側、右側各訓練15次為一組,每日2組。自入院當日即開始縮肛動作,手術前晚與手術當日晨起行快慢縮肛動作各50次,入院當日與術前行屈髖抬腿運動與側臥屈髖外展,術后第3d繼續實施。訓練總時長應不少于6w。

1.3 觀察指標 于出院后6w時以盆底肌肉治療儀對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持續時間及陰道收縮壓進行測評。并觀察術后并發癥情況。

1.4 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以卡方檢驗,當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以t檢驗。

2 結果

2.1 盆底功能對比 觀察組患者陰道靜息壓、陰道持續收縮時間及陰道收縮壓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0.05),見下表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要低(P<0.05),見下表

3 討論

子宮切除術是婦產科常見手術之一,手術需要切除宮頸,下推直腸、膀胱,切除子宮骶韌帶和主韌帶,對支持直腸和膀胱器官的結構有直接影響,引起盆底整體結構和生理狀態改變,易導致術后并發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有學者研究表明[2],術后盆底肌肉訓練能有效預防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且其具有無風險、簡單易行、經濟實用等優勢。但由于患者對盆底肌訓練的認知往往不夠,不能長期堅持鍛煉或鍛煉方式欠妥當,故有必要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提升患者術后盆底肌訓練意識與能力。

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即將盆底肌訓練提前至患者入院之日起就開始實施,從而對訓練行為形成良好的身心適應度,通過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加強患者對盆底肌訓練的認識,提高其訓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盆底訓練的正確性與依從性,提前有效激發患者的訓練意識,提前感知實踐的良好作用,為其術后長期正確盆底肌訓練行為提供技能前導和信心,使患者在系統化盆底肌訓練中切實獲益,可降低術后各類相關性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術后盆底功能的有效改善。本研究中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陰道靜息壓、陰道持續收縮時間及陰道收縮壓均較對照組明顯要高(P<0.05),且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要低,提示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能夠促進術后盆底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與文獻報道的結論一致[3]。

綜上所述,在子宮全切除術患者中開展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陸玲.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在子宮全切除術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8):64-66.

范良紅,江錫環.盆底肌訓練對宮頸癌術后盆底功能恢復的影響[J].安徽醫藥,2018,22(1):183-185.

謝娟,范惠萍,陳晶晶等.盆底肌肉訓練對全子宮切除患者性生活質量的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4,30(26):60-6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