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文杰先生對北石窟寺文物的斷代

2018-01-20 16:39吳正科
敦煌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考察敦煌研究院

吳正科

內容摘要:段文杰先生于1974年帶領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考察團對北石窟寺進行了科學考察,考察團對北石窟寺重點洞窟做了斷代和相關研究。據張魯章先生的工作筆記,這是敦煌研究院首次對北石窟寺進行考察,并由段文杰先生題寫了“北石窟寺”題名。

關鍵詞:段文杰;敦煌研究院;考察;北石窟寺;張魯章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6-0043-03

Determining the Dates of the Cultural Relics

from Beishikusi Grottoes

——An Article by Mr. Duan Wenjie Based on

Mr. Zhang Luzhangs Notes

WU Zhengke

(Beishikusi Grottoes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Institute, Dunhuang Academy, Qingyang, Gansu 745000)

Abstract: Mr. Duanwenjie led a delegation of the Dunhuang Academy to investigate the Beishikusi Grottoes in 1974 to study and date some relevant cultural relics there. According to work notes made by Zhang Luzhang, this was the first investigation of the Beishikusi Grottoes done by the academy, the papers title of“Beisikusi Grottoes”having been written by Mr. Duan Wenjie himself.

Keywords: Duan Wenjie; Dunhuang Academy; investigation; Beishikusi Grottoes; Zhang Luzha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張魯章,景泰縣人。1954年先后在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省博物館工作,1963年10月調到北石窟寺工作,1977年12月27日去世。2012年后,我們對張魯章先生生前留下的工作筆記進行了整理,筆記從1956年5月25日開始,至1974年底結束,筆記中記錄了許多有關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幫助北石窟寺文物搶險加固的內容,尤為珍貴的是記錄了1974年段文杰先生一行來北石窟寺考察的情況,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次組團考察北石窟寺,并對部分石窟做了斷代和研究。

一 現場考察的時間

段文杰一行7人于1974年7月26日上午到達北石窟寺,第一天詳細察看了第165窟,段先生認為第165窟內的造像雖是一個時代,但也存在早晚的關系,并有地方特色。造像保存了北魏原有的顏色,為山西曲陽風格。第二天,段文杰先生帶領的敦煌研究所專家團隊繼續在北石窟寺工作,晚上召開座談會,段文杰先生對本次考察做了全面總結。28日凌晨考察團離開北石窟寺上西峰。

二 段先生在座談會上的講話內容

1. 強調文物保護

首先,北石窟文物保護工作非常重要。

2. 北魏洞窟斷代

第165窟:段先生認為這里造像自孝文帝全漢化了。第165窟舍身飼虎圖與炳靈寺近似,盡管各地方不一樣,但全國有個共同東西。這次出來就是看南方到北方路線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第165窟服飾最大特點是袈裟漢化,長方形下巴、方嘴唇厚的面型特點。正壁中間佛像早,兩側時代晚于中間佛像,接近北周。又南北彌勒及騎象并為北魏晚期特征,與龍門、云崗等大石窟相同。北魏晚期至北周為其重點特征。

石造像上直接上彩是我國特色,龍門、云岡、炳靈寺、麥積山都如此。

3. 西魏至北周洞窟斷代

第113龕:西魏晚到北周,而北周占主要成分,造像顏色和壁畫是同時的。龕形圍垂帳紋,壁是北周的典型,北壁畫供養人是北周作品。

第44龕:西魏至北周

第240窟:北周,沒有隋代遺存,壁畫也是北周時期的。

第229窟:三世佛,造像并裙下擺向兩側撇開,以及東壁佛腰部束帶作法與敦煌第285窟佛極為相似或一樣,故是西魏到北周期間的。壁畫上下二層,下層不清,東壁僅背光與左角供養人為初唐壁畫。

第202、206、211龕:北周。

第55和71號龕:北周,而第71龕與隋風格有區別,麥積山偏早。

第60龕:北周晚期的。

4. 隋代洞窟斷代

第41窟:隋代

5. 唐代洞窟斷代

唐代代表作為第32、263窟。唐代衣紋和韻感似泥塑之感,又衣帶與龍門、云岡有不同,似為地方特點。第222號初唐,與敦煌第314號壁畫風格一致。第222窟底層頭光云紋組成尖瓣蓮花的壁畫,大致分二層,紅色最晚。

第240窟:前壁小龕全是初唐作品。

第37龕:初、盛唐

第1窟和第267窟為初唐。

第53龕:是中晚唐,未定壁畫時代。

6. 五代至元代

第35窟:為五代至宋代。

元代在這里的活動比較多。

三 北石窟寺的接待

張魯章先生筆記對接待段文杰先生一行有簡要記載,1974年7月26下午北石窟寺借寺溝隊小麥44斤(已除皮2斤),加工成面粉后,粗面:9.25斤,細面:12.25斤,合計21斤(除皮)。購買大肉3斤:3.00元;清油2斤:2.00元,蘭州煙一條:3.00元。27日晚上給考察團做了油餅。

敦煌客人7人,交給北石窟寺糧票15斤,每人兩斤多些。交錢:8.40元,每天以0.60元交付。

小 結

1974年,段文杰先生為了解我國石窟藝術傳播與發展的路線及規律,帶領敦煌文物研究所趙主任一行7人外出考察,7月25日到慶陽,26日至27日住在北石窟寺考察研究,7月28日上西峰。段先生對北石窟寺重點洞窟做了分析斷代,開啟了北石窟寺石窟討論研究的先河。就北石窟寺石刻文物特點,段先生通過比較分析,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觀點,他認為這里的造像自北魏孝文帝已經全部漢化了。尤其是他提出“曲陽風格”說,足見先生對云岡造像藝術源流做了深入調查和研究。當時正值甘肅困難時期,先生幫助北石窟寺忙碌工作兩天,吃住非常簡單,還給北石窟寺交糧票和現金,以實際行動向北石窟寺傳輸了“莫高精神”??疾炱陂g,段文杰先生還給“北石窟寺”題名,留下了珍貴的墨寶。endprint

猜你喜歡
考察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與大英博物館首簽合作備忘錄
百色起義期間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組織的系統考察
藝術設計考察與創作課的探索與思考
解析南頓故城
拓展國際視野提振創新精神
談“瑰寶”檔案庫——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及保護管理
陜甘蘋果生產考察及發展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