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張家港市村志編纂調查

2018-01-23 14:13朱永平
廣西地方志 2018年1期
關鍵詞:修志張家港市志書

朱永平

(江蘇省張家港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江蘇 張家港 215600)

2013年12月,總字數34.1萬字的《包基村志》由廣陵書社出版發行,拉開了江蘇省張家港市二輪修志時段村志編纂的序幕。此后,《永聯村志》《李巷村志》等多部村志先后出版。2015年,“張家港市名村志工程”全面啟動,此后又有《柏林村志》《金村村志》《善港村志》等三部志書列入“江蘇省名村志工程”,全市有近六十個村加入村志編纂行列,形成一股蔚然成風的村志編修熱潮。

全市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纂,其動力源于何處?修志的組織和經費保障如何確保?村志編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哪些?一系列的疑問需要得到解答,而相應的答案,相信會對其他計劃推進村志編纂的地區帶來一定啟發和教益。

一、村志編纂的背景

在首輪和二輪修志中,對鎮志、村志均未作出明確規定和要求,2006年頒布施行的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也僅對縣級以上地方志工作提出了要求,江蘇省和蘇州市的《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辦法》均鼓勵鎮級修志,但仍未將修志觸角下延到村級。那張家港市從2013年開始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纂的原因又何在呢?

其一,人們對村志編纂的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隨著二輪修志的推進和系列成果的推出,全社會對新編地方志有了更多了解,對其記載地域文化、記載鄉村歷史、搶救鄉村歷史文化、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留住鄉情鄉愁的功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張家港近幾十年來在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聞名全國的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帶來了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原來的鄉村面貌和風土人情都逐漸成為了村民們魂牽夢繞的記憶。通過村志來記錄過往,留下鄉愁,讓后代子孫們不忘故鄉有形無形的面貌,就成了很多村的自然選擇。2013年《包基村志》編纂時,提出這是全村村民的“傳家寶”工程,可謂形象、貼切。

其二,村級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村志編纂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盛世修志,志載盛世。張家港市作為“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方陣的一員,村級經濟的發展非常突出。2016年,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總額185.21億元,凈資產86.24億元,村均集體穩定性收入925萬元,有62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1000萬元,成為江蘇省最大的強村群體。這在財力物力上給予村志編纂足夠的基礎保證,畢竟聘用人員、外出采風、征集資料、出版印刷,都需要經費支持。

其三,市、鎮兩級的鼓勵政策給村志編纂更添了一把火。2015年“張家港市名村志工程”全面啟動,啟動會議由市政府組織,分管副市長到會講話,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領導作業務指導,規格層次高。同時,爭取到180萬元的市級財政支持,將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村志予以資助。如此,全市村志編修的熱情幾乎一下子被點燃。同時,金港鎮、楊舍鎮以政府行文的方式,全面發動下屬村開展志書編纂,金港鎮、塘橋鎮也分別確定了“以獎代補”的財政支持政策。至2016年末,僅金港鎮就有25個村啟動村志編纂。

其四,一批熱心保存地方歷史文化的人士,自下而上推動村志編修。大新鎮新海壩村啟動村志編纂,源于幾位熱衷地情文化研究與傳播的老人,他們中有退休的特級教師、著作頗豐的民間文藝家、從村里走出去的其他社會名流。他們數次向村兩委提出修志建議,后來村兩委從諫如流,采納了他們的提議,目前《新海壩村志》編纂進展順利,質量也較高。

二、村志編修的組織和經費保證

張家港市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修,基于一個較為完善的史志工作三級網絡。市委黨史地方志辦公室作為總組織、總協調和質量總把關(終審及出版前批復)機構,地方志科承擔具體的業務培訓、編纂指導、終審和批復把關等工作。每個區鎮都有史志專門機構(或工作人員),他們負責上通下達,負責管理村志編纂進程,幫助解決修志過程中的一些諸如人事調配、資料征集、匯總統計等具體問題。每個村則各自成立修志領導小組,由村兩委班子和編纂組人員任小組成員,具體做好領導組織、協調各方、征集素材、撰寫初稿、內部審稿等各項工作。三級網絡分工明確,職責明確,兼顧到每個重要環節,確保了村志編纂的順利推進和志稿的基本質量。

市委史志辦作為總負責部門,對全市村志編纂進行總體部署和規劃。一是時間進度方面。由于地方志編纂的特殊性,不可能確定明確的時間表,但結合“以獎代補”的財政經費使用,制定了為期兩年的全市村志評獎政策,在2018年末前尚未完成終審、進入出版程序的村志將不能參加評獎,拿不到財政補貼。這在客觀上起到了督促加快村志編纂進度的作用。二是質量把控方面。針對村志編纂人員大多是第一次接觸志書編纂的實際,在工程啟動之初,組織了多次分片集中培訓。此后主要通過“以研代訓”的方式,讓編纂人員通過實例評析,給他人的志稿“找茬”,最后再反過來促進自己編纂能力的提高。同時,地方志科還根據不同村的不同實際情況,經常性地深入鎮村,面對面地探討、指導村志的編纂。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1月至9月,地方志科就進村指導近二十次。三是審核批復方面。市委史志辦制定了《鎮村志、部門志審稿規程》,明確并嚴格執行志書的初審、復審和終審制度。完成終審后修改,再經審查符合相關要求后,方才出具同意出版批復。目前,還在探索設立審核把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制度,進一步完善審稿程序。

區鎮史志專門機構(或工作人員)在村志編纂中所起的作用,由于修志村數量、人員配備強弱和自身業務能力等諸多因素,差異性較大。金港鎮、楊舍鎮史志辦在村志的組織協調、志稿修改評審等各個環節全面介入,工作卓有成效。但確實還有不少鎮史志專門機構(或工作人員)未能較好承擔起村志編纂中的相關職責。作為村志編纂主體的村,則承擔了最主要的各個環節的工作,絕大多數村除聘用專門的編纂人員外,還建立了較為龐大的資料員隊伍,在初審、復審階段也廣泛發動多人參與。不少村還根據村情建立了修志例會制度。事實證明,村志的編纂進度和質量與村級的具體組織協調密不可分。

經費保證方面,主要包含聘用人員經費和志書出版費用,這對所有已啟動村志編纂的村而言,應該都沒有大問題。市級財政的“以獎代補”、部分鎮的出版資助和獎勵政策,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三、村志編纂的參與人員

修志在人,特別是具體參與征集資料、撰寫志稿的編纂人員。目前,張家港市所有村志都采用聘請退休老同志的方式來實施編纂,少者一人,多者五六人,還有一人擔綱多部村志編纂的情況。

這些退休老同志不外乎三種身份:一是退休中小學教師,比例近半;二是從市、鎮機關退休的愛好文史、擅長寫作的領導干部;三是原來的村兩委干部。往往是前兩種人員擔任主纂,第三種人員配合收集資料和從事相應的組織協調工作。

村志編纂隊伍普遍存在如下問題:其一,年齡結構總體偏老。70歲以上的占據近半數,還有幾位超過80歲,村兩委在職人員無一人實際參與志稿編纂。其二,知識結構不容樂觀。雖然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不低,但由于年齡偏高和長期工作在農村等諸多原因,知識結構老化,接受新事物的意識不強,主動學習的能力欠佳。反映在志稿上,內容陳舊、厚古薄今現象突出,文字欠規范,偏口語化,少部分甚至連文通字順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其三,工作效率較低。超過八成的人員不會操作電腦,仍然采用先手寫,后由年輕人電腦輸入的方式,由此還增加了差錯率。

村志編纂人員嚴重短缺和業務素質相對偏低,成了目前村志編纂中的最大難題。全面推開村志編纂的金港、楊舍兩鎮,有近十個村因物色不到合適的修志人員,只是名義上啟動了村志編纂,實質上所有工作完全停滯不前。一人同時擔綱多部村志編纂這一現象的產生,同樣源于此。雖然市委史志辦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活動,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但要就此改變很多村不顧本村村情特色,僅是“對著已出版村志修村志”這一低級階段的編纂模式,以及必然造成的“千志一面”現象,還是無能為力的。

四、村志編纂存在的問題

除了上述編纂人員的問題,張家港市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纂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急需解決。

第一,村志編纂進度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全市村志較大規模推進始于2015年啟動的“張家港市名村志工程”,絕大多數村志是同期啟動的,編纂速度較快的近十部村志2016年基本完成了初稿,2017年陸續通過終審進入出版程序,《章卿村志》《七里廟村志》《斜橋村志》等已拿到樣書開始審校。第二梯隊的十多部村志,預計2018年完成終審進入出版程序,能趕上市級財政“以獎代補”的末班車。余下的近半數志書則無法排出相應的時間表,更不用說其中編纂人員尚未落實,未開展任何實質性工作的。

第二,村志編纂指導、評審力量不足。村志編纂指導和評審工作主要由市史志辦地方志科兩位工作人員和辦公室一位分管副主任承擔。即使只是一部村志,編纂指導、評審的工作量也相當大,更不用說數十部志書同時進行,每年又面臨十余部志書要完成終審、進入出版程序的繁重任務。三位同志每個星期都有下村指導、評審的安排,少則一兩次,多則三四次,辦公室電話成為“熱線”,辦公室有時同一時間多批人員上門,以至于有人笑稱地方志辦終于成為“熱部門”。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僅憑三人承擔,難免有力不從心、應接不暇之感,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反過來影響了村志編纂的進程和質量。

第三,“千志一面”現象比較嚴重。這是啟動“張家港市名村志工程”之初就預想到并且想著力改變的情況,但實踐過程中,這一現象仍然未得到有效解決。絕大多數村志在綱目上仍然追求縣市志的規模和格局,追求大而全,沒有重點和取舍。而村志記述的地域畢竟偏小,“大而全”的結果就是大量內容在記述上的雷同。由于不少編纂人員“對著村志編村志”,少數編纂人員一人修多部村志,諸如黨政社團、生活風土、民政社保等部分篇目出現了較為普遍的“剪切+粘貼”現象,對比不同的村志初稿,經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甚至有大篇幅的語段完全相同。對村志而言,最重要的追求是特色和亮點,卻常常缺少研究,記述上不能凸顯出來。為編志而編志的任務觀念比較濃重。

第四,村志出版發行后的后續開發比較滯后。村志出版,意味著修志這一階段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讀志用志工作的開始??涩F狀是村志完成出版發行,所有的工作就戛然而止,就意味著終結。如何發動村民閱讀村志、利用村志、最大程度地開發村志的社會功用和價值,改“一本書主義”為“村志系統工程”,還有很多要思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五、推進村志編纂的再思考

張家港市在啟動“名村志工程”、較大規模推進村志編纂的兩年多時間中,取得了很大成績,形成了較大社會影響,但同時還存在著上述不少問題。熱鬧聲中冷靜下來,進行再思考,還是非常有必要、有價值的。

第一,村志編修的攤子不宜一下子鋪得太大。在“張家港市名村志工程”設計之初,我們原計劃選擇村級經濟雄厚、文化社會事業發達、社會影響力大的十余個村進行。但基層的修志熱情確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想,特別是金港、楊舍等鎮通過政府發文的形式予以全面發動。為了不挫傷各村的修志熱情,我們將所有上報擬編修的村志納入“名村志工程”的大盤子。但現實操作比預想難度大,有些村領導原以為修村志就是請兩個退休老教師,花幾萬元錢,一年半載即可完成,一聽說修志的常規程序如此復雜,耗費的時間、財力和人力又如此多,不禁產生畏難情緒,采取暫時擱置并觀望的態度。修志人員的短缺和業務素質的不足,也制約了有些村志的推進進程,修志人員不到位,或者相應的編纂能力嚴重欠缺,修志自然就完全無從談起。再加上指導、評審力量跟不上,村志編纂涉及的諸多環節確實令人有捉襟見肘、力不從心的感覺。

村志的編纂積極性要保護好,但如果在一定范圍以較大規模、以“工程”形式推開,必須考慮到各方實際和相應條件。選取幾個村作為試點,在成功的基礎上摸索經驗,總結教訓和不足,再逐漸推開,再總結再提高,最終達到全方位推開的目的,應是較為妥當的工作路徑。而以鎮政府發文的形式,要求下屬村全面啟動,現在看來考慮還是略欠周全。

實事求是,充分尊重各類主客觀條件,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前提,村志編纂同樣不例外。

第二,培養基層修志隊伍是當務之急。修志在人,而村志編纂目前最薄弱的環節就在于編纂人員的嚴重短缺和修志業務能力不足。編纂人員年齡、知識、文化、身份結構要優化,可以有如下幾個路徑:一是物色編纂人員時,盡量選擇剛退休、知識面寬、文化程度高、寫作能力強、熟練操作電腦的人員,年齡盡量不超65歲。更關鍵的是必須對村志編纂、歷史文化感興趣,感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彌補業務能力不足,提高自身的編纂能力,感興趣就會想方設法去尋找一村的特色和亮點,并且努力把特色和亮點充分展示出來。二是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對村志編纂人員的培訓和業務指導。由于村志編纂重在實務,要摒棄學院派的架空式培訓,更多采用以研代訓、小組互評、專家點評等實打實、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著重從體例規范、語言表述等容易掌握的顯性方面著手,改變原本公文式、散文式、評論式的行文習慣。三是要把儲備基層修志后備力量放到重要的議事日程。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地方志的認識愈加深入,完全可以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村(社區)、企業、部門、行業加入編修地方志的行列,加快培養、儲備基層修志后備軍從未有今天如此迫切,因此要把它作為一項課題來專門研究,以最終破解這一瓶頸難題。

第三,要深入思考、探討、創新村志的編纂模式?,F有的村志基本編纂模式是:村兩委討論立項—組建編纂班子—撰寫初稿—初審—復審—終審—出版發行。這一流程應該說是環環相扣、銜接有序的,創新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誰來組織、誰來寫。傳統模式中,都是村兩委組織,安排一名村干部牽頭,上通下達,聘用的編纂人員負責收集資料、撰寫初稿、修改定稿等工作。這一模式的工作主體是聘用編纂人員,基本上所有的業務工作都由他們承擔,工作效率較低。為讓更多的人參與村志編纂工作,可以考慮另外的組織模式。如主編組閣制,主編直接承擔牽頭人的角色,收集資料、初審、復審這些工作都由他開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菜單,由資料員隊伍去具體實施,最后再匯總、反饋給主編。如工程外包制,現在有不少專業性的志書編纂公司承接村志編纂任務,可以委托他們開展具體工作,當然前提是要向他們提出明確的質量要求和考核目標。

修志模式的改變和創新,一定程度上能激發起巨大的活力和動力。不能確定何種模式最優,但多模式的選擇必然優于單一的模式。找到適合本村實際的修志模式才是關鍵。

第四,要盡力破除“千志一面”現象??梢哉f,“千志一面”既降低了村志的可讀性,更直接降低了村志的規格和檔次,讓人對村志的社會價值和功能也產生質疑。破除“千志一面”,一定要有追求特色、亮點的精品志書意識,如果為出書而出書,那就難以有任何突破?!爸袊傊尽焙汀爸袊逯尽弊鳛榇彐傊?,因其地域小,在綱目設置上更應注重個性和獨特,集中展示“特”與“亮”,一般性內容略寫甚至不予記述,這樣的探索和追求非常值得贊賞。這方面,楊舍鎮《河南村志》做出了較大的努力和嘗試。在內容選擇和記述方法上,要更多采用“以事系人”的方式,將難以載入人物部類的大量普通村民寫進村志,誰家建造了村里第一幢樓房、誰家購買了第一輛私家車、村里考上一流大學的都有誰……村民們最關心、最愛讀的信息,就是志書應該著力表現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這些人,都是其他村不可能完全克隆的。這樣處理,村志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會大大增加。在語言風格上,也不必完全拘泥于志體的要求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可適當地采用一些鄉村俚語、民間流行詞,使文風活潑一些。以上種種,都可以進行嘗試和探索。

第五,要解決和理順相關的體制機制問題。比如:村志的編纂,能否改由市、鎮相關部門直接組織管理,村級僅負責配合相關工作?此舉應該能在相當程度上避免志稿撰寫走彎路,從而提升志稿的編纂質量和編纂進程。村志編纂經費,能否均由市、鎮兩級財政承擔?這樣可以增強歷史文化厚重但經濟實力不足的村編修村志的積極性。村志編纂人員的聘用、培訓、管理等事項,能否由縣市級地方志工作機構統一負責?此舉方便全區域資源的集中調配和協調。當然,以上思考僅是一些粗淺的設想,但村志編纂的相關體制機制問題確實存在,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設想,努力探索,認真總結,逐步摸索出適合一地實情的新路徑,這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歡
修志張家港市志書
張家港市鹿苑小學教師作品
經我校教師為主體的修志團隊六年努力“上海共青團志”項目成果順利出版
張家港市僑商會正式成立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召開特色志書編纂專題會議
試論地方志書質量與市場的關系
張家港市德積小學
淺談提高第二輪志書的可讀性
2013年河北區二輪修志工作扎實推進實現良好開局
“概述”是一本志書的概述還是一地總貌的概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