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敬修合唱作品的藝術特征

2018-01-23 23:23王家迎
黃河之聲 2018年14期
關鍵詞:音調作曲家聲部

王家迎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一、多樣性藝術風格追求

藝術風格是作品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中所展現出的總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色,集中體現在主題的提煉、題材的選擇、形象的塑造、體裁的駕馭、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法的運用等方面。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主題鮮明,旋律富于新意、生動流暢,有濃郁的民族色彩與熱愛生活、贊美祖國的深厚情感。在探索合唱藝術規律、創造新形式等方面做出了貢獻。他的合唱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作曲家的作品藝術風格追求大致分為兩部分:民族化與時代風。

(一)民族化

民族風格的合唱作品在我國合唱發展中始終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朱敬修先生與其他作曲家一道,置身于此類作品的創作之中。由于在創編過程中作曲家們的藝術視角和創作手法的不同,以至所改編的合唱作品風格也不同。在早期求學期間,朱先生就多次參與田野采風,民歌收集整理工作。在作品創作中,將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融入合唱作品藝術當中,所以創作民族性的作品始終是作曲家本人的創作追求。在筆者看來,朱先生所創編的此類作品是在保留地方音調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合唱化加工。從作品的創作思維到生動形象的刻畫,作曲家極為重視地方特色的運用與發展。如以典型的河南民間音樂語匯為音調基礎創作的作品:《月奶奶,黃巴巴》為了表現民謠中的藝術形象,借用了民歌中典型的音級跳進,以及四度框架中五聲性的三音列為音調基礎。優美的旋律、疏密有致的節奏安排,是一首“中原版”的搖籃曲。

在作品民族風格的追求上,同樣還有擬古化的特色。此類作品主要分為擬古風格的旋律音調與古詩詞相結合,純正的作品擬古化,如《醉花陰》、《明月幾時有》;另一種是對歌詞中采用的古詩詞節選或古詞改編等古代素材,現代新創的作品形式。

作品《醉花陰》,歌詞選自南宋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詩詞以重陽節為背景,詞人借景抒情,抒發了思念孤寂之情。朱先生深入理解原詞內涵,從音樂的角度入手,將“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孤寂、思念之情用藝術化手段表達出來。作品采用女聲領唱與合唱的形式,與詞人的女性形象相映襯。旋律舒緩而自由,大量使用臨時變音記號,以及不和諧的音程是對古樸風格的音調模仿。作品中合唱部分主要以憂愁吟唱的詞人形象塑造為主,鋼琴伴奏則是對作品的背景氛圍的烘托,民族和聲中的四、五度琶音。疏散的歌唱旋律與緊密的鋼琴伴奏相互呼應。使作品形式與內容、旋律與情感的真正的做到了風格化的統一。

民族化的創作,不同于普通的創作思維。在作品形成過程中,不單是作曲技法的巧妙運用與旋律美的追求,而關鍵之處是如何自然的將民族符號融入到作品當中。所以,在汲取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的同時,朱先生又將一朵朵美麗的合唱之花,回獻給這片熱愛的故土。這是一位音樂家對民族深沉愛意的獨特詮釋。

(二)時代風

以歌唱當代生活為背景的作品,如混聲合唱《今日中國》,以主調手法為主,稍快而又歡快的旋律速度,進行曲式的2/4節拍,使作品演唱時朝氣蓬勃,表達了國家走向富強、興旺的主題精神。作品《春風唱著一支歌》,作曲家以歌唱春風來贊美祖國與幸福的生活。此處的春風不僅指的是自然現象,并且蘊含了“時代發展”的深層寓意。在對民歌、古詩詞的創作中,作曲家更是體現了今日的解讀。如作品《清明上河圖》中的《尾聲合唱》部分,歌詞選自明代詩人李濂的一首詩詞《汴河懷古》,民歌改編作品《姐跟情哥隔個墻》對傳統民歌中由相愛到拜堂的主題,經過時代的變遷。當時被認為封建思想的內容,用現代的視角將傳統的禮節重新演繹。

作曲技法的運用,同樣具有著時代性。作曲家在作品創作中采用了現代作曲技法,如泛調性、雙調性、點描手法等。同時對民族傳統內容注入現代創作理念。如打擊樂、鑼鼓、嗩吶的人聲模擬,黃河號子的喊叫聲,拜花堂時司儀主持的拜禮聲等都是合唱作品中時代性的具體體現。

音樂作品的時代性追求,要求作曲家具有一定的認識高度,去感受時代的變化與進步,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態度,敢于創新,才能將作品中的時代精神表現出來。

二、豐富的題材,生動的形象描繪

(一)地方音調的多聲部演繹

合唱作品中地方性民族音調的運用,在中國合唱作品中的貢獻是巨大的,深遠的。對于朱敬修先生而言,中原河南這一片故土養育了他、成就了他。大量的民間音樂素材的積累,將地方性的語匯充分的融入,以多聲部的形式演繹出作品的思想與情感。

如作品《賣翠花》,打破民歌的單一性,采用多聲部的方式豐富簡單的民歌旋律,還運用女聲部的特性音色來塑造作品的藝術形象。作品不再是一個人的自述,而是融入了旁觀者的角度,從側面對一位十七八歲賣花女人物多方位的擴大描述。結合復調的織體,快速的音符進行,表現了絡繹不絕的旁邊者的議論聲,盛贊聲??坍嬃速u花女巧舌如簧的叫賣小調與圍觀者的議論觀看場景。

(二)藝術形象的鮮明刻畫

“音樂不同于其他的形式,它不是通過視覺來感知形象的存在,而是通過音樂創作者巧妙的安排音符,再利用聽眾的聽覺和聽眾的共鳴與聯想,然后在腦海里形成具體的形象。它所塑造的形象可是人,也可以是物,同樣可以是一個畫面,一個場景,甚至是一種情緒或一種氣氛?!雹?/p>

作品《晨霧》的開頭部分自由的音樂是對如夢似幻的晨霧的描寫。舒緩而又連貫的旋律,以及襯詞“M”閉口音的輕聲哼唱,讓聽眾感到茫茫的霧海的飄渺感,“如夢似幻”。此樂段以八分音符的律動與休止符結合的節奏形式,一字一音。通過“穿”以及“傳”來刻畫霧中的空間感。老人孩子歡樂愉快的嬉笑音是穿過了濃濃晨霧傳遞出來的,突顯了即使濃濃的霧氣,也遮不住人們的歡樂的美好心情。

(三)生動題材的唯美闡述

一個追求完美主義的藝術家。創作中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對每首合唱作品中的任何一絲細節,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與反復的推敲。正是因為如此的追求藝術的完美品質,才能使聽眾聆聽作品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外在的熾熱,并且體會內在的深切。

如作品《啊,秋天的云》中,歌詞體現的意境之美。歌詞是以金秋色彩斑斕的云起興,意在贊美秋天的豐收場景。所以出現了“絳紫”“金黃”“澄紅”“雪白”色彩性的詞語,將天上的云朵與豐收的土地之間形成了顏色性的映襯,“絳紫”喻高粱、“金黃”喻谷穗、“澄紅”喻果林、“雪白”喻棉海。言簡意賅的詞語對云朵與秋天豐收果實的相互映襯,色彩紛呈的詞語給人以意境之美。在音樂審美過程中,聆聽者所把握的不僅是作品的節奏、力度、旋律的展開、和聲的進行以及聲部的交替等技術方面深入了解,同時更直觀的感受到作品音響中的色彩紛呈唯美闡述,產生的情感上的心理反應。

(四)深邃內涵的挖掘

合唱作品是詩樂合璧、詞曲交輝的綜合音樂體裁,它既有別于單旋律的歌曲,亦不同于純音樂的器樂,具有音樂與文學融合的藝術價值,能給人以新的美感。筆者認為在構建詩樂結合的作品中,主要以明確的歌詞情感與作曲技法有機結合,尋求作品的深層內涵挖掘。在朱先生的合唱作品中,嫻熟的作曲技法不是復雜難懂的作曲技法的堆砌,而是與情感相融合,以情感的抒發為目的。

作品《醉花陰》,詞中以重陽佳節,把酒賞菊作為背景,表達了女詞人對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作曲家運用音樂的語匯,將詩詞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的呈現出來。如作品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深邃內涵的詮釋。樂句中“簾卷西風”,利用多聲部的音色,以強力度、突快的節奏,連續十二拍由上而下,聲部間的錯落交織,猶如一陣勁風吹來,被卷動起的窗簾,呈現出“簾卷西風”動態。在“人比黃花瘦”句中,將人擬作黃花,重在解讀心灰意冷,毫無生氣的孤寂形象。旋律采用慢速、低音區的同音重復,以吟誦詩詞的語調,描繪詩人的悵惘之情。最后的“瘦”字以長尾音來表達無奈、失落之感。

朱敬修先生的合唱作品創作,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中國合唱發展的多元化歷史階段。在作品的選材上,朱先生把河南作為創作的肥沃土壤,作為中華華夏文明的發源之地,從民間音調中汲取養分,因而作品既洋溢著濃郁的河南地方風情,又飽含著黃河文化的神韻,對河南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注釋:

① 黃智敏.陸在易合唱作品分析及其演唱、指揮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猜你喜歡
音調作曲家聲部
梅花
——為混聲四聲部合唱而作
多聲部視唱訓練
蒙古國作曲家聯盟訪問團在內蒙古交流訪問
長大可當作曲家
小學中低段合唱中聲部配合的有效教學
程諾:我想成為鋼琴作曲家
合唱的音響效果之我見
聽力障礙幼兒音調異常矯治的實施建議
你可以相信電話那頭的人嗎?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