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

2018-01-23 23:23易柯宇
黃河之聲 2018年14期
關鍵詞:音樂教學模式藝術

易柯宇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發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培養學生綜合音樂與能力是音樂課程發展的兩個核心元素。隨著音樂世家在社會中逐步深化,不同學科與音樂學科進行交叉與融合現象日益增多,音樂學科在其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音樂的需求、對音樂的審美要求都成攀升趨勢,隨著近些年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以及數字化浪潮的驅使,社會學與音樂藝術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隨著音樂社會學研究學科的誕生,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的傳統概念范疇與性質的定位,開始逐步受到侵蝕,接受各種挑戰。因此在現今的高校音樂教學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開始將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教學的模式放在社會學的視閾中,重新思考、研究與定位。音樂社會學學科與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相融合的教學逐步將曾為社會音樂文化研究的新趨勢,同時這種交匯與融合將會給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學發展打開更寬闊的教育視野與延生空間。

一、構建專業交互性教學模式,培養多元化技能

在社會音樂生產有機綜合由四方面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音樂生產構成。在音樂社會學中對社會音樂生產結構進行了這四種分類:音樂創作生產、音樂表演(唱奏)生產、音樂傳播生產、音樂伺服生產。在社會音樂生產的四個環節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這四個環節的協調運轉與循環才是社會音樂生產的良性發展。高校的各項音樂教學與社會音樂生產的關系是從屬于音樂伺服與社會音樂生產的關系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音樂伺服生產以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自尊心為社會和音樂生活傳輸人才與智慧。

在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中,學生所學的大都是音樂表演(唱奏)生產。在音樂生產活動中音樂表演生產是其中舉足輕重的一項內容。音樂表演生產行為在藝術上和技術上有兩方面的從屬性。隨著近年來音樂實踐在社會化中的深化,各學科與音樂社會學交叉融合的現象日益增多,音樂表演的各個學科也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這驅使高校在音樂表演專業學科教學要邁向改革的趨勢。例如聲樂表演專業學生,在聲樂技能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開展唱法的多樣性選擇,流行、原生態、民族、美聲、戲曲、跨界聲樂,鼓勵學生接受多元化音樂風格,進行多元化聲樂表演。當下社會這種新的藝術審美表現了人們對聲樂審美情趣的多元化趨勢。這些活躍在社會上的大眾聲樂形式,是社會音樂的主要形式。高校聲樂表演教育教學作為社會化音樂伺服和音樂傳播的承載著,應對這些聲樂現象進行梳理與研究。從專業技能的縱向要求與多元化聲樂形式的橫向要求上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多專多能的專業人才。

其次,音樂表演生產在社會音樂生產中是一項重要的開展多樣性實踐教學模式。在高校音樂表演教學過程中還需把握課程內容學習的社會功能。例如,合唱與指揮課程,當今社會的合唱藝術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審美娛樂功能、意識功能、信息宣傳功能與教育功能。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合唱藝術正是以其官方的參與性、進入角色的便捷性,為人們增添了親和力。合唱以傳播為契機,不僅能使合唱隊員自身收益,還有利于提升國家和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合唱在高校音樂表演專業中的課程開發要以它自身的社會功能為主,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合唱與指揮的基本技能與理論課程后,重點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排練為主要目的。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與排練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合唱的社會功能。

二、培養創新能力與藝術綜合素質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要實現“教與學”的自主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加強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將高校中的各項優勢資源進行整合,讓形體課、臺詞課、表演課與音樂專業技能相融合,開展音樂劇、歌劇這類綜合藝術課程。將戲劇、舞蹈、編導等基礎課程內容與音樂專業技能課結合,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音樂劇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能開拓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藝術視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多方面學習各項相關專業技能,將各專業知識融合并結合于自身的專業基礎及知識架構,促進知識的知識結構合理化。

其次,這類綜合藝術課程是具有極強的靈活性與自由性,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能給學生更廣闊的想象與創作空間。學生通過綜合藝術實踐創作過程,拓寬學生的多項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不同專業課程的不同思維模式和知識學科間相互融合、交叉滲透,激發學生對藝術創作過程的“二度創作”,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以實踐平臺為主體課堂教學

在音樂表演專業教育教學中,加強以社會需求為動力的教學意識,提升以藝術實踐為主教學模式,實現實踐平臺為主體課堂的教育方式。

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要以社會需求為動力,在教育設計上以藝術實踐與多元化培養為教育方式。不僅僅培養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音樂專業綜合表演能力,還應培養學生在音樂教學、劇目排練、作品編創、導演等方面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得到藝術能力、組織能力及社會能力的全面發展。要實現以實踐平臺為主的課題模式就必須在實踐機會、實踐條件、實踐目標、實踐方法等各方面得到落實,建立如機關、學校、農村、企業、農村等文化需求所帶來的實踐可能。緊密結合社會藝術文化和文藝生活的發展,服務于群眾的文化、文藝需求。在與社會文化藝術生活相結合的教育觀念下,給學生創建廣泛的實踐機會。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開展多層的實踐課程,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將音樂技術能力、活動組織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相結合,并在實踐中靈活應用,同時加強教師在實踐課程與實踐活動中的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生在實踐中的各項能力。

其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要增強以編導能力為核心的創新能力,不能僅僅只會舞臺實踐還需要加強編排、導演與組織能力。要求學生在只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增加編導課程的攝入。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從整體策劃、節目統籌、舞臺布置、舞臺演出組織與銜接等各項具體流程中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層面分析和解決在活動中出現的各項實際問題。

四、結合區域文化,創新高校音樂專業課程

高校音樂教育本與區域文化建設隸屬不同的社會系統,但各大高校本身就存在于特定的區域文化氛圍中,對于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熟知應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同時也能極大地豐富高校音樂專業教育教學內容。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教育應該結合區域文化建設,形成文化對接,可以通過與區域文化建設的對接大大增強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教育活動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實現專業學生實習與就業的對接價值。首先,教師可以在完成了基本理論課程的講授后,鼓勵學生深入當地區域的音樂文化基地的現實生活中,主動探索、挖掘區域音樂文化中有價值的音樂素材,并可通過小組研究與討論和教師參與指導中進行資料整理,形成音樂作品。

其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們還可以通過對接當地社區進行區域文化聯合文藝演出活動。一方面加強對地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也能提高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

再次,近年來隨著音樂專業學生招生的擴大,畢業就業競爭壓力也日趨激烈,因此高校主動尋求音樂教育與區域音樂文化對接,更新音樂表演專業教學內容、創新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由此培養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五、結語

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是一個“多元共處”的過程。在音樂教學與社會學緊密結合的今天,它不再是一個單項的自給自足的教學模式,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應不斷轉換新視角、開創新領域、探討新觀念、研究新模式,為音樂表演專業教學注入新血液,結合音樂社會化學理論的一起探索有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的新模式,成就新成果。音樂表演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主動適應社會與文化發展、適應區域經濟文化發展與時俱進的需要。構建音樂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是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

猜你喜歡
音樂教學模式藝術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以貫之“學、練、賽、評”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認知-遷移”教學模式在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紙的藝術
音樂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5E教學模式對我國中學數學教學的啟示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