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讀《大學》《中庸》

2018-01-23 06:18錢文忠
新校園·閱讀 2017年12期
關鍵詞:四書經學中庸

請大家原諒我作為一個大學歷史教師的職業習慣和偏好:在我看來,“我讀經典”是一個歷史意味非常濃厚的題目。我首先要想清楚的是,“經典”這樣一個神圣的名詞,究竟是什么時候才開始和我的生命史發生關聯的;換句話說,“經典”是從什么時候起進入我的生活的。

這個乍一看非常簡單的問題,肯定是要從回憶開始的。而回憶一旦邁開它的腳步,卻著實讓我深深地陷入迷茫之中了。借用一首好像已經不太流行的流行歌的歌詞“像霧、像雨、又像風”,我的感覺與此相類似,撲朔迷離。

我出生在一九六六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正式發動的年頭。我的回憶清晰,但是充滿著不和諧的劇烈的沖突。小時候,我住在煙雨江南的一個中等城市里,小巷幽深,墻角長滿了青苔,院子里有一口古老的井,還有一棵古老的無花果樹。只要不走出去,那么,就寧靜得就像歷史本身,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歷史的動感??墒?,只要一出門,就是市中心,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滿耳都是語錄課、高亢的口號聲;滿眼都是大字報,一片鮮紅鮮紅的顏色。

童年喜歡熱鬧的,可是,我并不喜歡走出去。

童年快樂嗎?我不知道。

那個年代的“經典”嚴格說只指“紅色經典”,除此之外,是沒有其他經典的容身之地的。今天可以昂然列入,或者說重新歸入“經典”的種種經典,在當時,不是有“封、資、修”的氣息,就是有“大、洋、古”的嫌疑,當然都在破除、打倒之列。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這場巨大災難應該還是記憶猶新,甚至是刻骨銘心的。

那么,今天我們大家公認的,被大家一致認同的那些“經典”是怎樣進入我的生命的呢?由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第一次自己閱讀今天意義上的“經典”的時間很容易確定。

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一天,當時“四人幫”剛剛被打倒,轉眼之間,我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還是似懂非懂地投入到“揭批四人幫”的熱潮當中去了。我們的一個英語老師,教了我們一句英語口號“Smash the four men!”回去鸚鵡學舌地叫給父親聽,誰料沒有得好,讓英語系畢業的父親大罵一頓。我覺得受了天大的委屈。后來,稍微大了點,和父親理論。才知道父親發火的道理。父親當然不可能對“四人幫”有什么好感,但是,這句英語實在太洋涇浜了,太拙劣了。父親不好當著我的面去指責我的英語老師,但是,他對教育水平的衰退、教師水準的下降實在是太憤怒了。

我遭受了這么一場無妄之災,就很沒趣地躲到房間里。那個時候我們還住在一座由英國人在二十世紀初建造的破舊的大樓里面。這樣的大樓,即使在白天,房間小,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雜物,有時候是會找到一些宛如隔世的舊東西的。

就在這一天,百無聊賴的我,不知道從哪個角落里,抽出一本殘破不堪的線裝書來。父親因為剛發完脾氣,也沒有來理我。我就坐在那里翻讀起來,線裝書,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稀罕東西。

這本殘書后來跟了我很長時間,一直跟我到北京大學,跟我到德國漢堡大學。我現特別想找到它,這樣就可以帶來,讓大家看看??上?,屢經搬遷,我不知道它是否還在我的書房里?;蛘?,它完成了對一個懵懂少年的經典啟蒙,正安靜地藏身在書深不知處,這也未可知。我所希望的當然是后者了。

總之,我記得非常清楚。這并不是一個什么好版本,而是一個“爛”線裝本,后來知道,大概曾經是充斥書店書攤的大路貨色,一部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雖然是殘了,而且殘得相當厲害,但是篇幅本來就很小的《大學》《中庸》卻完整無缺。我當時以為,這兩部書無非是“大學”“中學”之類。我就開始了沒有老師指導的閱讀。

這是我接觸的第一部標準意義上的古籍。直行,還有雙行的夾注。有太多的字不認識,讀不出來,讀不斷。但是這反而增加了探險般的神秘感,激發了我的犟勁。

我獨自一個人,在做完了不怎么復雜和困難,也絕對沒有像今天的小學生那么多的作業后,幾次三番地就跟這本書較勁,無知者無畏地死啃下去。獨自學習的甘苦記憶猶新!

三十多年過去了,我還是在閱讀《大學》《中庸》。如果說,就這項閱讀活動而言,我有什么長進的話,那就是:我在當時認為自己已經讀明白了、其實尚不懂得世界上有必須用整個生命來閱讀的書籍;在經歷了三十年的跨越,而注定還會延續下去的閱讀活動中教會了我,有些書不是讀過了就可以擱在一邊的,有些書是彌讀彌新的。換句話說,過去的我,認為《大學》《中庸》只不過是兩種古書而已;而今天的我,則認為《大學》《中庸》乃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后來讀的書多了,就知道,研究儒家傳統經典的“經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學問,有的學者,如周予同教授認為,“經學只是中國學術分類法沒有發達以前之一部分學術綜合的名稱”;有的學者,如朱維錚教授則認為,“經學是中國中世紀的統治學說”。這都是很正確的說法。實際上,經學是傳統中國首屈一指的顯學。這是毫無疑問的。

經學的歷史,如果從公元前一三五年西漢宣布“儒術獨尊”開始算起,到一九一二年民國臨時政府“廢止讀經”為止,那么它本身就有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了。當然,這還沒有涉及近幾年來眾說紛紜的“經學復興”。

縱觀兩千多年的經學史,大儒名家層出不窮,學派學說百家爭艷;但是,卻也正因為如此,經學史上的很多問題,有些還是非常根本性的問題:比如經學史所要研究的經典究竟包括哪些?這些經典的傳承、演變、分合、真偽究竟是怎么樣子的?至今仍在爭論之中,看不到大家的意見會在近期內趨于一致的任何希望。

就經典的種類或者數目而言,歷來就有五經、六經、七經、九經、十二經、十三經、十四經、二十一經的說法。當然,比較通行的是十三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詩》《書》《易》《孝經》《論語》《爾雅》《孟子》。當然,這也未必就是大家公認的。

還有一種大家耳熟能詳的說法,就是所謂的“四書五經”。這個叫法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拔褰洝笔侵浮对姟贰稌贰抖Y》《易》《春秋》。這個稱呼漢武帝時候就有了。endprint

而排在“五經”前的“四書”這個稱呼,卻要晚上一千多年,到宋朝才出現?!八臅笔侵浮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是由南宋的朱熹完成最后結集的。這也標志著宋學的確立。宋學講“四書”,這就是宋學和漢學的最大的區別。

從歷史上看,自從元朝把“四書”定為科舉考試的功令后,也就是說,取得了國家考試規定教科書的地位,它們就成為讀書人必須熟背的經典了。僅僅就這一點而論,“四書”所產生的影響之大且深,是怎么評價都不會過分的。

《論語》《孟子》大家相對比較熟悉了。和它們相比,《大學》《中庸》就比較特別了?!洞髮W》《中庸》原來只是《禮記》里的兩篇文章而已,并沒有特別尊崇的地位?!吨杏埂吩跐h代已經有了脫離《禮記》的單行本,而且歷來相傳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作品。

《大學》的情況就不同了,同樣是《禮記》里的一篇,但是在宋朝以前不僅從來沒有什么單行本,而且連作者是誰也不知道。一直到了司馬光,才開始出現單行本。然而,連司馬光這樣的大學者、大歷史學家,也沒有告訴我們《大學》的作者究竟是誰。到了“大程”程灝,他才認為《大學》是孔子的遺書,并且開始對照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經典動起手術,改變它的章節!大程的弟弟“小程”程頤,也做和他哥哥類似的工作,但是結果卻截然不同。

南宋的朱熹不僅繼承司馬光,把《大學》單行;也不僅繼承二程,改變《大學》原文的章節文字;而且指出,作者是曾子和曾子的門人!這樣一來,付出的代價是《大學》的本來面目全非了,但是,卻取得了儒家經典的最高地位。

其他三部書的問題本來就不太大,《大學》的問題解決了,“四書”的系統也就確立了。起碼,朱熹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認為的。

可是,朱熹為什么非要這么做呢?弄明白這個問題,不僅可以看出朱熹的苦衷,同時也可以看出“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有著獨特的生命歷程的。

朱熹面臨的是令他非常擔憂的局面:一千多年來,印度傳入的佛教,以其特殊的魅力,引起了中國本國士大夫的濃厚興趣,已經到了可以動搖在當時占據支配地位的儒學的理論基礎的地步了。朱熹自己是儒、佛兼通的人物,他明白,僅僅依靠漢學所看重的“五經”,是絕對不能維持住儒學的地位的。問題出在,就“五經”而論,它們所包含的本體論和方法論,比起佛教經典所包含的本體論、方法論的博大精深來,實在是差得不可以道里計了。

于是,憑借著自己的深厚學養、憂患意識,朱熹就在《禮記》里找到了在本體論上有獨到之處的《中庸》,在方法論上有獨到之處的《大學》,加以重新解說,將它們升格,以次對抗佛教的威脅,維護儒學至高無上的地位。

朱熹發掘出來的《大學》《中庸》的內涵精義,我認為,就是這兩部書足當經典之名的道理所在,也是我們在今天閱讀它們,仍然感到可以不斷地汲取嘗新的教益的原因之所在。

我自己經常去會閱讀《大學》和《中庸》,都能夠感受到這兩部經典的教益。我服膺朱熹的研究結果?!洞髮W》講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p>

這是儒家方法論的究竟根本,也是儒家“內圣外王”的一套理論。今天的社會當然和古代不同,《大學》里的“家”“國”“天下”的概念也并不和今天的相同,至于“天子”“庶人”更是早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但是,剝去它特點歷史條件所規定了的特殊性,它還是有著昭然若揭的普遍和恒久的意義的?!罢恼\意”“修身齊家”是每個人都可以、也應該去實踐的,難道不是嗎?

至于《中庸》提倡“中”,是儒家本體論的核心。從喜怒哀樂未發的“中”,到發而皆中節的“和”,由此追求“天地位”“萬物育”的境界,雖然聽起來似乎更是玄遠不近人事,卻是有著同樣重要的道理在的?!爸杏怪馈苯^對意味著保守而不進取,它提醒我們這些身處競爭空前激烈的現代社會里的人,必須在汲取中,追求一種圓融和諧的簡捷。

《大學》《中庸》的精義當然不是一場講演就可以講完講明白的,這需要我們大家用畢生去體悟、去實踐。

好在包括經過朱熹加工和注釋的《大學》《中庸》在內的《四書章句集注》,在今天已經是很容易得到的書籍了,中華書局的《新編諸子集成》本就是很好的本子,即使是排成很疏朗的繁體直排的版式,《大學》和《中庸》加起來,也只不過占了40頁而已。若論篇幅和所包含內容精義的不成比例,除了佛教經典《心經》,我一時間還想不出其他的例子。大家很容易就可以去誦讀,去領受經典的慷慨賜予,度過屬于自己的經典人生!

(節選自《傳統的再生——錢文忠演講集》,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歡
四書經學中庸
人的偉大
中庸自明
評《明初經學思想研究》
當代人如何讀“四書”
經學與當代中國
陳澔對《禮記》的詮釋特色
魏晉南北朝經學的演變與更新
先秦儒家經典中關于“誠”的論述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聊齋志異》與“四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