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晚晴女子音樂教育普及概況

2018-01-24 01:51
黃河之聲 2018年12期
關鍵詞:女學女校晚晴

張 凱

(菏澤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山東 菏澤 274015)

女子音樂教育是晚晴女子各類學校中的一個重要教授內容,目前我們對晚晴女子學校的音樂教育設置情況所知甚少,只能從不同女子學校的創辦中,整體的分析音樂普及情況,以此來判斷該時期的女子音樂教育概況。通過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學校、晚晴政府設立的女學堂,以及家庭和社會式的女學教育,都是我們予以研究的內容。另外,在《女學生雜志》、《女學唱歌集》、《申報》、《萬國公報》、《女子世界》等期刊、報紙中,我們也能窺探出不同的女學普及信息。對晚晴女子音樂教學的普及研究,既是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也從側面揭示了晚晴音樂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

一、教會女學

(一)設立及課程

教會女學所設課結構大體以宗教課為主,以達到傳教的目的,早期還相應安排國文,如《四書》、《女兒經》、《孝經》等傳統教育內容,與此同時,學習縫紉、刺繡、園藝、烹飪等女紅課程,以適合中國女性傳統特點,歷史、地理、天文、算術、等課程的設置,將西方近代教育課程移入中國,后期逐漸增加了英語、生物、化學、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這些課程體現了女學從傳統走向近代的特點,最主要活動是各教會學校,都會定期到教堂做禮拜,唱圣詩。女學課程的早期以學唱贊美詩為主,隨著西方音樂知識的廣泛傳播和教會學校的教學設備的改善,相繼增設了鋼琴、風琴課,形成了以“琴科”和唱歌課為主的女學音樂課形式。如圣瑪利亞女校1903年開始設置琴科,鋼琴和風琴各一架,由梅錫祜老師負責,并于1905年設置唱歌課,“唱歌課僅于上英文課時,稍抽數分鐘時間,以資練習”,“惟學習者以中學生為限,中學生以下,僅每星期內學習1小時”。[1]

晚晴女學最初由西方歌教會創辦,最早的是由英國傳教士愛爾德塞女士在東部沿海城市寧波創辦的“寧波女塾”。作為教會學校女學的舉辦很好的解決了當地傳教士對唱詩班人才的需求,對傳播福音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隨后如福州女塾、裨文女學、文紀女塾、清心女塾、福州女學院、福州女塾等相繼創辦。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至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全國共創辦了11所教會女子學校?!暗?869年全國已有教會女學生576人,到1876年全國已有教會女子學校121所,女學生2101名,1877年增至2064人,到1895年有女子小學225所,女學生4262名,女子中學69所,女學生2096名,女子疏遠及培訓班14所,有女學生416名。[2]

(二)中西女塾與圣瑪利亞女校

中西女塾由美國監理會與1887年在上海創辦,創辦人事傳教士林樂知和海淑德女士,1892年正式招生,早期入學人數很少,畢業生更少,由于學校發展較快,學制規范,師資和設備也在不斷改善,進入20世紀人數有了很大的突破“1901年學生注冊人數為84名,1903年為99名,1904年100名,1906年136名,1907年為162名,1908年147名,1909年154人,1910年和1911年注冊人數均為162名,但是這年畢業的總人數不過16名”。[3]所學內容有聲樂、器樂,器樂主要是鋼琴和風琴,后來增設了小提琴,另外還有學習西洋音樂基本理論、史學和視唱等。

圣瑪利亞女校是晚晴較為正規的西式學堂,所授課程及學制也更加合理,自建校起,“琴學”就是學校的重點教學內容,不僅如此,還開設了音樂理論,和聲、歐洲音樂史,鋼琴、聲樂等??普n程,1908年增設師范科,并設有音樂師范教育。在當時西方教會學校中具有較廣的聲譽和知名度,尤其是所開設的師范課程和教學體制,對我國近現代新音樂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進而參考價值。

可以說以中西女塾和圣瑪利亞女校為代表的教會女學,對西洋音樂在華的傳播與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中西音樂相互交流如融合的媒介。為我國培養了第一批新型的女性教育人才,填補了我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女子學校的空白,雖然傳教士的初衷更多的是為其宗教傳布服務,但是它促進了中國新音樂的發展,對此我們必須予以承認,為民國女子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女學堂與樂歌課

1902年清政府頒布“壬寅學制”,拉開了中國教育制度現代化的序幕,全國上下興起新學熱潮,催生了近代師范學堂音樂課的設立。1904年“葵卯學制”全面頒布與實施,章程中全面肯定了開展音樂教育的積極意義,普通學堂的音樂教育和師范學堂的音樂教育共同發展,音樂課的開設逐漸增多。晚清女學,作為晚清政府設立的新式女子教育機構也在章程中明確規定,并正式走向歷史舞臺。

(一)女學堂與師范教育

由中國政府創辦的第一所女子學校是1898年成立的中國女學堂,也稱金正女學堂。因為只招收女學員,而且是幼年或少年,第一期及70余人,所以前兩期人數一直不多,不過該校開設了琴學課,學生都非常喜歡。授課教師基本上來源于上海中西女塾和圣瑪利亞女校的畢業生。兩年后,遭清政府關閉,但是中國女學堂開風氣之先,對此后向學女子的深遠影響也是事實。此后,中國各地多處開設了新式女學堂,有條件的也效仿國外將音樂課作為正式課程而設立,給當時熱心女學的讀者很大的鼓舞。所聘請教員以讓日本人為主,主要教授鋼琴、唱歌和簡單的樂理知識。根據廖秀真的不完全統計,1904年全國自辦女學堂為26所,1905年為71所,1906年為245所;“女學生人數,1904年494人,1905年為1761人,1906年則達到6791人?!盵4]

1907年清政府頒布了有關女子師范教育的第一部章程《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音樂課首次被明文寫入師范教育法規中,此法規的出臺從制度上講,標志著音樂角在師范教育中的合法性,確定了女子教授音樂教育的法律地位,對以后女學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章程對音樂課程具有明確的要求。音樂學科要旨:“音樂其要旨在使感發其心志,涵養其德性,凡選用或編制歌詞,必擇其中有裨風教者。其教課程度,授單音歌,復音歌,及樂器之用法,并授以教授音樂之次序法則?!碑斎辉趧撧k女校的問題上主要就是女子師資的問題,為此清政府多次公費派遣留學生至美國、日本、歐洲留學。除此之外,女子師范教育初創時期,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女學堂教師主要來自教會女校畢業生和聘請外籍女士,如1905年在山東何氏女學任教的音樂教員德女士和豐岡梅,分別聘請自英國和日本。同時還有男教師兼任以及接受過傳統教育的大家閨秀、命婦、職婦等。1910年的杭州女子師范學堂男性教員占半數,男女各有八人,其中女性教員主要來自本校所培養,并留校任教的,如“唱歌課”教員鄭懷就出自本堂師范畢業生,這也說明女教師的稀缺。

(二)學堂樂歌課

1904年《愛國女校章程》顯示在其“預備科”和“普通科”中均設置“唱歌”課。此外1905年的《務本女學校第二次改良規則》、1906年的《北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也相繼開設“唱歌”、“樂歌”、“音樂”或“琴歌“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06年兩江師范學堂開設了圖畫手工科,并以音樂為副主科,音樂課目有樂典、風琴、鋼琴、唱歌,采用五線譜教學。

1907年清政府頒布《女子小學堂章程》,對女子教育的發展有提出新的要求,將學堂分為初等和高等兩級,要求兩級小學必須開設音樂為“隨意科”,設置年限為四年。晚晴音樂教學的資源問題,如師資、樂器、歌曲、理論教材等受到嚴重困擾,但是一些學堂依然努力的進行嘗試,聘請外籍教習,從國外購買樂器外,嘗試自己編寫歌曲。晚晴女子學堂所唱樂曲具體可查并有一定影響的歌曲集和歌曲很少,倪覺民所編的《女學唱歌集》是近代最早的專門為女子所編寫的學堂樂歌集?!杜有鲁璧谌?,收錄了較為簡易的樂曲,適合幼兒園與小學生,有少部分復雜的樂曲適合于師范生與中學生教學。關于徐則華的《女學生唱歌集》目前只有相關內容的介紹,具體出版時間和內容不得而知,《月月小說》第13號(1908年2月)上有一段介紹刊行這本歌集的廣告:“近年來音樂普及,雖歌本風行者無慮十數種,然專為女兒家立意者實寥寥一二種而已。女子歌曲《女軍人》、《自由結婚》、《平權》、《女國民》,提倡婦女解放、男女平等的:《女學歌》《勸學》《纏足苦》等。

三、結語

晚晴女子音樂教育普及概況研究在我國已經逐步展開,不過近代女子教育的研究依然以民國教育為主,晚晴階段的研究作為整個近代女學研究的基礎,必須有待深入。另一方面晚晴女子音樂教育是以女性為主體考察音樂歷史發展的脈絡和以女性音樂學習組成的結構,通過對晚晴女子音樂教育的研究,可以從中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我國當代女子音樂教育的發展探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教會女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我國女子教育的開端,雖然是以宗教傳播為目的的教育方式,但是從側面促進了進步的女子思想的開端和發展,加快了晚晴政府對女子教育改革的重視,各種新式學堂章程的設計與實施就是最好的證明。晚晴政府所設計實施的各項女子教育政策,都無法回避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如師資力量的短缺、教學設施的落后、教材的不足,尤其是人們對女子教育的學習思想還沒有被充分解放,很大的束縛了晚晴女子音樂教育的展開和發展。晚晴女子音樂教育可設之后,興辦女學的熱情逐漸不點燃,子沿海及大城市開始,逐漸走向了內地、少數民族地區,各級女子學堂紛紛開設“琴歌”課和音樂課,為近代音樂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女子音樂人才,完成了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

猜你喜歡
女學女校晚晴
關于博文女校若干歷史問題的考證
藏石賞石怡晚晴
我為抗疫獻晚晴
美育史料·民生女學藝術會
贊鄉村女學霸王心儀
從清末新政看四川婦女地位變化
勾搭留學君!
晚晴生活館
“女學熱”:是智慧課堂還是愚民教育
英式淑女是如何煉成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