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從哲學聯系與發展的角度闡述土家族舞蹈“肉連響”的發展規律

2018-01-24 01:51陸南西
黃河之聲 2018年12期
關鍵詞:神道土家族舞蹈

陸南西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一、地理、人文要素是肉連響產生的必要因素

(一)地域環境的特點及影響

土家族肉連響發源于湖北省利川市,此地處于巫山和武陵山的交匯處,千溝萬壑,縱橫交錯,溝谷幽深,道路崎嶇。東臨恩施,南連咸豐,西南、西北接重慶。在古代,此地為楚蜀的屏障,歷來便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這些地形要素決定了在行走爬山的過程中,同手同腳有利于在狹窄的山間小道上安全行走。而常年征戰的民族生存需求也是形成土家族“肉連響”強勁有力、豪放粗獷舞蹈風格的重要因素。利川縣由于山脈阻擋,光照不足,溫度偏低,這為肉連響的赤裸上身表演增加了難度,同時也增強了舞蹈的觀賞性。

(二)文化習俗與精神追求

“肉連響”是土家族舞蹈的一個分支,土家族的文化和習俗都對肉連響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土家族有多神信仰,如獵神、土地神等。土家族的動物崇拜在舞蹈中體現較為突出。由此出現了很多因模仿動物而衍生的舞蹈,比如“茅古斯”里的“兔兒跳”;又如“撒頁兒嗬”(跳喪舞)的“夜貓上樹”等。土家族聚居在交通閉塞的山地,長期保持著傳統的農耕習慣,通過這些舞蹈可調動人民的生活、生產積極性。利用不同的動物形態來表現生命的動態,用智慧創造多種舞蹈,這是生命性的內在體現。土家族人們熱愛生活,崇尚自然,有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及以人為本的生命意識。

二、用哲學聯系的觀點看“肉連響”

(一)“肉連響”的多種起源觀點既獨立又統一

關于“肉連響”起源的說法眾多,在形式上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民間傳說,相傳在古代農歷5月22日,城隍菩薩和小鬼們來人間挨家挨戶地進行民情巡視,并在巡視的過程中用手有節奏地拍打全身。為感激其體恤之情,百姓們會在門前擺上食物以迎接,并應和著一同起舞,從此便形成了“肉連響”。第二種,贏戰慶賀源于商周時期,“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巴人隨周武王伐紂,“巴師銳勇,歌舞以凌,殷兵大潰”。[1]而巴人正是土家族人民的先祖。周武王伐紂大獲全勝,將士們為慶祝勝利,以手擊打身體的各個部位舞蹈,發出即富強勁節奏又歡樂動聽的聲響。這便是“肉連響”。第三種,乞討求生,也被稱為“泥神道”,這種說法被更多的學者認可。據說在新中國解放前,一些乞丐行乞,赤裸上身,涂上稀泥,口中念詞,拍擊全身,響有節律。來到富裕人家門前,以此乞討。如遇慷慨之人,得施舍后會說些吉利話便離開。若遇吝嗇之人,便使勁拍打全身,使泥漿飛濺至門前各處,直到主人施舍方止。以上三種說法獨立存在,看似并無聯系,但是,如果按照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也可將以上三種說法分為三個時期。遠古時期的民間傳說;古代時期的贏戰慶賀;解放前期的乞討求生。因此片面地認為肉連響只是源于“泥神道”并非是最科學的觀點,“泥神道”的出現必然與古代傳說和贏戰慶賀有關,筆者認為:“肉連響”在時間上更接近“泥神道”。因此,“肉連響”是源于三種觀點時間上的獨立和內容上的統一。

(二)“肉連響”的形成與多因素之間的聯系具有普遍性

肉連響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它經歷了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肉連響聞名于世得益于一位偉大的藝術熱愛者吳修富先生,吳先生自幼熱愛藝術,并向當地藝人學習,刻苦練習,經過反復的思考、練習、琢磨。在原始“泥神道”的基礎上,將以前學到的耍耍、蓮湘、秧歌等元素加入到舞蹈中,最終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舞蹈動作——肉連響。

肉連響舞蹈風格古樸,表演時用手掌拍打自己的頭、肩、、腰、足等。主要動作有“鴨子步”、“雙打”、“十響”等。舞蹈風格幽默風趣,粗獷豪放,即富有娛樂性又飽含古樸之風,不論是觀賞還是跳動都令人身心愉悅。在發展過程中,為了豐富舞蹈形式,吳先生將擊鼓與舞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土家族人認為鼓是原始宗教的“法器”,用鼓可與神溝通,體現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肉連響的音樂借鑒了漢族曲藝《蓮花落》,其中唱詞通常是即興而為。這種方式在當地稱之為“見子打子”,一人領唱,其他人應和,從而形成一唱一和的舞蹈音樂形式。

肉連響的形成秉承了兼容并蓄的原則,在以本民族文化為根本的基礎上,借鑒其它民族的優秀成份,在舞蹈語言、音樂構成等方面逐步完善。肉連響的形成是文化、藝術、風俗等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文化藝術,特別是古老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進步絕不是一個完全自然和被動的過程,而是一個必須有人自覺參與和引導的過程。[2]因此,在自然變化的基礎上加上人主觀能動性的改造,肉連響才得以日益豐富。

(三)舞蹈功能的時代變化是“肉連響”形成多樣統一的結果

在肉連響形成的過程中,舞蹈的社會功能變化對舞蹈形成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遠古時期,為祭祀祈禱;古代時期,為戰斗象功;解放前期,為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現代社會,為傳承與發揚傳統文藝。在現代社會中肉連響的舞蹈功能可分為內外兩種:外是人們希望通過“肉連響”鍛煉身體;內是人們自我意識的增強,人們已經從最初的自然崇拜轉向本體意識,更強調人的重要性,這種由心而發的生命本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F代社會中的肉連響是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結果,它既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人們運用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聞一多先生曾說“原始舞蹈的目的在于以律動的形體來表現生命,以社會性的功能來保障生命,以實用性的功能來強調生命”。[3]因此,不同時期的舞蹈都具有社會性,只是每個時期的社會性質不同,社會功能不同,在舞蹈形成的過程中不能片面地看待,一切要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同時可以理性地借鑒其他舞蹈優秀的成份以豐富自己舞蹈的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精神需求。

三、用哲學發展的觀點看“肉連響”

(一)“肉連響”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肉連響之所以被人們所熟知,離不開吳富先生60年來的辛苦積累。自1986年,肉連響開始正式出現在大眾視野以來,后經過吳先生的弟子劉守紅的積極推廣,肉連響成功申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先后傳播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看似發展順利的過程中,肉連響的傳承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肉連響傳承容易,傳神難。肉連響是吳先生耗費60年心血,點滴積累而成的。在傳承人的選擇上,吳先生重視點與面的結合,面即指人數上的多;點則是指學生的質量。吳先生的學生大多來自武術學校,在身體素質和“靈性”上都更符合標準,也能更快領會舞蹈要求的神韻均備,渾然天成的要領。然而在肉連響發展的過程中也經歷了曲折的過程,吳先生的個別弟子在肉連響中不斷加入武術的元素,使舞蹈的韻律逐漸轉變成生硬的武術模式。想必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肉連響的發展初衷。肉連響作為舞蹈的一種,在發展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既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納入到專業院校教學體系中?!叭膺B響”本屬舞蹈范疇,舞蹈能使“肉連響”在不失本真的同時,更大限度地得到美化,成為更符合大眾審美的高雅藝術。肉連響作為舞蹈的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還需時日。道路雖是曲折,前途卻是光明。

(二)可遵循的舞蹈發生、發展規律

土家族肉連響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四個時期。在此過程中肉連響豪放、粗獷、流暢的舞蹈風格韻律自始至終都未改變?!比膺B響”在時間上最接近“泥神道”,但是,泥神道動作單一,只有不斷融入其他元素才能使肉連響舞蹈豐富起來。這種融合并不會破壞肉連響舞蹈的本質,曾有知名老專家說:“民間舞蹈與民間音樂不同,音樂有樂譜記錄,在傳承的過程中可以做到‘一成不變’,而舞蹈不同,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年代,只能依靠圖像、文字等記錄,充分發揮人的創造精神才能將舞蹈文化傳承下來。雖然無法做到一模一樣,但是只要民族獨有的舞蹈風格韻律不變,便可做到萬變不離其宗?!痹诓煌臅r代有不同的社會需求,社會功能就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只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適應這種變化。因此,要尊重土家族舞蹈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將高度的舞蹈熱情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相結合。不因循守舊,不安于現狀,不斷創新,推進舞蹈的發展進程。

四、結語

土家族舞蹈肉連響從遠古至今,在經歷了時代的洗禮之后愈發地顯現其珍貴。從哲學的角度上看,肉連響一直保存的古樸之風,是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社會中始終聯系的結果。肉連響的發展是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更趨完整,道路坎坷、前途光明。肉連響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老一輩藝術家的刻苦鉆研;離不開新一代舞蹈愛好者的極力推崇;更離不開國家政策上、經濟上的支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舞蹈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是支持舞蹈藝術發展的根基。在如此優厚的社會條件下,小至土家族肉連響舞蹈,大至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其發展道路都會更加光明。

猜你喜歡
神道土家族舞蹈
按神道 促睡眠
Dancing for theDead
日本神道的《易經》視野
土家族情歌
學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課
三峽地區土家族擺手舞藝術特征分析
———評《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校園舞蹈 多姿多彩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日本社會への神道の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