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做,不愁孩子沒秩序感

2018-01-25 16:53蘭心
婚姻與家庭·性情讀本 2018年1期
關鍵詞:早教小山玩兒

蘭心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們的丟三落四視而不見,對他們亂丟亂放的習慣置之不理,待到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自理能力提出要求時,往往措手不及。

很多父母都容易被各種早教機構圈粉,誰不希望自己的寶寶更聰明、更有能力呢?可是,在紛繁復雜的早教課程里,父母們也要保持冷靜,任何看似完美的早教工程,都沒有辦法完全替代父母的教養。啟發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是一位年輕的媽媽。

她的兒子上過很多早教課,但生活能力一直很差,到了小學階段更加突出:上一節課,就要掏出一堆書,幾節課后,全部書都堆在書桌上,一邊上課一邊掉書;早晨帶走的是5支鉛筆,晚上只剩3支回來;作業丟三落四,每次考試都空著幾道題不寫……

當這位媽媽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孩子潛力時,忘卻了幫助孩子培養必要的秩序感。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對他們的丟三落四視而不見,對他們亂丟亂放的習慣置之不理,待到周圍的環境對他們的自理能力提出要求時,往往措手不及。今天,就為大家補上早教中很重要的一課—通過家庭中的互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的生活,是孩子的需要

秩序感,是指對物品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孩子可以在一個規則有序的環境中,通過固定的生活規律,慢慢地培養起自己的秩序感。良好的秩序感,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也會為他們適應學校生活奠定基礎。

也許大多數父母并沒有留意孩子秩序感的養成,但是,對于孩子缺乏秩序感的表現并不陌生。有時候,孩子會無緣由地陷入煩躁,無論父母怎么哄勸都沒用,這個時候,很可能是孩子在對生活秩序的一些安排表示抗議;大一些的孩子,經常表現得丟三落四,做事沒頭沒腦,這也是孩子秩序感沒建立好的表現。

一般來說,孩子的秩序感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的秩序感,指孩子如何去體驗周圍的環境;另一種是內部的秩序感,即孩子將環境中建立起的秩序感內化成一種心智。當這種心智形成時,孩子的秩序將不依賴具體的感官,即使不用眼睛去看,他也能記起大部分生活物品的擺放,同樣,做起事情來也更有條理。這也就是說,外在秩序感的建立,能夠促進孩子內在秩序感的養成。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在家庭中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在做好環境方面的準備后,用充分的理解和耐心的陪伴,等待孩子心中的秩序感自然地萌芽,而不去過多地糾正和責難。也就是說,在培養孩子秩序感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孩子的自主性,不要強迫孩子接受大人的秩序。

讓玩具回家!由外而內的秩序感滲透

我經常讓父母們去留意家里的環境,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家中的環境設置有助于孩子建立起有秩序感的生活嗎?孩子和大人一樣,需要有序的環境,一個雜亂無章的家不能激發孩子想要建立秩序感的動力。

小山媽媽就是通過反思環境,幫助孩子去建立秩序感的。有一段時間,她每次催促3歲半的兒子小山去睡覺時,都會引發一場爭執:“不,我還沒玩兒夠呢!”

最初,小山媽媽會讓步:“再玩兒5分鐘!”她留心觀察孩子這5分鐘的表現,似乎也沒什么特別。小山擺弄一下樂高,又拉了兩次回力車,時間在無聊中過去了。但是,當她提醒兒子“時間到了”,小山立刻又陷入了焦灼:“不,我還想玩兒!”

小山媽媽很納悶,兒子磨蹭著不肯睡覺,到底是為什么呢?留意觀察了幾次,發現他有這樣一個特點:本來打算去睡覺了,路過玩具區時,再次被某件東西吸引,仿佛那些留在客廳里的玩具,不斷地提醒著孩子:“過來和我玩兒一會兒吧!”

為了方便兒子玩耍,從小山能爬開始,小山媽媽就在客廳里開辟了一個角落,作為兒子的專屬游戲空間。平時,待小山睡著后,她只是簡單地收拾一下玩具,心想反正明天還是要玩兒的。想不到,散落的玩具竟成為孩子內心的牽絆。小山媽媽覺得自己必須做些什么,阻止孩子繼續散漫下去。

第二天,小山媽媽提前20分鐘提醒小山去睡覺,小山仍然抗議:“我沒玩兒夠呢!”小山媽媽溫柔地說:“有這么多玩具等著你,時間變得不夠用,對嗎?這樣吧,我們做一個游戲再睡覺,先送玩具回家!”小山睜大了眼睛?!暗谝徊?,先送樂高回家!”小山媽媽一邊說,一邊把樂高拆開,放回盒子里。小山明白了媽媽說的“回家”就是讓玩具回到最初的樣子,也動手幫忙。這樣,磁力片回家了、積木回家了、蠟筆彩紙也回家了……當地墊變得干凈整潔時,他們的心情也變得平靜。這好像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可以告訴小山,這一天結束了,你該去睡覺了。

后來,小山媽媽改變了一些環境布置,在客廳的側面,增加了一些抽屜柜,幫助孩子收納玩具。她和小山一起,在每個抽屜上面畫上卡通圖案,標識里面裝著的玩具,小山高興地喊:“玩具也住在樓房里了!”小山媽媽感覺到,孩子是喜歡有序的環境。

6歲前的孩子,會從環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來完善自我。一個有序的環境,能夠激發孩子保持規律生活的內在動力。和孩子一起收拾玩具,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環境恢復整潔,就是在向孩子的內心滲透秩序的力量。慢慢地,孩子會形成自己的“審美”,年幼的他們會拒絕雜亂無章的玩具,長大后的他們也會將書包、文具和作業整理得更有序。

我的洗澡清單!由內而外的秩序感升華

有些時候,孩子和大人會對秩序有著不同的理解。比如,大人看重時間,固定的時間要做固定的事情。但孩子正相反,他們要求完整地做完自己喜歡的事,花費多少時間在所不惜。如何將這兩者統一起來呢?

兩歲半的悠悠,總在洗澡時貪玩,耗費大量時間,甚至耽誤了睡覺。有一次,悠悠玩兒了太久,媽媽怕耽誤她睡覺,就沒給她打沐浴露?!皨寢?,泡泡!”悠悠提醒了媽媽很多次,媽媽假裝沒聽見,匆匆洗過澡后,攆孩子睡覺。結果,在后來的日子里,悠悠開始抗拒洗澡,她是在用行動來表達:“你沒有經過我的允許,改變了洗澡的程序。這不是我喜歡的洗澡方式,所以,我不洗澡了!”

我建議悠悠媽媽,把孩子洗澡的過程畫成一幅4格漫畫,里面包括洗臉、洗頭、打泡泡和沖水等具體步驟。如果可能,把這幅漫畫貼在孩子洗澡時能看到的地方,共同提醒大人和孩子,洗澡時要做些什么。這樣,孩子看到洗澡變回原來的樣子,就不再抵觸了。我還提醒悠悠媽媽:“因為孩子會按照漫畫的順序洗澡,整個過程變得規律起來,還會節省很多時間!”

果然,悠悠好奇地看了一會兒那幅漫畫,主動脫衣服走進了浴盆。這時,孩子找回的不僅是熟悉的洗澡過程,也是一種內在的安全感。悠悠媽媽在無意間打破了孩子的秩序要求時,想到用積極的方式來修正自己的錯誤。這對孩子的內在秩序感,是一種尊重和保護。試想,如果悠悠媽媽一味地強制孩子洗澡,孩子就會感覺,大人們并不在意秩序,也許就慢慢失去對建立秩序的執著。所以,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要因勢利導,不能強迫他們接受。

其實,“洗澡清單系統”還可以應用到許多方面。比如睡前清單、早起清單,把孩子需要做的事情都畫在紙上,按順序完成。這種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方法,在很多時候幫助父母平衡了時間和順序的需求。有朝一日,當孩子把清單上的事內化成自己的習慣,就能夠脫離清單,養成良好的秩序感了。

讓早教回家,就從培養秩序感開始吧!

猜你喜歡
早教小山玩兒
玩兒
色彩玩兒起來
Baby Rhino犀牛寶寶
收藏腳印的小山鼠
勿將“早教”與“早教班”混為一談
小山小山
意外收獲
還遠著呢
早教QA
早教QA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