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乘京津冀協同發展快車,促進河北“非遺”保護全面提速發展

2018-01-30 20:14趙書紅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6年11期
關鍵詞:評劇非遺曲藝

趙書紅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三地文化產業包括“非遺”資源近年來已初步實現跨區域合作與共享。本文從戲劇曲藝、舞蹈、傳統手工藝三個門類介紹了河北在近年來聯合京津舉辦的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演活動以及對促進“非遺”產業蓬勃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從政策、管理、人才培養和傳承等多個層面為促河北“非遺”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發展提出建議。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一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特色也很鮮明,是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的背景下,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簽署,意味著三地將在“非遺”保護、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演藝等領域進行溝通和對接,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綜合利用,發揮最大效益。2015年12月,以“融合互補協同發展”為主題的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討交流活動在天津國家動漫園舉行,三地文化部門在成立文化產業聯盟、共同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京津冀特色文化產業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與目標等方面進行了實踐層面的討論,三地文化產業包括“非遺”資源也將實現跨區域合作與共享。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一個地域的文化基因,承續著民族延續的精神命脈。因此,京津冀三地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協同開發、管理和應用,加大三地“非遺”項目的挖掘力度,齊心協力打造“非遺”文化品牌,探索生產性保護方式,必將成為今后“非遺”活動開展的一大趨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力推動下,近兩年,三省市在協作開展大型“非遺”文化活動方面已經先行一步,連續舉辦了眾多傳統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搭建了一系列“非遺”文化活動平臺,展示和傳播了三地“非遺”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和創新成果。這為河北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省要抓住機遇,搭乘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快車,借鑒京津“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方面的優勢經驗,改革創新,銳意進取,促進我省“非遺”文化產業更快更好發展,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

三地戲劇曲藝交匯融合,帶動河北“非遺”戲劇曲藝蓬勃發展

河北梆子、評劇是覆蓋京津冀的地方戲,也是三地共有的大劇種,在三地民間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深受百姓歡迎。河北是戲曲資源大省,河北梆子、評劇、石家莊絲弦、康保二人臺、皮影戲等傳統戲劇,也都是河北知名的較早被納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非遺”保護項目。這些地方劇種在華北大地源遠流長,影響廣泛,與京津的河北梆子和評劇等劇種同宗同源,相互影響和滲透,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和地域特點。自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簽署以來,京津冀三地戲劇曲藝的合作交流也開始頻繁起來。京津冀三地“河北梆子票友邀請賽”目前已在三地連續舉辦兩屆,來自三地的參賽選手們互相交流和切磋技藝,展現各派名家風范和藝術魅力,把三地梆子的不同藝術特色“天津的味兒,河北的勁兒,北京的韻兒”展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近年來,三地的河北梆子院團也已建立長期合作模式,連續多年輪流舉辦“京津冀河北梆子優秀劇目展演”,河北梆子名家和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演出活動正在蓬勃開展,這對繁榮和興盛河北梆子藝術,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起到了積極作用。河北唐山、天津、北京是評劇的重要傳播地區,評劇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朗朗上口易于傳播的唱腔特點滋養了三地眾多的戲迷愛好者,評劇在三地也都擁有一批有影響力的評劇名家和流派,創編了雅俗共賞的演出劇目近2000部。2000年開始,中國評劇藝術節在唐山舉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9屆,吸引了全國各地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的評劇愛好者匯聚于此,也使之成為博覽評劇藝術精華的大舞臺,藝術節以展演、比賽、研討等形式,促進了評劇藝術的交流和發展,弘揚了燕趙大地的戲曲文化。

此外,在京津冀融合與協同的背景下,三地還共同舉辦了一系列曲藝類演出和交流活動。2015年7月,首屆京津冀曲藝邀請賽在保定舉辦,在眾多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中就有西河大鼓、京東大鼓、鐵片大鼓及康保二人臺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吸引了百余名京津冀曲藝精英和愛好者登臺獻藝。2015年11月,京津冀曲藝名家曲藝專場晚會在衡水舉辦。2016年5月,首屆京津冀“京東大鼓書會”在廊坊開賽。三地文化部門聯手打造的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動,促使河北曲藝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傳承保護、繁榮發展,這將為三地文化領域的深度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

“非遺”戲曲的傳承、保護和發展是個系統工程,201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為河北戲曲發展帶來了契機。河北要進一步加強對傳統戲曲尤其是“非遺”戲曲傳承發展的重視和關注,在政策和管理層面上,借京津長板,補河北短板,從劇本創作、劇目交流展演、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加強三地聯合統籌力度,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引導,以政府購買服務和補貼的形式,輔之以財政配比政策和稅費優惠政策,促進河北“非遺”戲曲的繁榮和發展。一是依托品牌活動,繼續舉辦各種形式的京津冀戲劇曲藝的交流演出;二是大力扶植“非遺”戲曲民營劇團的發展,擴大“非遺”戲曲市場消費和受眾面,為“非遺”戲曲在民間傳承筑牢人才根基;三是賦予傳統戲曲新的時代精神,在劇目和演出形式上推陳出新,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藝術尤其是“非遺”戲曲的保護、傳承和發展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三地“非遺”舞蹈交流展演,促河北傳統舞蹈文化發揚光大。

京津冀區域是民間舞蹈的海洋,三地傳統民俗舞蹈眾多,“非遺”類民族民間舞蹈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情感、習俗、審美和生活方式的藝術表達。河北的傳統民俗舞蹈有昌黎地秧歌、井陘拉花、徐水和滄縣的獅舞、滄州落子等等,都是較早被納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自京津冀三地文聯簽署《京津冀文藝事業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以來,三地相繼開展了一系列舞臺演藝項目的合作與交流活動。2015年11月,在北京月壇體育館舉辦了京津冀“非遺”舞蹈和民間傳統舞蹈展演,全面展示了京津冀區域的舞蹈文化特色。參展的16個舞蹈類精品節目中既有入選國家級或省級“非遺”名錄的河北滄縣獅舞、京西太平鼓、霸王鞭,也有《京竹聲聲》《漢沽飛镲》等充滿濃郁地方風情和特色的京津冀區域的民俗舞蹈節目。三地協辦“非遺”類舞蹈展演,既凸顯了京津冀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也提升了該區域民間傳統舞蹈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流傳于河北井陘縣內的傳統“非遺”舞蹈項目井陘拉花和滄州獅舞還被選送至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2016年京津冀市民新春聯歡會上進行展演。除了舞臺表演,河北的“非遺”舞蹈類節目還走下舞臺,面向大眾現場表演。今年的北京龍潭廟會的花會舞臺就為河北的井陘拉花和滄州獅舞等“非遺”舞蹈項目提供了一展風采的大好機會,河北的“非遺”類舞蹈節目以其特有的舞蹈表演風格和韻味征服了北京的市民和游客,盡顯河北豐富多彩的民俗舞蹈文化魅力。endprint

隨著京津冀聯合和“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三地聯合開展的“非遺”舞蹈展演活動層出不窮,如火如荼。但是河北“非遺”舞蹈要走出河北,發揚光大,還需要與京津聯合建立多維度的傳承方式,才能獲得理想的傳承效果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如跨區域開展“非遺”舞蹈傳承基地建設,扶持和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三地協作大力開展“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把“非遺”舞蹈納入三地高校課堂教學體系等,通過多種方式建立長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同時,三地還應聯合進行“非遺”舞蹈數字化建設,建立京津冀三地舞蹈類“非遺”資源庫,使傳統舞蹈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為契合新時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非遺”舞蹈為素材,編創“非遺”舞蹈劇目,或將其整理成廣場舞或健身操,提高百姓對“非遺”舞蹈的認知和參與熱情,對于推廣和弘揚傳統舞蹈文化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借勢京津冀聯合,為河北傳統手工技藝的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河北有眾多的手工藝“非遺”保護項目,如武強年畫、衡水內畫、蔚縣和豐寧的剪紙、曲陽石雕、磁州窯燒制技藝等等,都在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之列。手工技藝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折射出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將之一代代傳承并發展下去,是我們燕趙兒女的責任與使命。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以來,為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2015年6月,在我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期間,京津冀三地文化部門在北京農業展覽館聯合舉辦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暨傳統手工藝作品設計大賽”,這既是首次跨區域合作舉辦大型“非遺”展示活動,也是首次在國內“非遺”保護領域舉辦的作品設計大賽。2016年2月,“首屆京津冀民間收藏文化季”之“非遺”藏品展示月活動在首都博物館舉辦。展覽精選了三地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0余件組的實物予以展出,把三地各具魅力的民間鄉土技藝,如中國傳統益智玩具“九連環”、天津“泥人張”泥塑作品、河北的武強年畫等予以集中直觀的展示?!胺沁z”展對于保護性挖掘和傳承京津冀“非遺”手工技藝,共同促進三地“非遺”手工技藝的交流融合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同時也能激發三地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興趣,發展、培養和扶植“非遺”薪火代代相傳的種子。此外,還于2016年10月在滄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首屆“京津冀”傳統工藝展覽展銷會,進一步搭建起傳統工藝與藝術、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和現代設計的橋梁,展示貼近現代生活的京津冀區域傳統工藝品的豐富多彩,生動詮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態保護理念,弘揚中國手工精神。

同時,也不可否認,一些打著深厚文化和民俗烙印的河北傳統手工藝,目前正面臨著融資難、銷路窄、后繼乏人、科技和知識產權制度缺乏等困境,保護與振興任重而道遠。京津冀三地手工藝品和技藝的交流與展示活動,將促使河北傳統手工藝品著力改造和創新,打通和對接三地手工藝市場經濟體系,帶動產業化發展和品牌化影響,提高本區域傳統工藝制品的品質和效益,為傳統手工技藝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其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傳承和發展,讓古老的手工藝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綜上所述,京津冀三地具體“非遺”項目的交流與合作,為三地協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傳承、發展與創新,搭建了更大的舞臺,為今后三地的“非遺”保護工作必將帶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京津冀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拓寬了合作渠道,加速了文創產業發展,可以說,扎實的協同舉措有效促進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與融合,提升了三地“非遺”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的輻射力、引導力和影響力。正如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建華所說:“河北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90項,具有發展文化產業厚實的資源基礎和人文優勢,相信河北的特色文化產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粹能夠更好的走進京津,豐富京津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京津的城市文化魅力?!蓖瑫r,借助京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河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必將得到進一步和更有效的整合、深度挖掘和普及推廣口今后,河北應對標京津,攜手京津,以新的理念引領“非遺”傳承和發展,以新的舉措推動“非遺”傳承和發展,以新的成效檢驗“非遺”傳承和發展,促進河北的“非遺”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引領“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逐漸駛入快車道。endprint

猜你喜歡
評劇非遺曲藝
評劇產業的特色文化版塊發展模式探析
思詩史為曲藝批評與創作賦能
新形勢下唐山評劇如何煥發生機
《曲藝泉城》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烘云托月:聚焦曲藝音樂
評劇《良宵》海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