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謨自然主義的兩個面向

2018-02-06 05:39張連富
關鍵詞:休謨史密斯主義

張連富

貴州大學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不少現代學者都認為,休謨思想是“說不盡的”[1]。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休謨哲學仍然是一個謎,人們對于正確理解休謨的哲學著作尤其是《人性論》仍然存在著很多困難。這也使得解開休謨哲學之謎,成為擺在現代休謨哲學研究者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傳統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如托馬斯·里德[2]、康德[3]等,把休謨解讀為徹底的懷疑主義者,認為休謨哲學本質上是沒有任何建樹、完全消極的懷疑主義體系。而現代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如肯普·諾曼·史密斯[4]等,不是把休謨哲學簡單地理解為純粹的懷疑主義,而是將之看作積極的甚至是野心勃勃的自然主義。在他們看來,休謨并不是簡單地終結舊哲學,而是力圖改良和改造舊哲學,并提出了野心勃勃的方案和主張。換言之,他們認為,休謨不是一位消極的、無所適從的懷疑主義者,而是一位重要的、大膽的哲學改良者?!度诵哉摗返母睒祟}就告訴我們,休謨正在進行將實驗的方法運用于道德哲學的嘗試,其序言告訴我們,休謨要建立人性科學,并因此為一切科學奠基[5]。在《人類理智研究》的第一章,休謨告訴我們,他要建立人性的解剖學,以科學的方式探究人性[6]。這些都表明休謨具有明顯的自然主義企圖。因此,哪怕是當代那些自稱為休謨哲學的懷疑主義解讀者,如R.J.Fogelin[7],也不否認休謨哲學中包含著積極的和建設性的自然主義思想。正如W.E.Morris和C.R.Browm 在《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詞典》的“休謨”詞條中所歸納的:“今天,哲學家們把休謨看作是哲學自然主義的徹底擁護者?!盵8]雖然“自然主義”這一詞是后來才出現的,但是當代學者認為把它用在休謨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這是否意味著,現代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休謨哲學解讀者,而傳統的懷疑主義解讀已經過時了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一點從史密斯所奠定的自然主義解讀在當代的休謨哲學研究中遭到的不同程度的反駁和挑戰就可以看出來。因此,對于當代休謨哲學研究者來說,正確地解讀休謨哲學的懷疑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的關系,以及兩種解讀模式之間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

一、休謨哲學之謎

眾所周知,休謨哲學曾一度被解讀為一個激進和極端的懷疑主義體系——這個懷疑主義體系據說摧毀了一切確定和客觀的東西,瓦解了傳統形而上學的根基。休謨哲學也因此遭到了不少哲學家的尖銳批評。在這些激烈的批評者當中,最為著名的當數托馬斯·里德和康德。托馬斯·里德[2]在其《按照常識原理探究人類心靈》一書中,把休謨哲學解讀為一個把為近代哲學家們共同接受的觀念理論推到極致的絕對懷疑主義體系,認為休謨哲學本質上是一個貫穿始終的、因而是科學的觀念理論體系。由于自身的邏輯困境,這個觀念理論體系,必然走向懷疑主義。因此,里德[9]認為,休謨的整個哲學體系雖然建立在完全站不住腳的假設之上,但由于其自身的徹底性,它仍然是科學的??档耓3]261-262則把休謨看作是批判哲學的先行者,認為他是第一個提出并實施了對理性及其概念(因果性)的有效性根據進行檢驗和考察的哲學家??档耓3]263認為,休謨的懷疑主義對于傳統的形而上學來說無疑是致命的一擊:他通過對理性及其概念的考察表明,理性根本不足以建立形而上學,因為像因果性那樣的概念完全沒有理性的根據,而是從經驗中來的,因此,形而上學是根本不可能的。休謨雖然成功地終結了舊形而上學(獨斷論),但是對于未來可能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完全沒有預期。在里德和康德看來,休謨的懷疑主義所挑戰的是近代的形而上學或者哲學本身,它所反映的休謨問題就是哲學上的懷疑主義,哲學必須對此做出有效的回應,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因為休謨已把舊哲學引向了一個死胡同。

可見,以里德為代表的傳統的休謨哲學的解讀者,要么認為休謨哲學的核心是從笛卡爾、洛克和貝克萊那里繼承來的觀念理論,要么把休謨哲學簡單地歸入洛克—貝克萊的英國經驗論的傳統當中。按照這種解讀,休謨是從為近代主流哲學家所普遍接受的原理出發,并進而揭露其懷疑主義的。他們一致地認為,休謨把從近代先驅繼承來的錯誤的哲學假設的邏輯結果給推演出來,并發展出一個徹底的懷疑主義體系來:它摧毀一切確定和客觀的東西,并瓦解一切常識信念。

這種解讀模式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上半葉,直到出現了史密斯的自然主義解讀。史密斯反對把休謨哲學解讀為純粹的經驗論或者觀念理論的做法,針對上述懷疑主義解讀,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對休謨哲學的自然主義解讀。他認為,對休謨哲學的傳統解讀嚴重誤解了休謨哲學的本質,歪曲了休謨建構哲學體系的根本動機。于是,史密斯竭力為休謨哲學辯護,挖掘它里面的積極因素。1905年,史密斯[4]在《休謨的自然主義》一文中主張,休謨并非單純的經驗論者或者觀念理論者,也不是常識信念的批判者和破壞者,而是一個比洛克、貝克萊更為忠實和強有力的捍衛者。他認為,休謨哲學的根本動機與康德的批判哲學相似:貶抑理性,把理性嚴格限制在實踐或經驗的領域。休謨哲學中存在著與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相似的知識革命:知識的功能不是提出形而上學,而是給我們以生活指導。在這里,史密斯首次提出,休謨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這樣一種自然主義主張:決定人類生活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覺和本能,理性唯有在服從和服務于人的感覺和情感時才是有效的。休謨所要建立的自然主義,就是要終結并替代西方有著兩千多年歷史傳統的理性主義,把理性、情感和感性之間不平等的關系給顛倒過來。1841年,史密斯[10]在《大衛·休謨的哲學》一書中對休謨哲學的懷疑主義解讀(主要是里德-比蒂的解讀)展開了系統而強有力的攻擊,并對休謨哲學的自然主義解讀作了系統而細致的論證。史密斯試圖表明,休謨哲學中的懷疑主義所歸謬的,不是自己的自然主義,而是其他近代哲學家都信奉的理性主義。根據這種解讀,休謨的懷疑主義不僅沒有削弱和瓦解自然主義,反而是后者的同盟,并為之進行辯護。

史密斯[10]11主張,休謨哲學不是洛克或貝克萊式的經驗論或者觀念理論及其消極后果,而是這樣一種學說:決定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覺。因此,他說,“休謨哲學被描述為自然主義會比描述為懷疑主義更合適,并且,它的主導原理是理性徹底從屬于……感覺和本能”[10]84,并且,這種自然主義思想來自哈奇森的道德哲學,休謨是“通過哈奇森的道德哲學的大門進入哲學的”[10]12。這種道德哲學在休謨哲學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休謨把它擴展到認識論領域。

盡管史密斯的自然主義解讀竭力強調休謨哲學中的哈奇森因素,但是當代的另一些自然主義解讀者并非如此,而是強調它里面的牛頓因素。20世紀大多數學者都看到了“休謨成為道德科學的牛頓的野心”所表達的自然主義傾向。如P.John認為,試圖“用一種單一的哲學名稱(如懷疑主義、自然主義等等)來描述休謨的著作是錯誤的……盡管如此,他的著作中還是有某種統一的;它為某個單一的壓倒性的意圖所支配”[11]2。他還說,這一意圖足夠清晰地表現在《人性論》的副標題中,它把休謨的工作描述為“把實驗的推理方法運用到道德科學中的一個嘗試”[11]3-4。也就是說,“休謨的野心就是成為道德科學的牛頓”[11]43。

史密斯以及其他自然主義解讀者有沒有解決休謨哲學內部的不同要素之間的統一和協調問題呢?顯然沒有,因為仍然有許多學者認為,休謨的自然主義與懷疑主義之間仍然存在不可調和的張力。這一點從R.J.Fogelin[7]等人對這種解讀的批評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們一致認為,休謨哲學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包含著無法協調一致、相互沖突的異質思想。如R.J.Fogelin[7]認為,像史密斯一樣的自然主義解讀者們過分強調休謨的自然主義而忽視了他的懷疑主義。他把休謨哲學內部的自然主義與懷疑主義之間的張力深刻地揭露了出來,也進一步暴露了休謨哲學的內在危機。

當代休謨哲學研究者受到史密斯的廣泛影響,繼續使用這一研究來定位他們自己在這個主題上的立場。不僅如此,即使是史密斯的批評者也普遍接受這樣的觀點:他充分塑造了關于《人性論》的爭論的相關術語,即根據基本的懷疑主義/自然主義的二分。休謨的極端懷疑主義原則和結論與他推進人學的目的能否協調起來?或者說,休謨的懷疑主義與自然主義能否協調起來?這些問題便構成了休謨哲學之謎。這個謎的實質是:休謨的懷疑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是相互矛盾和不可調和的。如何解決休謨哲學之謎,如何協調休謨哲學中各個看似相互矛盾、不可調和的部分,正是R.Popkin[12]所謂的休謨問題——

休謨有時是新牛頓,其他時候有時是一個一切事情的滑稽的批評者,有時又是一個現代的洛克主義者,有時又是蘇格蘭的馬勒伯朗士,或者蘇格蘭的皮浪,等等。問題在某一時刻得到解決,在其他時候卻被宣稱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我們有一個真正的哲學秘密要處理。

休謨哲學因此成了一個謎,研究休謨哲學就是要解開這個謎。

二、休謨哲學的統一性

如前所示,所謂的“休謨哲學之謎”或“休謨問題”,其實就是休謨哲學的統一性問題,或者說是休謨哲學內部的協調性問題。因此,要真正理解休謨哲學,我們就必須對它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即必須首先把它看作一個內部協調一致的有機整體:即使其內部存在著一些看似矛盾的部分,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沖突也應該在某個主導性原則或者基本主張之下得到理解。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肯定,休謨在寫作如《人性論》等著作時,有著貫穿始終的根本目的、動機和問題意識。

但許多現代的休謨哲學研究者似乎對此并不認同,他們否認休謨哲學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并聲稱要否棄一個統一的、協調一致的休謨哲學形象。比如,艾耶爾在其《休謨》中說:“休謨不是一個首尾一貫的作家?!盵13]H.O.Mounce也說:“完全的清晰性和一貫性不是休謨哲學的顯著特征?!盵14]《劍橋休謨指南》的編者之一D.F.Norton也指出,“休謨哲學包含兩個完全分離的元素,每一個元素都是對兩個不同的‘哲學危機’(一個是思辨的,另一個是道德的)的一個回應?!度诵哉摗返墓こ倘狈θ魏伪举|的統一性,而且去尋找這樣一種統一性也是錯誤的”[15]。懷疑主義解讀者R.J.Fogelin[16]7更是區分出“四個休謨”來:第一個是自信的休謨,一個完整的人性科學的設計者;第二個是憂郁的休謨,深受他似乎無力動搖的皮浪式懷疑之苦;第三個是節制的休謨,在期望中保持適中,對命運保持合理的滿意;第四個是忙于日常生活事務的休謨。這實際上代表了大多數現代休謨哲學研究者對于休謨哲學的整體性所持的觀點。他們既反對傳統解讀者把休謨哲學看作一種懷疑主義體系,也反對像史密斯那樣的現代解讀者把它解讀為一貫的自然主義體系。

雖然休謨哲學的整體性在當代遭到了質疑,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對休謨哲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事實上,即使那些否定休謨哲學統一性的學者,也不得不去尋求某種統一。即使他們的觀點是正確的,即休謨哲學并非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是由幾個不能協調一致的部分堆砌而成的,但對它里面的各個部分的不一致做出某種解釋,這樣的詮釋工作本身就是對休謨哲學的一種整體性的把握。因為人們若要對它里面的各個部分的某種關系做出解釋,就必須預先確立某個理論框架,然后才能在這個框架下對它的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做出解釋,而預先確立這種理論框架的工作本身就是整體把握休謨哲學的結果。這樣一來,這些休謨哲學研究者們實際上就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一方面,他們宣稱不存在一個統一的休謨哲學,另一方面,他們又試圖對它里面無法統一、相互沖突的各個部分做出某種解釋,以使得它們有機地聚合在一起。這一點在極端的懷疑主義解讀者R.J.Fogelin[16]11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盡管他否認有一個統一的休謨哲學,但在對那些不同的、無法協調起來的休謨思想做出解釋時,仍然也堅持休謨對人性科學的追求在其著作中是一致的,是貫穿始終的。也就是說,它們仍然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至少在這一總體觀點之下,它們是可理解的。因此,尋求休謨哲學的某種統一性,仍然是現代休謨哲學研究者不可回避的問題。

當代的休謨哲學研究者更加重視休謨自己所說的(文本),提倡對休謨哲學的客觀研究,也更加注重細節,這無疑是一種進步。但與此同時,人們對休謨的哲學著作和思想的研究也趨于碎片化和表面化,過分注重一些細節而忽視了整體,只看到休謨著作中表面上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論述,而忽視了其貫穿始終的主線。這樣的研究往往沉溺于文字的表面意思而不能自拔,流于膚淺而不能深入。這是當代的休謨哲學研究者過于專業化、專門化所帶來的弊病。

但是,正如史密斯所說的,我們必須首先把休謨看作一位嚴肅而有著縝密思維的哲學家,這樣的哲學家所寫出來的嚴肅著作不可能如一些研究者所認為的那樣,充斥著各種矛盾和不一致。如果我們要對休謨哲學有一個深入的研究,必須對之有一個同情之理解,而同情之理解的前提就是,把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我們要真正理解休謨哲學,首先就應該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即應盡力地去尋找可以把它的各個部分統一起來的某種哲學主張或原則。

由此可見,對于休謨哲學的統一性問題,傳統的解讀者和現代的解讀者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回答。雖然二者存在著對立,但這并不意味著二者是水火不容的。休謨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懷疑主義思想,與他積極建立人性科學或者道德哲學體系的方案,并非截然對立。實際上恰恰相反,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依賴的,或者說,它們僅僅是同一個休謨哲學的兩個面向,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共同構成了統一的休謨哲學。傳統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和現代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在休謨哲學中,看到的不過是其中一個面向并將之獨立化和絕對化,以至于好像在它里面有兩個完全不同甚至截然對立的內容似的。實際上,我們將會看到,休謨的懷疑主義——這是傳統的休謨哲學解讀者在休謨哲學中所看到的——表現在他對傳統哲學或者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攻擊上。休謨在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同時,也把新的人學建立起來了,即把積極的自然主義建立起來了。這兩個工作是同時進行的,也是相互映襯的。因此,建立人性科學和拒斥傳統形而上學不過是休謨自然主義的兩個面向,是同一個休謨哲學的兩個方面。

三、建立人學與拒斥傳統形而上學

如前所述,傳統解讀者在休謨哲學中看到的懷疑主義其實是休謨自然主義的另一個面向,而現代解讀者在休謨哲學之中看到的自然主義是休謨自然主義積極、建設性的一面。因此,現代解讀者所謂的“休謨的自然主義”指的是休謨對新事物、新價值的重建,究其實質不過是他對舊事物、舊價值的拒斥和攻擊。

現代解讀者把休謨的自然主義理解為他建立人學或者道德科學的企圖,無疑是沒有問題的。但他們對休謨的人學或者道德科學的理解過于狹隘,要么認為它的目的不過是為常識或者自然信念奠基,以抵抗由傳統理性主義所帶來的懷疑主義的攻擊;要么認為它不過是一種關于人或者人性的普遍理論,以便對人的各種現象和活動做出自然主義的解釋。這樣的自然主義解讀忽視了休謨建立人學或者道德科學背后的形而上學目的,即通過對理性的職能、范圍和權限的考察,為人類知識設定界限,拒斥傳統的形而上學,并且在自然領域內重新為科學和知識奠基。也就是說,他們忽視了休謨自然主義消極的即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一面。

所以休謨的自然主義應該從兩個面向來理解:一方面,可以把它理解為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全方位的批判和攻擊;另一方面,則可以把它理解為休謨對新的自然主義體系的積極建構。這兩個方面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傳統的和現代的休謨解讀者由于沒有完整地把握休謨哲學,即沒有同時看到休謨哲學的兩個面向,所以都不可避免地在理解休謨哲學時有所偏差。他們常常只是抓住了它的一個面向,然后就把它看作是休謨哲學的全部,因而以偏蓋全。

雖然我們應該從正反兩個面向上去理解休謨的自然主義,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兩個面向是同樣重要的,它們之間并不是相互并列和平行的關系。顯然,休謨自然主義的前一面向,即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一面,與后一面向相比,要重要得多,它對于我們對休謨哲學的整體性把握具有更重要的意義。這是因為,休謨哲學中每個問題的展開和闡明,都是由他的形而上學企圖——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全面反動——所規定的,也就是說,休謨拒斥形而上學的目的和動機,對于其整個哲學思想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休謨自然主義中的第二個面向,即肯定性的一面,只有放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才能得到合適的理解。

休謨對每個問題的討論,無不浸透著他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拒斥和批判。休謨在積極地確立某一個正面主張的同時,都必然意味著傳統形而上學在相關領域的失守。休謨每放出一箭,不管是明的還是暗的,都必定指向傳統形而上學,或者說,休謨放出的每一箭,都是由他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根本目的所決定的。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休謨看作是一個哲學上的純粹改革家,簡單地認為休謨的目的只是為傳統形而上學概念(如實體、共相、因果性等等)奠定新的基礎(史密斯和D.F.Norton[17]就是這么認為的,后者把休謨稱為后懷疑論者),或者建立一套人學體系(B.Straud[18]就是這么認為的),而應該認定,休謨的每個肯定的、積極的主張都是由他所要否定的東西決定的。休謨哲學的重心不在于他所肯定的內容,不在于他對新體系的建構,而在于他所要否定的東西,在于他貫徹始終的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拒斥。休謨并不把具體的建構工作看作自己的特殊使命,因為這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工作,而是把為這種具體的建構工作奠基、做準備和為之清除障礙看作自己的本職工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休謨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哲學家,而不是像后來的許多學者所認為的那樣,只是在做一些具體的建構性工作。休謨認為,當時激進的自然科學家、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在這方面已經在做積極的、建設性的工作了,他的工作只是為他們的具體工作掃清障礙,把舊的、不合時宜的障礙清理掉,為新的、唯一真正的哲學奠定基礎。這樣的工作只能是形而上學的。

正因如此,如果單純從休謨積極的、正面的主張和動機上看,而不考慮到休謨貫穿始終的拒斥形而上學的意圖,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休謨所有那些正面主張和觀點都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它們充滿了沖突和不一致,缺乏內在的統一性和關聯。對于休謨哲學中的這種不一致,塞比-比格在為休謨的《人類理智研究和道德研究》所寫的序中曾這樣描述:“讀休漠的哲學著作要非常細心。他的書寫——尤其是《人性論》的書寫——包含如此豐富的內容,他說了如此多的不同東西——以如此多的不同方式、不同關聯,并如此不在乎他之前所說的,以至于很難斷定他教授或沒有教授這個或那個特定學說。他把同樣的原理用于如此不同的主題,以至于毫不奇怪,在他的陳述中可以發現許多文字上的以及一些實在的不一致?!@就使得在休漠那里很容易找到一切哲學,要不然就是由于讓一個陳述反對另一個陳述,以至于根本沒有找到哲學?!盵6]vii這里再次證明,單純從休謨正面所建立起來的學說入手,很難把休謨哲學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因為實際上它們只是由否定性的目的聯系起來的,這一否定性的目的就是拒斥形而上學。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抹煞休謨自然主義的另一面向。雖然休謨拒斥傳統形而上學對于整個的休謨體系具有主導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休謨的目的是純粹消極的、沒有為建立新的形而上學給出任何預示,就像里德和康德認為的那樣。正如前面所說的,摧毀舊的價值一定伴隨著新價值的建立,摧毀舊的形而上學必定伴隨著新的形而上學體系的建立。因此,雖然我們應該把休謨拒斥形而上學看作休謨哲學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但我們仍然需要把積極地建立一個新的形而上學體系看作它的另一面向,兩者不可割裂。事實上,西方哲學史的發展表明,休謨哲學中確實包含了清除一切超驗或者形而上學對象的形而上學體系,并且這一體系在后來20世紀的實證主義、自然主義、邏輯經驗主義等思潮中被發揚光大了。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的大部分休謨哲學解讀者的問題在于,他們沒有從休謨自然主義的兩個面向去理解休謨哲學,忽視了休謨哲學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要么忽視了它積極的、貫穿始終的自然主義,即建立人學的企圖;要么忽視了它貫穿始終的拒斥傳統形而上學的目的。

只要我們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理解休謨哲學,我們就能夠正確把握休謨自然主義的本質。休謨自然主義的一個基本背景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危機,這種危機外在地表現為當時所興起的各種懷疑主義、唯物主義、啟蒙思想、科學主義思潮等對形而上學的沖擊,內在地則表現在不同形而上學體系之間的矛盾沖突、不一致及其自身所表現出來的懷疑主義。近代形而上學的內在危機在貝克萊的學說中以最極端、最荒誕、最為理性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對于形而上學和自然科學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貞涂朔味蠈W危機,重新為科學奠基,是休謨自然主義的根本出發點。休謨認為,近代形而上學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理性過于狂妄,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和無能,沒有認識到任何一種試圖超出自然領域的形而上學對于人類這樣一種有限的存在者來說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人類理性根本不足以建構任何試圖超越自然的形而上學體系,人類如果偏偏要運用理性去做這種不可能的事情,就必然會導致哲學上的懷疑主義和無休止的爭吵。因此,克服形而上學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拒斥傳統形而上學,徹底放棄傳統形而上學這種不可能的事業??墒且艹?、否定和徹底放棄傳統形而上學,就要證明傳統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休謨正是通過對理性的職能、權限和范圍的考察,為人類知性設定界限,把知識嚴格限定在自然或者經驗的領域之內,并由此證明任何形式的傳統形而上學都是不可能的、不合法的。顯然,休謨意圖由此一勞永逸地終結傳統形而上學。而休謨在考察理性、限制知性的過程當中,同時也把知識體系重新建立起來,即在自然的界限內為新的知識大廈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休謨史密斯主義
奇奇·史密斯作品
新寫意主義
威爾·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壞的?
康德主義與休謨主義——論斯特勞森哲學的兩副面孔
近光燈主義
“不信教者”大衛·休謨:死如其生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論休謨“必然性”概念的道德理論后果
冬日 新碰撞主義
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