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走向

2018-02-06 00:15
中國總會計師 2017年12期
關鍵詞:改革經濟發展

一、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展望未來一段時期,有利于經濟穩定增長的因素不少。從國際上看,全球經濟總體延續復蘇態勢,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進一步上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從國內看,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巨大,新型城鎮化、服務業、高端制造業以及消費升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特質沒有改變。尤其是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政放權和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深化實施,國內供求關系有所改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過剩產能繼續化解,適應消費升級的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各產業內部組織結構改善,前三季度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6%,較上年同期回升3.5個百分點,為近五年來最高。與此同時,去杠桿取得進展,全社會杠桿率高位有所趨穩,金融體系控制內部杠桿也取得階段性成效。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保持適度增長,有助于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在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下,2017年以來經濟顯現穩中向好態勢,制造業產能出清、行業集中度提升以及企業利潤改善等較為明顯,經濟增長對基建投資等的依賴有所下降,經濟運行呈現穩定性增強、質量提高、結構優化的態勢。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企業家及銀行家問卷調查顯示,宏觀熱度指數、信心指等自2016年以來逐季回升;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就業預期指數總體穩定。

總體來看當前經濟金融領域的結構調整雖然出現了積極變化,但也要看到結構性矛盾仍舊突出,結構調整和改革任重道遠,防范金融風險和去杠桿的任務仍然艱巨。從國際環境看,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可能對全球經濟、資本流動造成沖擊,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仍不穩固,同時地緣政治風險及不確定性也可能加大,我們仍將面臨高度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從國內看,當前經濟穩中向好較大程度上受全球經濟復蘇背景下外需回暖以及國內庫存回補的推動,企業效益改善主要集中在煤炭、鋼鐵、化工等上中游行業,民間投資活力仍顯不足,部分短板領域瓶頸尚未打破,總杠桿水平仍然偏高,企業尤其是國企債務壓力依然較大。

二、中國經濟新常態步入新階段

2017年中國經濟企穩總體上是政策性的、恢復性的,市場力量和趨勢性力量還沒有企穩,并呈現出三大特征:一是經濟企穩但難以快速反彈,穩中趨緩可能是常態;二是風險有所緩和但警報并沒有解除,局部問題可能惡化;三是結構雖有所優化但面臨政策退出的沖擊。這些特征雖然說明了中國經濟還沒有開啟持續反彈的新周期,中國經濟新常態還遠沒有結束,但中國經濟新常態卻步入到了新階段。未來一段時期的中國經濟新常態將面臨與過去五年不同的新環境、新問題,并呈現出以下八大運行特征和運行規律。

(1)經濟增速將從“快速下滑的低迷期”轉向“穩中趨緩的調整期”,增速換擋的力量將從“趨勢性力量”與“周期性力量”的疊加轉向“政策性退出”與“趨勢性力量”的疊加。

(2)結構調整將從“政府主導型”和“外部沖擊型”調整向市場主導型和內生主導型的結構調整轉變。

(3)動力轉換將從過去的“政府扶持與市場發展”二元并行的局面過渡到“市場為主、政府為輔”階段,動能轉換步入關鍵期。

(4)經濟政策將從“持續擴張期”步入到“漸進退出期”。

(5)世界經濟將從過去10年的“長期停滯期”步入到“低速復蘇與政策退出期”,中國貿易順差將從過去的“快速下滑期”步入到“低水平穩定期”,資本賬戶將從“恐慌性流出期”步入到“相對平衡的波動期”。

(6)金融周期將步入下行期,風險釋放更具有突發性和隱蔽性。

(7)改革將步入攻關期和新制度紅利的構建期。改革的模式將從以往簡單的“就市場改市場、就經濟改經濟”轉向國家治理體系的全面建構,通過權力重構、行政體系改革和社會改革來奠定經濟改革的權力基礎、行政基礎和社會基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行政體制改革加速和社會改革的加速中得到深化。

(8)經濟發展將迎來“高成本期”,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可能是未來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點任務,這是針對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提出的根本解決之道。

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國內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總體上我國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依然不適應需求升級和精細化要求,產業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必須以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為重點,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要鼓勵各行各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增強經濟的質量優勢。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圍繞中高端消費需求,在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推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新效應。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升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品品質和附加值,特別是強化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和基礎元器件領域的高端制造能力。此外,還要繼續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網絡之間的相互連通和銜接,更好地發揮一體化服務效應和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二是要繼續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要完善房地產調控措施,優化房地產市場供給結構。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整體債務杠桿率,特別是要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補短板方面,要強化重點地區重要污染物排放的防控和治理,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進一步健全扶貧脫貧長效機制,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完成已經明確的脫貧目標和任務,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此外,還要立足長遠,強化包括創新能力不足、金融服務效率不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統一市場維護不夠、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等短板建設,投入資源、完善制度、健全機制,不讓短板成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制約。endprint

三是要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企業家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也是推動創新發展的主力軍,要通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強化法治,更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穩定企業家長期預期,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使他們植根于我國經濟的長期發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要加大人力資本培育,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在全社會弘揚勞模和工匠精神,形成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提高普通勞動者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四、平衡發展將獲得新進展

(一)城鄉融合發展將加速推進

城鄉融合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三是加大城市對農業、農村的支持,特別是金融支持、技術支持和管理支持,為新型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本、技術和管理保證。

(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

區域發展不協調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重要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新探索,“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都是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的重要措施?!耙粠б宦贰庇欣跀U大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既可為沿線國家帶來市場和機遇,也能帶動產業、資金等資源流向中西部地區。京津冀區域的交通一體化建設提速,對周邊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尤其是雄安新區的設立,進一步增強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信心。長江經濟帶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2017年一季度,長江經濟帶沿線11個省市中,有10個省市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在這些發展規劃的實施和推進下,不同區域良性互動,發展協調性增強。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實施新辦法。今后要順應區域經濟發展從地理空間逐步轉向經濟空間的要求,打破行政區劃等地理因素對資源配置的種種限制,改革行政和經濟管理的體制與方法,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發展。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拓展新空間。區域發展可以在多個領域拓展新空間:中國可跳出地域限制,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尋找市場;網絡空間,如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功能性空間,加強各類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智慧空間,對產業、城市進行智慧化改造,推動“智連萬物”。

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培育新支撐。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離不開支撐平臺和載體。培育新平臺有兩點特別重要:灣區建設和城市群。作為中國明確提出建設的第一個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規劃初稿,科技創新工作也在推進中。中國計劃以此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發展高地。杭州灣區、上海灣區可能也要逐漸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五、全面開放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規劃了今后一個時期對外開放的宏偉藍圖,今后一個時期,對外開放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一)“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對外開放的工作重點。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為主體框架的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將進一步拓展和夯實。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將進一步完善,與相關國家商談優惠貿易安排和投資保護協定將進一步增長,海關、檢驗檢疫、運輸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合作將進一步拓展。

(二)區域開放布局將進一步優化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三項重要舉措。

一是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就是堅持以開放促開發的思路,完善口岸、跨境運輸等開放基礎設施,實施更加靈活的政策,建設好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開放平臺,打造一批貿易投資區域樞紐城市,扶持特色產業開放發展,在西部地區形成若干開放型經濟新增長極。

二是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2013年以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多方面重大進展,形成了一批改革創新重要成果。下一步要著眼于提高自貿試驗區建設質量,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鼓勵地方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三是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我國海岸線長,離島資源豐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對于促進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將發生變化

十九大報告要求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一是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二是加強對海外并購的引導,重在擴大市場渠道、提高創新能力、打造國際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三是規范海外經營行為,引導企業遵守東道國法律法規、保護環境、履行社會責任,遏制惡性競爭。四是健全服務保障,加強和改善信息、法律、領事保護等服務,保障海外人員安全,維護海外利益。

六、人民幣匯率和外匯政策

(一)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

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剛剛結束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改革應該是三位一體,一是改進匯率調控方式,二是加強外匯市場建設,三是減少外匯市場的干預。只有有深度和廣度的外匯市場,才能夠配合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沒有真正的市場參與者就不會有真正的市場化匯率。

(二)未來人民幣匯率趨勢與外匯政策變化

未來人民幣匯率怎么走?外匯政策會怎么變化?基本來看,如果未來經濟維持穩定,匯率雙向波動,市場預期分化,外匯需求關系趨于基本平衡,預期監管政策不會大的變化,匯率改革會有序推進,監管政策也會保持穩定。

如果國內經濟企穩信號更加明顯,外部經濟減弱,比如美元的弱勢盤整仍然持續的話,會為人民幣匯率穩定創造一個穩定的內外部環境,甚至不排除資本重新出現回流,這種情況下匯率改革可能會加快推進,監管政策可能會偏松。

如果國內經濟短期下行壓力又重新加大,美元重新走強,會對市場的預期和政策帶來一些影響,這種情況下匯率改革會緩慢推進,監管政策可能收緊。

本欄目參考文獻:

[1]汪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N].人民日報,2017-11.

[2]李君如.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OL].前線,2017-11-29.

[3]周景彤.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持續深化[J].中國外匯,2017(17).

[4]管濤.2018年中國內外部經濟基本面狀況決定人民幣匯率[OL].鳳凰財經,2017-11.

[5]徐林.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新特征[N].經濟日報,2017-11.

[6]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OL].中國人民銀行官網,2017-11.endprint

猜你喜歡
改革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改革之路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革備忘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改革創新(二)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瞧,那些改革推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