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新型職業農民從業素質提升研究

2018-02-08 21:09楊艷麗李麗李冰
成人教育 2018年2期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素質鄉村振興

楊艷麗+李麗+李冰

【摘要】新型職業農民是鄉村振興和農業轉型升級的主體力量,加強教育和培訓新型職業農民是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需求。文章從“職業人”的角度出發,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應具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核心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等從業素質體系,并探索精準培育的相關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素質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2006704

【收稿日期】20170510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為GJC1316032;綏化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為SHSK2016011;綏化學院寒地黑土經濟文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為H201701003

【作者簡介】楊艷麗(1978—),女,黑龍江賓縣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高等教育;李麗(1979—),女,哈爾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李冰(1982—),女,黑龍江綏化人,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關鍵還在人才的振興,農民素質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鄉村振興的水平與質量,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中堅力量,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能有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因此,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要求。而農民從身份屬性到職業屬性的轉變過程中,教育投入首當其沖。從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教育和培訓上看,側重點在于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方面。而以著眼長遠的角度、從塑造“職業人”的目標出發,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應構建完善的教育體系,培育內容應涵蓋農民在從業領域中所應具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能力以及職業道德等素質,這是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的應然之義。

一、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和特征

美國人類學家沃爾夫認為,傳統農民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身份農民,它強調的是一種等級秩序,具有身份屬性;而職業農民則更加類似于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是農業產業化乃至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的職業類型,具有職業屬性。[1]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現代化為背景,以生產專業化為手段,以市場化為導向,[2]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業從業人員。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特征應體現為“四高”,即收入高、素質高、地位高、作用高。

(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必然選擇

1農業現代化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的主要觀點就是把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他認為貧窮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獲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現代生產要素,而現代農業要素的有效使用主要取決于農民學會掌握相關的技術和能力。而且他認為“農民所得的能力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是頭等重要的”。[3]與傳統農業不同,現代農業屬于資本、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高低與物質技術裝備以及從業人員素質的高低成正比。作為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農民首先必須現代化。農民現代化本質上是把農民從傳統身份人變為現代職業人的過程,依靠向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他們獲得必要的文化知識、新技能、新思想和新觀念,從而促進農民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現代化轉化。

2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需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運用新技術,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與農業農村經濟活動緊密連接,催生了農業農村電子商務以及電子商務背景下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新的經營模式,這就要求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學習和掌握新技術新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催生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 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了農村新業態的發展,拓展農業產業鏈延伸、價值鏈增值,成為引領農村生產生活、服務消費的新動力。農村的產業發展最終要靠農民來進行,通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跟上人們消費結構的轉變。

3現代職業的屬性要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要想成為現代社會的“職業人”,必然要求培養體系和目標要求從傳統技術培訓到現代教育體系的變革。應根據農業農村職業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素質,構建規范性、有效性的培育體系。根據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主要崗位類型,建立以涵蓋職業觀念、職業道德、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等職業素質要求的職業崗位群需要的目標體系。建立以職業價值觀為引領、以職業技能培養為重點、以職業道德修養為依托、以社會的需求為中心、以創新創業精神為特色的現代化職業培育體系。

二、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素質培育體系

(一)以職業價值觀為引領培養“愛農”精神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信念和態度,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傾向,不僅決定了人們的擇業傾向,更決定了人們的工作態度,它體現于職業生涯的全過程。在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現實情況下,“誰來種地”是當前面臨的嚴重問題?!?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提種地”的現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身份農民是一種生活在農村,收入少、地位低、素質差的群體,而不是可致富、有尊嚴、有保障的職業;另一方面是現實情況促使農村的勞動力外流。這主要是作為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從收入價值的角度,認為外出打工的勞務收入要比在家種地的收入高。而從農村出去的大中專學生,甚至農業院校畢業的,從個體實現價值、外在的社會保障價值以及社會威望價值等方面考量,更是不愿意回到農村工作。對于現有農民的以及潛在農民職業選擇等觀念的引導若不提早準備、及時應對,則今后的農村將長期處于老齡化社會,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地的現實困境就無法解決,因此充分發揮發展農村、富裕農民的優越政策,在新時代農業農村的發展趨勢向好的大環境下,農民的職業價值觀引領是當前教育培訓的主要內容。endprint

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中,一方面要引導現有農民和潛在農業從業者“愛農業、愛農村”的職業觀?,F有農民是教育培訓的主要對象,使他們扎根農業,以“工匠精神”的標準完善提高自身素質;對于潛在的農民,不但要激勵流出農業和農村并經人力資本投資的勞動力回到農業,也要激勵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城市中的創新創業人才進入農村和農業部門,成為農業復合型人才,形成“學而優則農”的職業價值觀;再有,吸納稱職的科研和技術人員、有遠見的管理人員和企業家,使他們成為具有文化知識、創新精神和工作閱歷的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中形成與現代農業技術相適應的人力資本結構。另一方面,也要培養現有農民合作社的領辦人、農民企業家、農村能人、家庭農場業主的職業價值觀,使他們提升“愛農民”的職業意識。在自我發展、收入增加的情況下,做到反哺農民,帶動后進,精準幫扶。

(二)以職業能力為核心提升“懂農”素質

隨著“四化”建設的推進,社會分工的細化,農民在經濟生活中的參與度不斷增強,旨在讓農民掌握核心職業能力的精準培育方式,恰恰是讓新型職業農民感到解渴的文化輸出。在長期城鄉二元結構過程中,對于農民能力養成教育沒有充分關照,存在客觀缺陷。而在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的這一關鍵時期,以“懂農業”為素質要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能力必須得以重視。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出發,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職業基礎技能、職業核心技能以及社會需求技能。

職業基礎技能是指在職業領域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具備基本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水平,農業部門在全面推進新型職業農民中強調,到2020年,培訓的農民中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員應占35%。另一方面具有相關的農業常識。熟悉農業產業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農業技術,具備農業產業化能力。

職業核心技能是指新型職業農民在現代化農業產業所應具有的專業的、有競爭力的技能。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最大的區別是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模式轉變到規?;笊a以及面對大市場開展經營活動,因此,當前農民的職業核心能力必須與現代化市場對接。應具備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產品推廣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等。

社會需求技能是指新型職業農民應具有適應當前信息社會發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隨著現代化農業發展中物聯網、電子商務、智慧農業的出現,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合等,農業合作領域越來越廣泛,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提高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在實際的工作中表現出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使用新技術新要素的能力及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等。

(三)以職業道德為約束樹立“強農”意識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一方面是提供給從業者一個認識和解決他們自身內在的,與他人、與環境之間的道德沖突的框架;另一方面是提供給從業者養成自覺遵守工作道德品質的機會,培養解決道德沖突的思維方式,提高主體性和能動性。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當前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關注度不斷提升,對具備安全、健康、環保等特征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農業產業結構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轉變。因此在農業生產領域,在外部強制上看,國家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做到加大檢查力度,做到零容忍;但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約束看,要提高農民對農產品安全認識的主體性,提高農民的內在動力,引導農民樹立“優質才能優價,只有保障農產品的品質才能強農固農”的責任意識,這就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向“職業人”轉變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對其職業道德的教育。在農業領域遵守職場道德規范,保持誠實守信、服務群眾、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精神。

三、新型職業農民精準培育路徑

(一)教育內容精準,做到三鏈對接

1教育內容與農民需求相對接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是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農民的現實需要是傳統農民轉化為職業農民的內在動力。[4]目前,各地的農民培訓過程普遍面臨著培訓對象參與積極性不高、培訓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培訓效果不佳且持續性不強等問題。以“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以“學以致用”為原則,以“實用、夠用、管用”為指導,加強教育培訓內容的實用性、精簡性以及有效性。一要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基礎技能的需要。如對農業文化加以宣傳,對最新的有利于農民的政策加以解讀,對農業生產相關知識加以介紹。二要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核心技能需要。對于生產經營型農民按照產業分類,專業技能型按照工種劃分,社會服務型按照崗位設定進行有針對性、有價值性教育,促進農業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和技術推廣有機結合。促進農民提高經營水平、擴大經營規模,領辦經濟合作組織、創辦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培養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現代農民企業家,為推進農民致富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要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社會現實需要的技能。如在互聯網、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技術的培訓;培養人際交往中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在農村“雙創”工作蓬勃發展的勢頭和環境下,注重加強農民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幫助農民增強創業意識、樹立創業理念、掌握創業技巧、提高創業能力,尤其加強農村留守婦女創業創新培訓,讓有創業和培訓意愿的返鄉下鄉人員都能接受教育培訓。

2教育內容與產業特色和資源稟賦相對接

農業產業具有地域之差、環境之別以及季節明顯等特征屬性。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由于生產組織和產品的市場特性導致各地又具有獨特的農業產業特性。因此在精準培訓職業農民的過程中,要對當地的農業發展現狀、資源環境稟賦、整體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的調研,全方位、廣角度、多領域梳理,尋找適合當地農業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從發展特色產業的角度設置教育培訓內容,對新型職業農民做到有針對性的培訓。endprint

3教育內容與行業引領相對接

農業農村協調并舉,是今后農村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事無德不成”,鄉風振興要求自治、法治、德治,這也是適應我國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一種新理念。要打造“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而這其中的主體之一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當前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內容設置上主要是以農民的需求為前提的。但是作為教育的供給方,不僅應滿足農民的現實技術需求,同時更要做好行業以及文化方面的引領。在內容設置上加強農民職業道德體系的內容。向現有農民以及潛在的農民宣傳職業道德是農民的立身之本的理念。教導農民市場經濟屬于誠信經濟,強化農民自身的誠信意識、自律意識、行業意識,這樣才能使農民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壯大。

(二)教育對象精準,做到分類選擇

1選擇有意愿的現有農民和潛在農民

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選擇方面,一是以提升農村現有的農民職業能力為目標,圍繞產業開展需求調研,把真正從事農業生產、迫切需要提升素質和生產技能、并且有意愿的農民挑選出來,為其提供培訓以及專業化教育,尤其對專業大戶、農場主以及合作社帶頭人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做到教育培訓政策宣傳并對培育人員信息統計和歸檔。二是以農業后繼有人為目標,吸引院校畢業的大學生、農二代、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以及社會閱歷的返鄉農民工,部隊中退伍的回鄉軍人,培養一批農民創客。

2選擇特定人群的培訓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對于扶貧工作來說,脫貧不是終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輸血不如造血,還要為他們做好長遠打算,幫助他們致富奔小康。按照“扶貧先扶智”的教育培訓理念,面向廣大貧困地區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的有效方法。以務農貧困戶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目標,給貧困農民一技之長,加強農民的生產經營觀念,通過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實施農村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發揮新型職業農民作用引領群眾脫貧增收。

(三)培訓方式精準,做到多元并舉

1教學手段上多形式并用

在教育教學手段上采取現場教學、遠程教學以及新媒體的使用等,據農業部統計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6.3萬人。利用整合全國優秀的師資資源,使農民多渠道獲得教育機會。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科教云平臺、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及時高效地使農民獲取最新的農業政策以及有效的農業指導。

2教學方法上理論和實踐結合

采用更適合于農民的直觀的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一是傳統講授與實地參觀相結合,使農民教育做到“走出去、請進來”。一方面從企業家、專業人才、科技特派員和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帶頭人中遴選一批導師進行講授,也可采取通過高校志愿者、企業志愿者等送服務、送技能下鄉的方式“請進來”。另一方面通過參觀考察先進的實踐基地做到“走出去”,提高新型職業農教育培訓的直觀性。二是典型示范和幫扶培訓相結合??鬃釉唬骸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敝匾曓r民身邊最現實的案例,充分調動農民的主動性,積極培樹新型職業農民典型,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有效推廣,做到典型引領示范帶動;同時針對特定的人群,采用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辦法,對弱勢的、貧困地區的農民予以更多的關注,做到幫扶培訓。

3培訓方式上長期和短期并重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針對農民的現實需要,結合社會發展情況、利用農民生產的季節性做好短期培訓;另一方面更應從農民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上,做到長期的跟蹤服務,構建長效機制,以利于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許竹青,劉冬梅.發達國家是怎樣培養職業農民的[J].農村·農業·農民,2014(2A).

[2]莊西真.從農民到新型職業農民[J].職教論壇,2015(4).

[3][美]西奧多·W·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張水玲.基于農民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精準教育培訓研究[J].成人教育,2017(5).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Quality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Yanli, LI Li, LI 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Abstract】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a result,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tra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the practical need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peopl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professional value,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systems. And the targeted cultivation method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編輯/徐楓)2018第2期(總第373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2 2018Total No.373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8.02.017endprint

猜你喜歡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素質鄉村振興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探析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長效機制初探
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電氣設備課程模塊化改革與實踐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研究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養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