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

2018-02-10 04:38劉明敏王鳳蘭
中國校外教育 2018年36期
關鍵詞:心理因素記憶民族

◆劉明敏 王鳳蘭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

一、引言

民族精神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之靈魂與核心,是民族生命力之所在。一個失去了精神的民族不會有未來?!皩崿F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弊鳛橹腥A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祖國繁榮富強的希望與未來,當代大學生擔負著歷史賦予的重任,因此,民族精神教育對大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贝髮W生民族精神教育實質上是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理論和實踐的認知過程,是大學生從心理上對民族精神進行信息組織加工,以智能思維的形式在腦中呈現并付諸實踐的過程。目前,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內容和教育方式作為研究、改革和創新的重點,往往忽視認知心理因素對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認知心理學的實踐意義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關鍵動機,旨在改進認知者的智能訓練和績效。認知心理學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缺位,符合認知規律的認知條件和認知環境缺失,認知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教育的實效性就會打折扣。同時,大學生在思想內化過程中,總會受到已有認知結構中的價值、觀念、經驗、主張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忽視認知心理因素對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容易導致大學生新舊認知結構發生沖突,進而出現認知失調,不接受甚至抵制、否認民族精神教育的現象。

在認知心理學視角下,以認知心理發生發展過程為基礎,通過探究民族精神教育中基本認知心理因素的內容、作用及規律,旨在為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積極的心理基礎和正確的思維模式,減少和消除學生的認知失調,提高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實效性。

二、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認知心理因素及應用

認知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因此,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認知,就是大學生通過一系列內在的心理活動,對教育者所傳授的、其他渠道獲得的、外界環境提供的、記憶中存儲的作用于大學生感覺器官的關于民族精神的信息進行接收、存貯、加工和處理,形成或重構民族精神認知結構的過程。這一過程包括知覺、注意與意識、知識表征、記憶、語言、問題解決與創造性、決策與推理等心理因素。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施教者在這一過程中,應當遵循認知的規律,積極創造認知心理因素所需的有利條件與環境,發揮認知心理因素特別是注意與意識、知識表征、記憶這些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調動受教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大學生的民族精神認知能力。

1.注意和意識是民族精神認知的基礎。通過心理作用,以明晰的形式,從看來同時有可能的幾個信息中取其一,這一過程即是注意。注意的本質是意識的聚焦。它意味著忽略某些事物從而專注于處理其他更為重要的事物。民族精神并非空洞地概念,它是大量關于文化、民族、價值的信息提煉與總結,而這些外化于環境內化于記憶中的點點滴滴關于民族精神的信息,只有引起認知者的注意和意識才具有價值和意義,也就是說,需要學生對這些信息加以聚焦得以從其他眾多信息中提煉出來。Robert J. Sternberg認為,注意這一心理現象使得人們能夠明智地利用有限的心理資源,把外部刺激(感覺)和內部刺激(思維和記憶)的光亮變暗,而使得人們所感興趣的刺激發亮。對認知者來說,外部刺激和內部刺激是隨時隨地且紛繁復雜的。如何在海量的紛繁的信息中使得關于民族精神的信息以清晰生動的形式占據心理,是教育者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民族精神教育的過程中,施教者要有意識的把民族精神的內容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鮮明地凸顯出來,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心理引導,激起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和意識。

2.知識表征是民族精神認知的關鍵。知識表征通俗地講就是存在于頭腦之外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儲存和呈現形式。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們加工信息之后,通常僅記住了它的意義而不會記住它的細節。所以,當面對需要記住的材料時,要對材料進行加工和解釋,表征其意義。目前,我們的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某種意義上仍是空洞乏味的純理論灌輸,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都存在問題。施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關于民族精神理論知識同具體的人物、事件、歷史、故事等結合起來,通過細致地加工和講解,學生才能更為深刻理解和把握其意義,記憶才能更為長久。同時,因為認知是具身的,它來自身體與外界的互動,并與之持續地交織在一起,所以社會實踐活動在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必不可少。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將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另外,知識的類別化組織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編碼和記憶自身經驗的方式。圖式假設理論認為我們利用類別來記住我們的經驗。類別既可以通過抽取類別的核心趨勢來表征,也可以通過儲存許多具體實例來表征。前者如文化、傳統、道德等,后者如故事、歷史、事例等。這一觀點恰恰印證了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具身認知”和“意義記憶”的重要性,為民族精神的表征指明了方向。通過“意義”教學和具身實踐,民族精神才能在兩者的互動中得以清晰表征。

3.記憶是民族精神認知的重點。記憶是人類思維中信息內容的儲備與使用過程,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換言之,注意、意識和知識表征是知覺和編碼當前事物的方式,記憶則是知覺過去事物的方式。在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當中,我們應當遵循記憶的規律,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記憶機制。在識記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材料進行有意義的增細加工可以改善記憶。因此,對需要記憶的關于民族精神的理論或實踐材料,都要進行有意義的增細加工,簡單地被動復述無益于記憶。無論是教師授課還是學生學習,要盡可能多地“創建與需要記憶的事物有關且對它有所補充和擴展的額外信息”,把需要記憶的材料放在具有更多細節的適合的語境下進行深層理解記憶。在保持記憶方面,認知心理學上主要有遺忘消退理論和遺忘干擾理論,研究表明,遺忘既是因為記憶痕跡強度的消退,也是因為來自其他記憶的干擾。記憶痕跡強度是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退的,是自然規律,我們能做的只有經常復習,不斷強化即將消退的記憶痕跡。而來自其他記憶干擾出現卻有一個重要限制條件:只有學習多條沒有內在聯系的信息時,才會發生干擾。因此,在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當中,無論是學習民族精神的理論、案例還是民族精神實踐,教育者提供的信息、環境、材料等一定要有內在的聯系,圍繞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展開。另外,有內在聯系的材料內容盡量豐富、鮮活、生動,附加更多與目標事實具有因果關系事實材料,因為冗余材料的學習不但不會干擾目標記憶,甚至會增強目標記憶。記憶再現或再認就是存儲在人類思維中信息內容的提取。記憶提取對學習至關重要,因為學習過程總要提取記憶中的信息來理解材料。實驗表明,對學習材料進行增細加工,學生能夠回憶起更多內容,包括學過的和推斷出的。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要引導他們從歷史的、文化的、人文的、道德的、國家社會的層面對民族精神進行增細加工,提取服務目標事實的相關信息,這樣不但能加深學生對民族精神內容的理解記憶,而且能推斷出更多關于民族精神實質內涵的信息,而這種推斷是自主自發的,更易入腦入心,更易上升為人生觀、價值觀的內容。

三、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認知失調及對策

人們對于某一思想、價值、觀念或理論的認知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總會受到已有認知結構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當認知與原有認知或周圍環境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認知失調。認知失調理論是由費斯廷格提出的,是指個體認識到自己的態度之間、或者態度與行為之間存在著矛盾。

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認知失調的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邏輯上的矛盾。由于邏輯推理的定勢作用,有的大學生簡單地使用邏輯推論,往往得出與事實不符的錯誤認知,從而發生認識失調。例如,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有的學生認為愛國就應在領土問題上態度強硬,發動戰爭,奪回被他國占領的領土,而這種認知與國家和平解決領土爭端的外交政策相矛盾,因而對國家的對外政策產生困惑與不解。二是文化價值上的沖突。不同于中學生群體大致相似的生活環境,大學生來自各地,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價值體系都存在很大差異,相同的刺激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當民族精神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文化價值背景發生沖突,學生心理上就會產生不適感、抗拒感。三是觀念上的矛盾。受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許多大學生存在“金錢至上”“笑貧不笑娼”“不勞而獲”等錯誤觀念,這些觀念與“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內容相沖突,必然導致學生民族精神認知上的失調。四是經驗上的相悖。大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已具備相當經驗,無論這種經驗是否正確完備,由于“首因效應”,舊經驗對新認知起著強烈的影響。例如,有的學生認為先前的“無為”是中華民族精神之一,并以此為生活經驗獲益匪淺,而當“自強不息”成為新的認知后,同樣認為其是正確的,此時,兩種經驗存在相悖之處,大學生就會產生茫然無所適從的感覺。

減少和消除大學生民族精神認知失調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是改變認知。當兩個認知發生矛盾時,為了使兩者協調一致,就需要改變其一。例如,當教師發現學生認為愛國就要發動戰爭奪回領土,通過和平外交手段解決領土爭端不可行時,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從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戰爭與和平的關系,改變學生戰爭是解決領土爭端唯一途徑的認知,戰爭只是最后手段。二是增加認知。認知心理學認為,增加更多協調的認知成分可以減少因為兩個認知不一致導致的認知失調。例如,因為文化價值背景不同造成有的學生認可“勤勞勇敢”,有的則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此時教師就應增加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講解,使兩種認知相協調。三是權衡認知。要引導學生根據認知的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大小來選擇不一致的兩個認知,減少認知選擇的困惑感,從而選擇對自身和社會價值更重要的認知。例如,對“無為”和“自強不息”的選擇。四是改變行為。當態度和行為失調時,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使行為與態度相一致。例如,有的大學生雖然認可民族精神教育的實質和內容,但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好逸惡勞、攀比浪費、拜金自私等)卻是與民族精神相違背的。相對態度,行為改變更為困難。對此,需要學校、社會通過環境建設(社會、學校、網絡、輿論、媒體、文化等)、社會承認與支持、社會實踐、信息溝通、感情交流、制度建設、獎懲機制、說服教育、示范效應、群體效應等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才能徹底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使行為與態度相一致。

猜你喜歡
心理因素記憶民族
我們的民族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鋼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與心理調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響男性勃起功能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