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石濤藝術觀對后世的影響

2018-02-11 15:00徐國喜
藝術與設計·理論 2018年9期
關鍵詞:石濤筆墨藝術

徐國喜

(南京師范大學,南京 210024)

2017年4月底,余特赴京觀故宮博物院武英殿的《四僧書畫展》?!八纳睘槊髂┣宄醯暮肴?、髡殘、八大山人、石濤四人。此展改變了常規的展覽形式,特意布置禪房,禪榻、禪椅、矮幾,歙硯、徽墨、筆山、毛筆;香幾,香盒;花幾,花插;琴房,古琴、古曲瀟湘水云、平湖秋月、平沙落雁……縈繞展室,書畫與情境融為一體,烘托出了四僧的生活氣質,為觀者營造出“僧”“禪”“雅”的文化氛圍,可謂別出新意,匠心獨運?!八纳敝?,對后世影響最彌久的非石濤莫屬。

從徐渭到石濤,是中國美術史上繞不過去的人物。筆者曾追尋過石濤中晚年的足跡,宣城、南京、揚州。慶幸過風雨飄搖四百多年徐渭紹興故里的“青藤書屋”依在,徐氏家族墓地里“明徐文長先生墓”還有人守著。然,“苦瓜老人”最后的棲身地揚州的“大滌堂”已不見蹤影,大明寺內他自畫墓門的墓室也蕩然無存。好在2011年新建了“石濤大和尚之墓”,“苦瓜老人”不再魂泊荒野,終能魂歸寺院,也算不幸中有幸。

三百年來從揚州畫派,到近現代大家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千、齊白石、傅抱石、劉海粟、潘天壽等,無一不是從石濤藝術中汲取營養并加以發展,而又各具面貌,直至當代“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 仍是后輩們脫口而來的繪畫思想。繼徐渭之后石濤將中國文人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開創了寶藏獨開的繪畫風格,一部《畫語錄》總結出了繪畫理論和美學思想,令如此多的大家巨匠對他推崇有加。筆者一直尋思在中國繪畫史上,名傳青史的畫家頗多,但如石濤這般對近現代中國畫壇具有歷久彌遠影響的恐少有人可比,為何唯有石濤有如此殊榮呢?

一、石濤的生命歷程與他藝術觀的形成

作為“清代以來300年間第一人”,石濤有著自己特定的繪畫語言和風格,有其獨特的創造。藝術語言是創造者生命、思想的外化。談石濤藝術影響不得不提他坎坷的生活境遇,所走的生命歷程。石濤是正宗帝王胄裔,然生不逢時,他3歲時,就家亡國破。他是太祖朱元璋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贊儀的第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俗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號大滌子、清湘野人等。出家后,自稱苦瓜和尚、濟山僧、石道人。明崇禎十四年(1641)石濤呱呱落地時,明王朝已岌岌可危,李自成農民起義,清兵入關,故國家園風雨飄搖。1645年八月初三,其父為反清復明,與唐王朱聿鍵爭位,身穿黃袍,自稱“監國”。然而,石濤父親監國失敗,被處死。據說小若極幸得一內官(太監)庇護逃出,他把幼年的石濤送入禪門避難,成了小沙彌。后又輾轉逃命,迫于逃生而皈依佛門,在湘山寺削發為僧,改名石濤。其一生幾乎都在顛沛流離中行腳漫游,他游歷過廣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北京等地,晚年定居揚州。有兩首述懷詩就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清趣初消受,寒宵月滿園。一貧從到骨,太寂敢招魂?句冷辭煙火,腸枯斷菜根。何人知此意?欲笑且聲吞?!薄皹情w崢嶸遍,龕伸一草拳。路窮形跡外,山近臥游邊。松自何年折,籬從昨夜編。放憨憑枕石,目極小乘禪?!保ㄊ瘽稌嬀怼罚┩瑫r,其一生又在自詡清高與不甘岑寂的矛盾中尷尬度過??滴趸实勰涎?,石濤曾兩次接駕,受寵若驚,倍感榮幸,并三呼萬歲。之后主動進京、在各地交結達官顯貴,企圖出人頭地。石濤在長干寺接駕后還感動地寫出:“座聞仁祖尊堯舜,舊日規?;蚩娠L?!?他又揮毫潑墨,繪制了一幅《海晏河清圖》并題了如下詩句:“東巡萬國動歡聲,歌舞齊將玉輦迎。方喜祥風高岱岳,更看佳氣擁蕪城。堯仁總向衢歌見,禹會遙從玉帛呈,一片簫韶真獻瑞,風臺重見鳳凰鳴?!碑嬛锌钍稹俺忌獫D首”。從中可以看出此時躊躇滿志,意氣飛揚的石濤。然而,明皇室后裔的身份,終不被清室認可,在清皇權眼里,石濤充其量只是個高級畫匠而已!他的故國家園、眷戀憎恨、男兒壯志難得酬,矛盾感慨的心境,在他《孝陵梅花》《金陵懷古詩畫冊》等畫冊、詩篇里均有明顯的流露。石濤漂浮不安的一生,倒是造就了他藝術生命的輝煌。他遁入空門,漂泊或居留,童年、少年期如何求學、師傅何許人也,幾乎無證可考,想來他輾轉各大禪院、寺廟,學問淵博的禪師、方丈,必是他最好的啟蒙之師吧。得益于高僧佛學法理、詩書畫藝的指教,使他得的藝術生命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靈光無限。他登山臨水,暢游半個中國的名山大川,體驗山水的自然之美和原始的生命氣息。同時,游歷之時,他廣交名流畫友。在南京時,他結交了梅清、龔賢、程邃、髡殘等,在北京與王石谷,王原祁等常在一起切磋畫藝……獨特的視野,再加上虛心采擷,博采眾長,兼收并蓄,使得他藝術上能借古開今,面貌一新。年少時異于常人艱辛的經歷,遁入空門后所受到佛道、禪宗的蒙養,浪跡天涯歷練出的寬博的藝術視野,內心既壓抑又沖動的情緒,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的渴求,使得他的藝術創作從骨子里就滲透出一股原始的“躁動”,這是人原初的生命張力,蘊含著奔放恣肆的生命激情,宣泄在作品中就充滿了動感與活力,有了不落窠臼的創新。體現在創作理念上,他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卻不受傳統精神束縛,敢于打破陳法。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以禪學思想為主導,通篇貫穿了對禪宗的理解和領悟,但又有自我獨特的藝術見解。他的繪畫美學思想的核心“畫從于心”“心師自然”,充分體現出他的特立獨行“我的思想、我的精神”,道出了中國藝術精神的主旨。

二、石濤藝術思想的輻射力

石濤作品對后世的影響不可謂不煊赫,在中國繪畫史上留傳青史的書畫大家,幾乎鮮有不深受其繪畫風格與繪畫思想的影響。

(一)“用我法”與“揚州八怪”的“不拘成法”的藝術思想相契合

潘天壽先生曾提出:八大開江西,石溪開金陵,而石濤則開辟揚州畫風。揚州出現的“揚州八怪”畫家,無論是理論上、藝術實踐上都受到石濤很大影響。石濤提出的“師造化”“用我法”,反對“泥古不化”,與“揚州八怪”抒發心靈、不拘成法的藝術思想相契合,與他們心底里的吶喊相共鳴,因而成為“揚州八怪”效法的不二選擇?!皳P州八怪”中唯有高翔在青年之際結識了石濤,石濤可以說是高翔的精神導師。他們亦師亦友,情誼深厚,石濤對高翔的藝術風格也有很大的影響,使日后的高翔以山水見善,多數都是從石濤繪畫風格發展而來,其作品均有“參以石濤之縱姿”。鄭板橋推崇石濤,他向石濤學習,也“撇一半,學一半未嘗全學”。鄭板橋在畫題中提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今之畫……”這完全與石濤的創新精神一脈相承。李鱓在畫幅上題到:“八大山人長于筆,而墨不及石濤。清湘大滌子用墨最佳,筆次之。筆與墨合作生動,妙在用水。余長于用水,而用墨、用筆,不及二公。甚矣,筆墨之難也?!笔瘽裏o論是對“八怪”諸家個體的鮮明個性,還是“八怪”整體藝術風格的形成,都有啟迪性的影響,說石濤的理論和實踐“開揚州一派”,毫無不妥之處。

(二)“混沌里放出光明”成為新文化運動倡導“國畫改良”的支撐

步入民國復興時代,社會大變革,康有為、陳獨秀等一批改革派提出“西學東漸”,推行“新文化運動”?!靶挛幕\動”急需一種恣意縱橫、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藝術引領。石濤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家,又是藝術理論家。他的“混沌里放出光明”“我用我法”“法無定,定無法?!辈蛔咧貜偷穆?,不走蹈襲的路。一掃明清以來文人畫的“靜氣”的作品,表現出充沛生命力的筆墨“躁動”??涤袨橹鲝垺耙詮凸艦楦镄隆?,陳獨秀主張“國畫改良”,他們在石濤藝術的“躁”中抒發靈性、為生命而歌的“墨醉”,劍拔弩張、不合規范里找到了“精神的自由”,在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可以革命和創新的依據。于是,陳獨秀發表在《新青年》雜志上的《美術革命》一文出爐,“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四王)畫的命?!睆膶憣嵉慕嵌燃ち业嘏袀鹘y文人畫,由此,“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被批的體無全膚,與四王對立的“野逸派”的“四僧”(弘仁、石溪、石濤、八大山人)地位自然上升,“石濤”熱持續。時代需要重構一種生命的張力與精神——所以石濤讓民國時期的很多藝術大家與仁人志士相契并不是偶然的。

(三)近現代大家從石濤藝術中提純而各具面貌

張大千自稱是石濤的再生,畫家陳半丁收藏的石濤精品冊頁是他畫的,他用假“石濤”換了石濤鑒定專家黃賓虹一幅真“石濤”。因專收石濤作品而稱雄收藏界的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生,十之七八都是張大千的偽作。雖然張大千攪亂了石濤的藝術市場, 但應該屬于少數真正讀懂石濤之人,“效八大而為墨荷,效石濤為山水”,石濤是他藝術生命的底色。石濤山水畫幾乎貫穿了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如他所言“昔日擬石濤惟恐其不入,今則又惟恐其不出?!彼缒甑呐R摹、仿作,不僅在用筆、用墨、設色上做到了與石濤極其相似,而且也把握住了石濤畫中的神韻意蘊。他中年的創作,其構圖、造型、筆墨、意境都有石濤的“味道”。他晚年開創出的潑墨潑彩山水,淋漓悠肆、斑斕絢爛般的夢幻般色彩,深受石濤“抹煙霞”用色的影響,其師心師跡、化為我特。張大千在藝術創作上“法古人、師造化、創自我”,終以自身的繪畫造詣稱霸畫壇。吳昌碩最推崇石濤,美學觀念與石濤一致,在筆墨上受石濤影響也最深。他最擅長的寫意花卉,沒有傳統的“清雅”,卻敦厚老辣、縱橫恣肆,“猛急”“粗硬”,其追求陽剛之氣與石濤的灑脫奔放之風如出一轍。齊白石“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余載只斯僧……”,其對石濤的推崇可見一斑。齊白石“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彼摹八婆c不似之間”與石濤的“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異曲同工,可溯其思想之源。他繼承了石濤的“不似之似”論,把握住了中國畫的精髓“似與不似”形與神的關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創作出神形兼備、雅俗共賞的藝術作品使得他步入了中國美術史大師級行列。黃賓虹這位近現代文人畫傳統的接續者,他的“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源于石濤的“點”之墨法,恣肆飛舞的“弄惡墨”,形式與文人畫傳統迥然不同。黃賓虹將石濤的“萬點惡墨”揮灑到了淋漓盡致,濃墨、焦墨、宿墨,千筆萬筆,黑墨至極,“玄光”與“靈光”相輝映,潤含出萬丈春輝。黃賓虹筆墨的“內美”,詮釋出山水的內在精神,挖掘出文人畫的內在的力量,正是黃賓虹這一創作與理論的實踐,他將千年來文人畫傳統推向了一個新境界。傅抱石“余于石濤上人妙諦,可謂癖嗜甚深,無能自已?!彼簧钕彩瘽?,他原名傅瑞麟,慕石濤而改名抱石,抱者,持守也。傅抱石的藝術思想與石濤一脈相源,他全盤接受了石濤的繪畫哲學,一部《畫語錄》一以貫之地指導著他的創作實踐,形成了他有的藝術風骨。傅抱石的山水畫,受石濤的影響很大,大開大合的章法源自于石濤,有著鮮明個人風格的“抱石皴”亦源自石濤,石濤的皴法筆墨,山巒的相疊構造是實體化的,而傅抱石的皴法是具象抽象融會貫通,滿紙舞動飛躍的。他將石濤的筆墨意境徹底融化在了個人風格之中,將“無法之法”運用到了至高之境。傅抱石繪畫獨特的意境,藝術的創新,使之成為彪炳畫史的問鼎式藝術大師。

(四)“筆墨當隨時代”成為新時代藝術創新的理論依據

在新中國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語境下,傅抱石又將“筆墨當隨時代”推至了人盡皆知的宣揚藝術創新的口號。1959年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筆墨當隨時代——看賀天健個人畫展有感》一文,將石濤“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從原有語境中剝離,作了別樣的詮釋,至始“筆墨當隨時代”成為新時代中國畫創新的理論依據,并被作為標桿,刻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改革開放伊始,西方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潮水般涌入。在創新、進步的旗幟下,“筆墨當隨時代”成為創新宣言,成為判斷作品創新程度的權力話語,石濤又一次被捧上了神壇。進入“新紀元”,受全盤西化的影響,當代藝術界迫切期望“與國際接軌”,繼續扛著“筆墨當隨時代”的大旗,以變異求發展,以狂怪求個性,缺少了民族的筆墨觀和“一行三昧”的定力。

300年來,后世對石濤藝術的接受發展,伴隨著石濤藝術觀的重構這一特殊現象,可以反觀藝術發展歷程與國家形勢、社會思潮之間的互動關系。在藝術多元時代,審美不斷變化的當今,對石濤的再發現,再認識,對其意義的重新甄別,有著對中國民族精神的重新發掘,守住中國畫的“精、氣、神”,把住藝術發展的精神之脈,續中華藝術之文脈,拓國畫之生機,是我們每一位美術工作者的歷史責任?!?/p>

猜你喜歡
石濤筆墨藝術
筆墨童年
石濤山水畫藝術探微
論石濤之畫法與禪法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蒼松秋色》
爆笑街頭藝術
洗禮
為練筆墨才寫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