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患沖突中醫德行為研究

2018-03-04 06:19李冬冬
衛生職業教育 2018年3期
關鍵詞:醫德醫患醫務人員

李冬冬

(南京中醫藥大學泰州附屬醫院,江蘇 泰州 225300)

近年來,惡性傷醫事件不斷發生,醫生執業環境持續惡化,導致醫患之間出現信任危機。個別醫療糾紛導致的群體性事件,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給社會安定帶來巨大的壓力。對湖北省新醫改以來的醫患關系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僅44.1%的人認為醫患關系略有改善,46.5%的人認為醫患“相互猜忌,彼此防范”,更有20.4%的人對未來醫患關系比較悲觀[1]。河南省醫療糾紛狀況調查顯示,醫療技術、醫德問題及患者要求不合理是導致醫療糾紛的三大主因[2]。醫患沖突的核心是利益沖突,如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創造良好就醫環境,值得每一名醫務人員思考。

1 醫患關系的定義

醫患關系簡單來說是患者將生命托付給醫生而建立的關系,但治病救人不是商品交易,醫方和患方也不是經濟關系,而是涉及社會學、經濟學、醫學多個領域的綜合體。生命無價,不能用金錢去衡量;治療有價,必須用金錢衡量。粗暴地將醫療服務定位為一種商品,是對生命的漠視,是對社會倫理的踐踏。由于醫學信息的不對等,醫患雙方在就醫過程中是不平等的,但是應該相互尊重。醫患關系“不能單純用經濟手段來調整,更應該用道德倫理來規范和調適,它不僅要求建立平等、公正、公平、合理的經濟地位,而且要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文關心、關懷、仁慈的人際關系”[3]。調查表明,醫療糾紛的主要誘因是醫患溝通不足,占 53.1%[4]。

2 醫患糾紛的三大因素

2.1 患方因素

現階段我國醫療資源分布極度不均衡,好的醫生及醫療設備都集中在大醫院和沿海城市,而且隨著人口的流動,人們的就醫范圍逐漸擴大,大醫院門庭若市,而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由于專業知識的差異,醫患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等,患者似乎只能對診斷、治療等絕對服從,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在就醫過程中獲得有關疾病的必要信息。由于知識的局限,患者對治療有著過高期望,缺乏風險意識,一旦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事件或者治療效果不理想,就會出現強烈的不滿和非理性維權行為。在醫患關系中,患者自認為處于弱勢,認為院方、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法院偏袒醫生,不接受調解;個別患者和家屬素質低下,惡意傷醫、鬧事索賠甚至雇傭職業“醫鬧”漫天要價。

2.2 醫方因素

20世紀90年代我國醫療行業市場化,醫院提高醫務人員收入的逐利性與救死扶傷的公益性相沖突。如果沒有規則和道德約束,醫務人員極易出現以權謀私、見利忘義等錯誤行為。個別醫護人員和黑診所為了謀取利益,吃、拿、卡、要,與商家勾結亂開檢查、亂開藥物,抹黑整個醫療群體。醫務人員怕因技術原因存在醫療失誤,過度依賴現代儀器檢查,只專心治病而對患者漠不關心;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對患者的疑問不予以解答,認為自己高高在上,與患者溝通不及時。另外,醫療資源有限,臨床任務繁重,醫務人員面臨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壓力,還要應對患者的不理解和胡攪蠻纏。

2.3 社會因素

我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且絕大部分集中在二、三級醫院,患者為尋求好的醫療資源,都擁擠在大城市。有關醫患矛盾的法律不完善,相關司法解釋存在盲區,且不同法律解釋不同。媒體報道醫患矛盾時,往往偏袒弱勢一方,而非事實正義一方,在報道失真的情況下,選擇性忽視醫護人員恪盡職守、默默奉獻的事實,使得醫院在輿論場上不具優勢。錯誤的輿論導向使本來就相互猜疑的醫患關系雪上加霜,加深了醫患之間的誤解。泛醫學知識的傳播、虛假新聞和偽醫學報道,使得患者對醫方診療手段時刻提防、存在質疑。社會保障制度雖然不斷改善,但存在覆蓋面不廣和不能異地結算問題。醫療衛生投入不足,醫療費用高,仍然存在因病返貧現象。

3 醫德行為認知狀況

3.1 醫學生

2001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將職業價值和態度倫理列入其中。焦光源等[5]的調查顯示,80.2%的醫學生認為醫德在醫患關系改善中發揮著較好的作用,83.7%的醫學生認為醫生在看病過程中是負責的。梁仟等[6]的研究顯示,具有“熱愛醫學,救死扶傷”學醫動機的醫學生較其他醫學生言行更符合醫德規范。廣州在校醫學生認為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但對服務禮儀重視度不夠,因此難免在以后的工作中被患者認為態度惡劣,導致醫患矛盾[7]。高校醫患溝通教育明顯落后甚至缺失,一項研究表明:92.0%的醫學生不知道如何與患者交流,缺乏必要的溝通技能。高校注重專業知識教育,對醫德教育不重視,且授課方式落后,不貼近臨床實際,導致醫學生不感興趣[8]。目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仍然對醫德教育不重視,認為規范化培訓內容涉及醫德教育的住院醫師占70.5%,對醫德教育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僅占67.7%[9]。

3.2 醫務人員

“醫乃仁術”,對患者進行關懷與幫助一直是醫生的道德要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對醫者提出了精誠、仁理、忠恕、義利4方面的道德要求[10],是傳統儒醫思想的精髓。然而在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醫務人員對醫患和諧普遍不樂觀,認為醫患關系和諧的僅占8.2%[11]。周瓊等[12]對武漢某三甲醫院的調查顯示:78.6%的新員工能很好地抵制不良風氣,19.5%的獨善其身,1.1%的隨波逐流;新員工認為不良醫德醫風產生根源中,機制體制問題、醫務人員個人道德修養欠缺、醫務人員待遇不高占前3位。冷明祥等[13]對5省市醫患關系調查結果顯示:醫護人員對服務質量、治療效果、服務態度的滿意率分別為92.9%、92.7%、93.7%。對云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三甲醫院調查結果顯示:醫務人員對醫院服務質量、醫務人員服務質量、治療效果的滿意率分別為91.9%、89.0%、88.8%,而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率分別為51.1%、54.8%、44.7%。醫生和患者的滿意情況存在巨大差異,醫務人員無法發現自身不足[14]。

3.3 患者

一項醫患關系緊張的歸因調查結果顯示:74.0%的醫生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責任主要在國家和社會;50.4%的患者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責任主要在醫院和醫生,其次是國家和社會[15]。寧波市某區患者對醫生的評價顯示:53.3%的醫生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敷衍了事,溝通不到位;超過半數患者認為醫德是醫生職業素養中最重要的。在滿意度調查中,醫患雙方滿意度存在明顯差異,醫護人員自我感覺良好,而患者滿意度普遍不高[16]。另一項研究表明:患者對醫院服務質量滿意率為54.3%,與2002年相比無明顯改善;但對治療效果、服務態度的滿意率分別為59.6%、52.8%,較2002年有明顯改善[13]。

綜上所述,醫生能履行“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天職,但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淡薄。醫院是醫務人員的工作場所,也是醫學生學習臨床技術、進行醫德教育、端正學醫動機的重要基地,醫德建設應該引起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

4 醫德行為再認識

4.1 溝通就是診療過程

“與患者的溝通就是診療過程”,這是日本敘事醫學的主要觀點,目的是促進醫患之間的溝通,消除誤會與分歧。與患者交流既是認識疾病,也是認識生命本身,冷靜聽患者訴說,了解其遭遇,予以同情理解。同時,良好的醫患溝通能讓患者及其家屬對病情了解得更透徹,做好接納不良后果的心理準備。當發生醫患沖突時,醫院和醫生只有直接面對患者并以誠相待,才會有效解決問題[17]。

比如一例醫療糾紛,一位女性患者因腹痛入住婦科,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后來請外科醫生會診確診為闌尾炎,在外科行手術切除,患者痊愈但仍有腹痛。出院后患者認為婦科醫生漏診導致闌尾炎治療延遲,要求醫務處予以調解。調解當天患者遲到二十多分鐘,醫生沒有等待自行離去?;颊叩綀龊蟊硎静唤邮茚t生的離開,情緒失控,認為“醫生耽誤了我的病情十多天,等我二十多分鐘又怎么了”,使得簡單的醫療投訴變得更為復雜?;颊咄对V一定程度上是想訴說自己心中的委屈,醫生認真傾聽就能夠減少矛盾的發生。良好的醫患溝通是醫患關系的“緩沖劑”,能有效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消除分歧,避免沖突升級。

4.2 醫療是一種體驗式服務

坎特法認為“管理從尊重開始”,醫生作為患者的健康管理者,應該牢記“治療從尊重開始”。人人生而平等,醫護人員應該轉變醫患之間“施醫”與“求醫”的狹隘觀念,增強服務意識。醫院要建立醫療服務品牌,增加醫療服務的附加值,得到患者認同。

醫院應科學規劃就醫流程,改善就醫環境。醫務人員應在診療的各個環節為患者考慮,熟悉醫院工作流程,在排隊檢查、繳費、辦理證明等環節予以正確指引,讓患者少跑腿,減少等待時間,消除煩躁情緒。明令禁止醫患之間可能存在的不當利益行為,提高信息透明度,消除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感。

4.3 溝通要有人文關懷

面對醫患雙方對病情的認知差異,醫務人員對患者的抱怨要合理接納,不能一味用專業知識反駁,因為無論專業解釋多么合理、準確、真誠,對患者來說都是推諉、拒絕。醫患之間最初的爭執如果處置不當,會使矛盾激化,導致醫療糾紛和醫患沖突。由于通過司法部門和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調節醫療糾紛程序繁雜,患者往往選擇與院方協商或干擾院方正常工作方式來獲取補償。醫患糾紛調解不只是化解糾紛,更重要的是改善醫患關系。按照??碌奈⒂^權力觀點:每個人都是處于社會權利網中的一個環節,沒有一個人處于絕對的權力中心;每一個個體既是權利的主動掌控者,也是權利的支配對象?,F代科學的發展使醫生更依賴于診斷技術,泛醫學知識的傳播導致醫生權威的失語,患者非理性維權事件不斷發生[18]。

因此,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溝通技巧,涉及禁忌話題時,委婉的表達能夠緩和并消除醫患之間的沖突,使醫患雙方理性溝通;涉及患者家庭糾紛時,不應該采用偏袒性或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詞語,不對別人的事件下定論。醫生應當掌握一定的表達和交流技巧,提高人文關懷能力,維護醫療活動的正常運行。

4.4 尊重醫務人員的權利

醫德教育應當注重醫務人員的權利,一味強調醫德建設,反而會引起醫務人員的反感。要完善薪酬體制,減少醫生工作量,建立醫德醫風檔案,制定客觀量化標準,減少暗箱操作和人為因素干擾;對醫務人員優秀事跡進行報道,開講座,組織義診活動。我國傳統醫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流傳后世的儒醫風范。西方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也從不同角度強調醫德在醫患沖突中所發揮的作用。因此,要深入挖掘傳統醫德精華,借鑒西方醫德教育理念,幫助醫務人員樹立正確執業理念,做到道德自律。

[1]楊建兵,郭蘇平,韓莉.新醫改以來湖北省醫患關系現狀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法制,2016,24(5):50-53.

[2]郭笑,尹姍姍,姬崑,等.河南省醫療糾紛現況及對策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6,36(12):33-35.

[3]孫超.傳統醫德規范對醫患關系研究的啟示[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4):210-213.

[4]夏云,鄒宗峰,曾曉靜,等.醫務人員對醫患沖突的認知與態度[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6):413-415.

[5]焦光源,李義庭,李爽,等.醫學生醫德現狀認知情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6,29(4):47-49.

[6]梁仟,陳茂懷,羅益鎮,等.醫學生學醫動機對醫德素質的影響[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6):937-940.

[7]林世爵,萬建成.廣州中醫醫學生醫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3):387-389.

[8]陳翔.論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缺失及對醫德教育的啟示[J].中醫教育,2011,30(3):48-50.

[9]鄭志紅,萬文慧,趙春燕,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影響醫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6,29(1):103-106.

[10]許二平.《大醫精誠》對現代醫學人才培養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92-93,96.

[11]于益,郝艷華,梁立波,等.醫方因素對醫患關系和諧程度的影響[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6,9(6):15-19.

[12]周瓊,劉小莉,樊嫚,等.武漢市某三甲醫院新職工醫德醫風認知情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7,30(4):49-51.

[13]冷明祥,李正關.五省市醫患關系與醫德醫風現狀跟蹤研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7):40-43.

[14]冷明祥.市場經濟條件下醫患關系暨醫德現狀調查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35-139.

[15]張建華,滕文杰,湯敏,等.醫患雙方對醫患關系認知情況的比較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2,33(9):58-59.

[16]俞杰,俞建良,沈少英,等.寧波市某區患者對醫生職業的評價狀況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7,30(1):38-40.

[17]晏英.敘事醫學在日本醫療糾紛調解中的應用及啟示[J].醫學與哲學,2014,35(7):67-71.

[18]劉鵬飛,賈中海.從??挛⒂^權力理論看中國醫患矛盾[J].北方論叢,2017(1):131-135.

猜你喜歡
醫德醫患醫務人員
淺議醫療糾紛中對醫務人員的法律保護
抗疫中殉職的醫務人員
新媒體視域下醫學類高職生醫德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醫德醫風建設的途徑與策略
提升醫務人員職業幸福感
一句“咱媽的病”讓醫患成為一家
解開醫患千千結
分級診療 醫患各自怎么看?
醫患矛盾再會診
讓真誠關懷為醫務人員減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