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語義同一性初探
——埃里克森視域下的人格同一性問題

2018-03-07 03:16宋孟琦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年30期
關鍵詞:埃里克森認同感語義

宋孟琦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 130000)

1 生命周期:同一性的漸成

在埃里克森的看來,生命周期是思考同一性問題的坐標之一。他認為:“有活力的人格能經受住任何外在沖突,在每一次危機之后再度出現而且逐次增加統一感,增強正確判斷,并增強依照自己的尺度以及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人的標準而‘善于應付’的能力?!?[1]按照埃里克森的看法,具有健康人格的人能主動支配他的環境并表現出人格同一性,并能在這一過程中能正確地感知世界和他自己。那到底是什么構成了人的健康人格?經過研究發現,所有的這些標準都與兒童的認知和社會發展有關。

“當我們對生長有所了解時,最好不要忘了有機體在子宮內成長的漸成性原則?!盵1]任何生長的東西都有一個基本的方案,各個部分從這個方案中發生,每一個部分在某一時間各有其特殊優勢,直到所有的部分聯系成為一個整體。關于兒童發展的文獻中指出,精神分析已使我們對特異反應的經驗,特別是對內心沖突的有所了解,這些沖突構成了個體形成清晰人格的方式。如果健康兒童的一系列內心體驗可以得到適量的合理指導,當可相信會服從發展的內部規律,不斷地創造出潛能,與關心他并對他做出反應的人們以及為他做好準備的各種公共機構發生有意義的交換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人格乃是在人類有機體準備被驅動、準備被意識到、準備在與范圍擴大的有意義的個人和公共機構發生交互作用的各種預定步驟中發展而成的?!盵1]這看似與社會倫理判定人的人格同一性有相似之處,都重視了社會的作用,但是埃里克森更加強調的是人格是在與社會不斷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形成的,更強調一種形成過程與潛能,而不是從社會倫理的意義上來判斷我是誰,確定自己的同一性。

2 危機:人格同一性形成的轉折點

“危機”一詞在埃里克森看來并不是指一種災難,而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如果危機得到合理的解決,自我就會增強,人格也會得到健全的發展,有利于人格同一性的形成。在埃里克森的視域中,本能并不是他的關注重點,關鍵在于個體的社會經驗。

埃里克森認為在青少年時期面對的主要危機就是人的同一性和同一性的混亂。人發展到這一階段,必須思考他已經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對自己的和社會的信息,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制定策略。這大概是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因為他要應付生活中的重要問題。這一階段的危機如果能夠順利解決,發展到這一時期的人就會獲得自我同一性,也就是自己對自己的認同。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埃里克森認為,自我同一性是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他信賴的人中得到期待的認可的自信。這種自我同一性出現于青少年的后期,是自我的一種綜合功能,是從過去經驗中獲得的一種綜合成就,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肯定也是社會對自己的肯定。青少年時期正是面臨這種自我認同的時期,這一時期也充滿了各種認識危機,如果合理渡過這一危機,就會獲得一種忠誠的能力,反之就會對自己各種能力以及自己的追求產生一種不確定性,不能獲得人格的同一性。埃里克森視域下的人格同一性主要強調一種自己對自己和周圍社會對他的認同。如果可以度過這一危機,青少年就可以順利進入成人時期,克服角色混亂,形成一種自己對自己的穩定的認識,認同我就是我,人格同一性形成。

3 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論新在何處?

人格同一性問題最核心的議題就是人在世間持存的條件是什么。也就是說,我怎么來確定今天的自己就是昨天的自己呢?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論是從心理治療學方向,通過對病例的臨床分析得出的他的人格同一性理論。他主要是從人如何在自身的不斷發展中形成自己對自己以及社會對自己的穩定的認同感,從而合理地度過青春期階段的危機,形成人格同一性。在埃里克森看來,人格同一性的形成關鍵就是解決好“同一性和同一性(角色)混亂”的危機,從而增強這種自我認同感。換句話說,人對自己有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就有了人格的同一性。這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理解的人格同一性的談論似乎是有出入的。因為它并不是理論層面上談論人格同一性的形成問題,不是談論心理意識同一性重要還是個體同一性重要,而是把同一性問題融入到現實的各個人的生命狀態發展過程中,融入到自己對自己以及社會對自己穩定性的認同中。

傳統的人格同一性的評判標準主要有兩個:心理連續標準和生命連續標準。心理連續標準認為,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之所以是一個人,是因為兩者具有心理上的連續性。這種觀點在直覺上擁有很強的合理性,但是這樣的理解容易把人的心理理解為抽象的物,并且忽視了肉體生命的同一性。生命連續性標準提出人作為一種動物有機體,是一種具體的實在,使得一個人在時間中保持同一的是它的肉體生命。但是它的理論困境在于不存在一條絕對的標準讓人們去判斷兩個動物有機體是否具有生命的連續性,究竟肉體改變到何種程度才能說已經失去了同一性呢?而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屬于解決人格同一性的第三種方法,即把人格同一性問題理解為心理語義的同一性。

簡單來看,兩個不同的動物有機體在某一認識系統中由一個語義符號來引導就叫做心理語義的同一性?!皒=s”且“y=s”,于是“x=y”。這一點在自我表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具體而言,作為動物有機體的我們是一種認知系統,可以在意識空間用表征自己和環境的對象,正常人終其一生只會用一個心理符號來表征其自身。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意識雖然每天都在變化,但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卻是相對穩定的,我們有著對自己的認同感。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在一定意義上就屬于這種心理語義的同一性,因為他也是強調人的自我認知、個人對自我的認同。心理語義同一性與心理連續性標準最大的不同在于,心理語義同一性對自我的認同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過后天社會環境的不斷影響,各個階段危機的不斷解決形成的。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具有相對穩定性,不會陷入角色混亂中,把同一性問題融入到現實的各個人的生命狀態發展過程中,融入到自己對自己以及社會對自己穩定性的認同中。在這個意義上,埃里克森的人格同一性理論為我們解決人格同一性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歡
埃里克森認同感語義
高校藝術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研究
等了287天
歐洲杯賽場上的生死時速
埃里克森:歐錦賽十三分鐘生死救援
成都市初任幼兒教師職業認同感調查研究
語言與語義
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感培育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社會”一詞的語義流動與新陳代謝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吃+NP”的語義生成機制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