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讀《詩經?小雅?采薇》末章

2018-03-14 07:20王甄儀
北方文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采薇賞析

王甄儀

摘要:《詩經·小雅·采薇》的末章歷來被人們稱頌。本文從情感的抒發、音韻的美感、手法的運用等三個角度對其末章之妙進行粗淺研究,試圖探究這段文字令人動容的原因。最終探究出《采薇》悲劇的根源,就是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

關鍵詞:《采薇》;末章;賞析

《采薇》是《詩經》中的名篇,其末章更是不乏贊譽之言。特別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更是情景交融的絕唱。我第一次看到這幾句是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當時不知前后文,但是讀來自有一種迷蒙的凄涼之感?;蛟S是“依依”和“霏霏”的疊詞效果,讀來語調緩慢低沉,又富有音韻美;亦或是“昔我往矣”的沉郁聲調,帶有一種回憶的遙遠與悲苦。于是我做了一些淺略的研究,希望能以學生的角度,從自己讀詩時的感受出發,讓學識尚淺的愛好者們用心感受古詩文之美。若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權當一笑。

一、情感的抒發

在末章中,這位戰士經歷征戰之勞苦,在歸家途中回想起自己當年出征時的春風和煦、楊柳柔情。又看看眼前,卻是一片大雪紛飛,蒼蒼茫茫的景象。此刻他“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對歸家也一改征途中的期待,成了“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如果說前文的內容有積極自豪的情感因素,那么末章就完全是征夫的悲歌了。這給全詩籠罩上沉沉的悲劇氛圍,把壓抑悲苦的情感抒發到了極致。

“昔我往矣”四句,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評價:“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庇幸恍┯^點認為,雪緊路滑,士兵卻全然不顧依然加緊趕路,體現出他急于歸家的歡愉,是用哀景寫樂[1]。其實我更贊同以樂景寫哀的觀點,對以哀襯樂則不敢茍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以樂景寫哀。春天是溫暖而美好的,楊柳也柔情繾綣??墒窃谶@樣愉快的季節里,征人卻要與親人分別?!耙酪馈庇腥齻€含義,一是“留戀,不忍分離”,二是“樹枝輕柔隨風搖動的樣子”,三是“依稀,隱約”。我想在這一句里,三個含義均有體現。楊柳柔軟又細長的枝條掠過,好似牽住征人的衣襟,不忍又無可奈何。而征人闊別故鄉,憶起當年的楊柳,歸家時卻大雪紛飛,覓不到她的倩影。于是楊柳的柔情在他的記憶里隱隱約約,模糊得只剩一個仿佛的輪廓。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是正襯,也與“昔我”二句產生強烈反差。此時的士兵心情復雜。他有一點“樂”,因為終于歸家;他也有不少“哀”,這在下文有表述?!蚌弊x起來像是雪落的聲音,看上去也有雪下得很密的感覺。

在大雪中,他“行道遲遲,載渴載饑”,與出征時“憂心烈烈,載饑載渴”皆是一樣的悲苦勞累。戰爭已經結束,自己也將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可身心的苦痛依舊。身體上的苦痛“渴”與“饑”只是表象,試想一個心情大好的人,即便又渴又饑,會是憂愁的嗎?可見它是心靈上創傷的表征。也就是說,他在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后的心情都是愁苦悲痛的。原因何在?我認為,這是因為雖然他個體的一次出征結束了,但是在統治者苛稅重賦的剝削環境下,這樣的悲劇無論于他自己,還是對其他人而言,都將頻繁上演。他的悲苦生活遠沒有結束,真正的自由與快樂遙遙無期。

回家如他所愿,應該是激動欣喜的,而他卻嘆道“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鞍А笔裁茨??不僅是“行道遲遲,載渴載饑”的緣故,更是出于對家人的擔憂,和對無休無止的征徭的恨與無奈。這使我想起了李頻“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復雜心情。主人公許是害怕真正站在家門口??吹降膮s是“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2]?!钡木跋?。而他這次九死一生能回家,下一次呢?他家里的其他親人呢,會不會也在未來一個必然的日子接受和他一樣的命運,結果生死未卜呢?“雨雪霏霏”阻隔了他前望的視線,他的心也如目光一般迷茫。在“雨雪霏霏”的蒼涼中,對往昔的回憶漸漸消弭了他應有的歡愉。他想到戰爭中終日提心吊膽、“不遑啟居”的狀態,又看到眼前紛揚的大雪,雙重沖擊令他百感交集,大雪般紛亂的思緒一時涌上心頭。

二、音韻的美感

《采薇》末章中,句句押韻且平仄相協,讀來朗朗上口,充滿音樂性?!耙印薄八肌睂僦?;“依”“霏”“悲”“哀”屬微部;“遲”“饑”屬脂部[3],可見末章押韻準確對稱,音韻十分和諧?!耙印弊制痦?,韻章不斷重復,富有旋律之美?!拔粑彝印?、“今我來思”和“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句式相同,回環往復,仿佛縈繞在唇齒間,又頻頻現于腦海,揮之不去。

“依依”“霏霏”和“遲遲”都是疊詞,且為連續的閉口音,可使節奏拉長,細膩抒情。反復詠唱,體現了旋律的悠長韻味;讀時語速放緩,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強烈、濃厚,令人更添傷悲。這是其雙聲疊韻之妙。

開口音的發音響亮,多用來表達開闊、有力的情緒,閉口音的發音低沉,多用來表達悠長、低沉的情緒。開閉口音間隔排列,會使節奏單位短小,聲音變化多端,表達起伏的情緒。開口音和閉口音的結合也使句子錯落有致,張弛有度。文中,“往”“來”是開口音,“依依”“霏霏”是閉口音,對比強烈,利于感情的抒發。同樣的,還有“載渴載饑”,突出了“載”,讓這種又渴又餓的感覺被淋漓盡致地表達。最后,以開口音“哀”作結,好似無助又無奈的吶喊與控訴,為整首詩畫上一個殘缺不全的句號,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三、手法的運用

對比手法在末章中得到充分運用。時間上的“今”與“昔”、狀態上的“往”與“來”、意象上的“柳”與“雪”,拓展出無盡的時空。在這無盡又空洞的茫茫世界中,士兵默默承受著一切悲苦、孤獨與蒼涼。人生往來,不過幻夢一場,凱旋而歸又如何,戰死沙場又如何,迎接自己的不過是茫茫白雪,未卜前途。

“昔我”四句更是以鋪陳的手法將不同時空的景象展現在寥寥數語之間。它以精簡的文字,高度概括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景象和情感,又淡然地抒發出士兵復雜的情感。語言運用巧妙,令人贊嘆與動容。

四、結語

《采薇》末章展現的復雜情感令人深思,其音韻之美深切地感染著讀者,語言的特色更是使其增輝。它營造了一個迷蒙又哀傷的意境,表現了專制體制下一個渺小個體無謂的掙扎與不絕的痛苦。和平與安定只是他美好的夢境,在日復一日的“曰歸曰歸”中被消磨殆盡。于是當他思索人生的時候,才發現留給自己的只有無盡的悲哀。

生命不能由自己主宰,才是最大的絕望。士兵愁苦的根本原因,也是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君子”手中。無所謂成,無所謂敗,皆不從我。寫到這兒,我想起了那“坎坎伐檀兮”的奴隸,那長嘆著“式微式微,胡不歸?”的勞工,他們都是“我命不由我”的可憐人。長歌當哭,《采薇》是士兵的悲歌,更是時代的悲歌。

參考文獻:

[1]胡春潤.《采薇》末章佳句探析[J].語文學刊,2015 (02):54-56.

[2]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王力.詩經韻讀[M].中華書局,2014,03.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八中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采薇賞析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妖藤
妖藤
Alfred & Emily——在諒解和赦免中回望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