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歲幼兒性發展的年齡特點

2018-03-17 17:14宋麗博傅路軍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性道德性心理

宋麗博 傅路軍

摘要: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度的重要階段?!毒V要》和《指南》將幼兒健康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而幼兒性教育作為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幼兒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個維度,結合弗洛伊德、皮亞杰等相關理論,梳理并分析幼兒期不同年齡階段性發展的表現,既是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兒性教育打下基礎,也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保障幼兒享有“最高健康標準”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幼兒性教育;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2.0074.03

一、問題的提出

著名的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在十多年的實踐研究中,指出3—6歲是孩子性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性教育卓有成效的時期[1]。美國“性信息和性道德”理事會主席瑪麗·考爾德博士認為,對于性教育,特別重要而有效的時期是5歲之前[2]。澳大利亞、美國、瑞典等國家將性教育的時間提前到幼兒階段。同時,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的教育大綱明確規定,在學前班向孩子教授最基本的性知識,并要求以一種全面的、整體的方式來解讀性教育。如今,國外的性教育包括性的所有內容,如性別角色的進入、性身份的認同、性態度的確立、性意識的發展、性的生理需要與心理健康,以及性的道德和責任感的確立等,已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性與操作性較強的性教育內容體系[3]。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各行政和立法機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開設相關性教育課程,從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三個維度展開展教育教學。但是由于全國還沒有各年齡段關于性教育的指導綱要,教材和書籍的對象也主要是青少年[4],而性教育應該從兒童早期就開始,從嬰幼兒、童年一直到青少年,圍繞著達到對“性別”的生物性和社會性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開展不同內容的性教育[5]。我國性教育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幼兒性教育模式缺失、性教育課程匱乏、專業教師缺少,對幼兒性教育認識不到位,研究更多的指向存在問題,對為什么要進行幼兒性教育以及如何進行閉口不談。

因此,有必要對3—6歲幼兒性教育特點進行分析,探討針對3—6幼兒性教育的具體對策。本文將從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這三個方面展開對3—6歲幼兒各年齡階段性教育的探討,概括和總結各年齡階段的幼兒性教育的表現和特點,為進一步對3—6歲幼兒性教育進行指導提供參考。

二、幼兒性生理發展的年齡階段特點

人自孕育就因先天的染色體組成和生殖器官結構決定性別身份。專家指出:“既然人的性發育開始很早,即便是不滿周歲的孩子在性問題上也不是中性體,所以性教育必須從幼年開始?!盵6]

1小班幼兒對性生理直觀行為表現出更強的探究欲望

隨著幼兒大腦皮層細胞的持續分化,功能逐漸成熟,3歲已大致定型,3歲幼兒已經具有明確的性別意識。幼兒入園后,開始接觸數量更多、形態各異的同伴性別個體。研究表明:此階段的幼兒,90%提出過如“為什么男孩站著尿尿,女孩是蹲著的?為什么女孩可以穿裙子,而媽媽卻不讓我穿?”等直觀行為表現問題[7]。說明幼兒對性生理直觀行為具有更強的探究欲望。幼兒通過個體行為觀察,辨識性別角色,從外形上認知男女,知道裙子是給小女孩穿的,褲子前面留有的小洞是男孩穿的等。模仿是小班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不少班級出現男孩要求模仿像女孩一樣扎辮子、穿裙子,女孩像男孩站著尿尿等現象,長時間的刻意模仿會內化幼兒對性別角色行為的認識,出現性別意識錯位。研究表明:錯位的性別意識是導致人格變態的重要因素。在美國的托幼機構里,認識廁所是幼兒入園的第一課。孩子們在一個女孩坐廁姿勢標志和一個男孩坐廁姿勢標志,分門進出[8]。目前我國大多數幼兒園還沒有實行男女孩分廁。

2中班幼兒對情境中性生理自然現象容易表現出關注

3—6歲的幼兒,特別是4歲左右,幼兒性生理發展出現高峰狀態,大腦皮層細胞在形態上繼續分化,通往陰莖和陰蒂的感覺神經的髓鞘發育完成,來自生殖器的刺激可以完整地傳遞給大腦,使幼兒刺激陰莖或陰蒂后產生強烈的性感覺,嘗試通過各種活動豐富性感覺,從而實現機體內部平衡,這類探索行為均來自幼兒生命性本能,不以成人的意志而轉移。性是自然而非邪惡的,對兒童有關性的好奇心要給予滿足,不要造成兒童對性的神秘感,性知識可以用純粹科學的態度傳播給幼兒。因此,我們要尊重科學,用科學名詞解釋男孩女孩的不同之處,告訴幼兒如何保護自己的私密器官,實事求是地回答幼兒的性問題,不閃爍其詞,也不太過抽象,超越孩子的認知和理解水平。日本的歌山靜子運用“私密地帶”這個詞要求幼兒學會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并懂得與人保持適宜的距離。

3大班幼兒對性生理器官及功能容易表現出好奇

性成熟有賴于腦垂體前葉分泌出來的促性腺激素。在學前后期到學齡初起,幼兒的胸腺開始萎縮(具有抑制早熟的機能器官),幼兒體內的生長激素和性激素逐漸活躍,伴隨體內激素的分泌變化,幼兒嗅覺對人類的性信息素開始敏感。幼兒的邏輯推理及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使得幼兒對外在行為的好奇轉向對性器官功能的探究。從哲學角度剖析幼兒性教育的發生發展,在幼兒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等問題基礎之上后,將轉而認識“我將去往哪里”的問題,即男孩要擁有什么樣的品質,女孩要具備哪些社會特點。當幼兒進入大班后,教師和家長可以逐步傳授“受精”“胎生和卵生”等知識讓幼兒了解生命的由來,還應側重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性別價值取向及幫助幼兒形成完整的性別人格特征。

三、幼兒性心理發展的年齡階段特點

幼兒從出生到成年要通過一系列的性心理發展階段。幼兒的“性”心理,既包括兩性關系,也包括身體其他部位產生舒適、快樂的情感[9]。兒童的性心理教育要經過口腔期(0—2歲)、肛門期(2—4歲)和生殖器期(4—6歲)不同階段,幼兒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沖突,完整人格的發生發展就是不斷解決一系列沖突的過程。

1小班幼兒性心理現象具有個體意識情緒化

性心理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幼兒發展早期,控制和釋放能量的心理調節功能相對偏弱,尚未形成完整的心理調節機制,極容易出現伴隨焦慮的各類創傷體驗。常見的有“信號焦慮”和“分離焦慮”兩種形式。3歲開始,幼兒性器官變得積極起來,機體內部面臨解決清除體內廢物和自我保留之間的本能沖突、排泄的快感以及欲望控制的自我之間沖突、希望得到排泄而產生的快感和外界要求他忍耐這三種主要沖突。沖突的順利解決,依賴親密并穩定的兩性(母性和父性)關系。穩定的兩性親密關系,即指生物學上男、女兩性關系,也指代與父性、母性之間的關系。兩性關系的親密穩定是幼兒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順利過渡的必要保障。幼兒情緒起主導作用,易激動,當母親(或父親)離開時,就會感受到一種危險的情景,因此大哭號啕,出現創傷焦慮體驗,這種與危險情景相聯系的焦慮就是我們所謂的“信號焦慮”,而父母通過躲貓貓的方式“閃離”幼兒,與此相聯系的焦慮被稱之“分離焦慮”。

2中班幼兒性心理活動表象具有群體意識情境化

處于肛門期向生殖器期過渡階段的中班幼兒具有性活動的軀體標志。弗洛伊德認為,這一時期兒童的性需要已開始從自體轉向投放外界(即“他戀”)。這一階段,幼兒會陸續出現潛抑的“戀父”或“戀母”情結,男孩表現為潛抑的“戀母”,認為媽媽是這個世界最完美的人;女孩則表現為潛抑的“戀父”,認為爸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有的孩子會說“長大了我要和爸爸(或者媽媽)結婚”等話,幼兒最早的婚姻敏感期雛形一般在此階段形成。在《爸爸去哪兒》里邊,軒軒充分表達了自己對美女的好感,從第一集看到夏天姐姐就踏上了賣力討好姐姐的征程;到了霓娜出現又開始有事沒事搭個訕;當維吾爾族美女姐姐到來后,又開啟了“美女定位儀”模式等小粉紅行為。對于一個4歲處于婚姻敏感期的幼兒來說,這些行為都正常,婚姻敏感期的出現是建立在正確處理“戀父”或“戀母”情結之上的,正確認識自身性別角色后,能夠很好地將對母性或父性的依戀和友愛轉移到其他同伴個體中。

3大班幼兒性心理活動規律具有集體意識社會化

隨著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對與性有關的詞匯開始敏感起來。幼兒智力活動和邏輯推理的積極活躍,對異性的好感具有明顯的群體助力性傾向,并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顧慮。教師喜歡的女孩,大多數男孩也會喜歡;教師喜歡的男孩,大多數的女孩也會喜歡,反之亦然。隨著幼兒高級心理的發展,幼兒對“喜歡”“愛”等羞于出口,并對有關于“性”的若干詞匯變得敏感起來。此階段,幼兒知覺到的危險情景與自我的控制和壓抑有關,本能沖動會引起幼兒的懊悔自責或自卑,并由此產生應對焦慮的防御機制。然而,幼兒的大多數防御機制是通過對現實的歪曲起作用的,表現為對各種客觀事實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即認為“喜歡”“愛”是不可以當眾表達的。而這一切符合社會文化“表現”的心理,通常為成人意識不到。幼兒對性心理問題隨著自身心理調控技能的發展便會進行壓抑、投射、轉換,具體的表現行為即對這一問題的否認、反向作用和退化認識。

四、幼兒性道德發展的年齡階段特點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源于主體(即兒童)與社會環境的積極的相互作用,特別強調兒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重視集體和同伴對幼兒道德發展的重要性。性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下位概念,幼兒性道德教育既是性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皮亞杰指出,幼兒的道德性發展按照2—5歲的自我中心階段(無律)、6—7歲的權威階段(他律)呈現螺旋式遞進發展,且道德性發展與智力成正相關。

1小班幼兒性道德處于無律順應化發生時期

皮亞杰指出2—4或5歲幼兒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即無律階段。此階段的幼兒不懂得規則的含義與約束,對引起事物的結果只有朦朧的了解。為了避免懲罰或者贏得獎勵,幼兒的行為直接受行為結果支配并任意去改變規則。由于小班幼兒對性生理直觀行為容易表現出好奇與探究欲望,幼兒性心理受個體意識情緒化影響,因而根據這一階段幼兒的性認知、行為等無法判斷出幼兒的性道德發展是道德的,還是非道德的,只有隨年齡與智力的增長才能對行為做出判斷。

2中班幼兒性道德處于無律順應到他律認同的發生過渡變化時期

4—5歲幼兒道德發展處于無律順應到他律認同的發生過渡時期。在性道德發展過程中,從觀察學習到模仿學習,合作行為和共同游戲的次數和頻率逐漸增高,此階段的幼兒開始接受規則的約束性,當幼兒發現有的幼兒做出“不雅”行為時,會自發地告知教師,出現告狀行為,并撇清該行為和自己的關系,依據成人的準則,對行為的本身做出判斷。幼兒的順應行為發生,并不代表幼兒能夠辨認好壞對錯,只是服從成人提出的要求,屬于性道德發展的初級階段。

3大班幼兒性道德處于他律認同發展時期

5—6歲或7歲幼兒的道德發展處于“權威”階段,屬于他律道德階段,皮亞杰稱之為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的道德。此階段的兒童道德認知一般是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制定的規范,只根據行為后果來判斷對錯。因此,幼兒將規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完全服從成人或規則就是對的,對于同伴中的侵犯性行為應受到外部權威的懲罰,往往根據要禁止或懲罰的事來定義道德的錯誤,并順從外在的規則和定義??偟膩碚f,兒童此階段的性道德發展是從無律到他律的道德主動順應并服從的發展。

五、相應的教育策略

小班幼兒教育策略:教師應加強性教育方面的家園共育。教師可開展一些親子主題活動,如“我從哪里來”的主題教育活動,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搜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文字資料部分可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畫,幼兒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講解自己的資料內容。家園共育對開展幼兒性教育非常重要,只有通過家園的良好合作配合,幼兒的性心理才能健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一日活動中可給予適當的引導。如男女孩如廁應分開,讓幼兒懂得男女有別。

中班幼兒教育策略:幼兒教師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不同職業和角色性別特點,在幼兒自己對爸爸媽媽進行觀察的基礎上,給幼兒粗略講解家庭中爸爸媽媽的角色特點,使幼兒在內心體會到不同性別應該有不同的行為模式。幼兒教師可以為幼兒設計角色游戲,安排男孩在角色游戲中扮演爸爸或消防員、警察,安排女孩在游戲中扮演媽媽或護士、教師,進而培養幼兒表現出與自身性別相符的行為[10]。

大班幼兒教育策略:由于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語詞邏輯能力和良好的言語表達能力,教師可引導幼兒討論故事或動畫片中人物角色的性別、扮演角色、主要特點等;在角色游戲的選擇中,鼓勵幼兒選擇符合自己生物學性別的角色,并進行創造性發揮;指導家長按照幼兒性別進行合適的教育,不要隨意安排幼兒的日常生活選擇及偏好等。

參考文獻:

[1]徐瑩.境外繪本性教育對我國幼兒性教育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3(3).

[2]李燕.兒童性教育發展的瓶頸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1).

[3]鄭友富,俞國良.國外兒童性教育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02(7).

[4]孫紀玲.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1).

[5]高亞兵,駱伯巍.論青少年兒童性教育的誤區[J].教育研究,2002(1).

[6]劉志梅.淺談幼兒性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1999(6).

[7]馮明.學齡前兒童性教育現狀及方法探討[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2(2).

[8]宮亞男.學前兒童性別角色教育特點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9]楊漢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現代教育的影響[J].教育研究,1998(4).

[10]王良玉.幼兒園性教育調查研究[D].鞍山:鞍山師范學院,2015.

(責任編輯:蔣琰)

猜你喜歡
性道德性心理
心理護理對腫瘤介入治療患者生存質量及負性心理狀態的影響
新時代高職生性道德教育現狀調查及路徑
認知性心理護理在老年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高校本科生性道德教育之需與踐行之策
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性心理
淺談青少年性心理網絡色情問題凌浩
高職生性道德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
在校大學生戀愛心理與性心理調查分析——以西藏大學為例
當代青少年性道德態度觀影響因素的研究
艾滋病危險性性行為干預面臨的倫理難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