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敖硯熜汀苯處熽犖榻ㄔO路徑

2018-03-22 02:17楊清華
魅力中國 2018年33期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

摘要: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背景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高職院校亟需在人事、教學、平臺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多管齊下,打造一支“匠師型”師資隊伍,以培育大批高素質、高水平的“工匠型”人才,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匠師

2016年兩會上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重大戰略調整的一項改革措施,是實現質量立國的重大舉措。當下我國人才供需的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高端創新型技術人才“不夠用”;“萬金油”人才“不適用”;“匠心”缺失人才“不能用”。誠然,市場上技能型人才、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以及中高級專業人才明顯供應不足,而隨著市場細分,“萬金油”人才很難找到自身定位,技藝不精。職業教育涉及兩大層面,即工匠精神的“匠心”與“造物”,而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擁有“匠心”即“專注、精準”職業精神的人才稀缺。而要想培育一批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建設一支“工匠精神”的高職教師就成了關鍵環節和著力點,也是解決當前高職教師隊伍專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所需。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不容樂觀,存在“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制度機制不健全、激勵政策欠落實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高職院校高質量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制約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步伐。因此,如何打造一支具備高水平的“匠師型”高職教師隊伍?如何基于“工匠精神”的內核真正提升高職院?!敖硯熜汀苯處熽犖樗??

一、人事改革:為“匠師型”教師隊伍提供動力

要想實現高校人力資源的精細管理和內涵式發展,人事制度改革需與時俱進?!敖硯熜汀苯處熽犖榧刃枰己玫慕虒W水平,也需要突出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且擁有“匠心”的職業道德與情懷。人事改革的第一步,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高職院校要進一步破除陳舊觀念,進人標準無需向本科院??待R,創新招聘機制廣納人才。碩士、博士等學歷要求不應一成不變,重新審視和設計高校人事引進機制,打破學歷、年齡、出身門檻,讓更多高端技術人才進入高職院校,成為“匠師”團隊。第二步,高職院校教師入職標準應更加標準化、規范化。高職院校教師應在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方面做出詳盡標準,剛從高校走出來的新教師應有一至兩年的企業頂崗實踐經驗,不應急于上崗。組織動員和有效配置人才資源,做到“盡其用”,發揮每類人才的優勢,如高端技術人才應提升其教學能力,真正將技能傳授給學生;新進教師應深入企業、行業提升職業技能,提升專業、行業認知;老教師應每年在規定時段深入企業,不斷更新其專業知識與技能。這些具體舉措都應成為高職教師的職業標準與規范。第三步,考核評價機制應凸顯高職特色。高職院校教師的考核評價、職稱評定應與本科院校有所區別,建立“整體統一、多元高效”的評價體系,統一用積分標準,公開透明,在不同類別崗位上實行精細化管理,層次要清晰、分配要合理,不應過于強調科研論文,在橫向課題、校企合作、戰略項目開發等方面也需要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充分體現高職院校人才評價特色,真正激發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活力。人事改革在選人用人、考核評價、管理服 務要朝著“制度規范化、評價多元化、引才聚才長效激勵”方向邁進。

二、教學改革:為“匠師型”教師隊伍提供保障

“匠心”是一種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培養“匠心”型人才需要打造“匠心”型師資團隊。社會的飛速發展,浮躁的社會心態,更顯“匠心”可貴。浮躁不是大學產生的,更不是教育產生的,但浮躁會對大學、會對教育產生極大的影響。急功近利、短視心理會影響教育,如果高校教師、學生受其影響深,“大學則何謂之大”。因此,高職院校重視“造物”之外,更應提倡“匠心”:精雕細刻,止于至善。教師應修身養性、品味高雅、道德高尚,潛移默化給學生,培養真正的工匠人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職業道德培育、職業精神養成都應成為課程必備內容。專注“造物”才能成大器,教學管理也應靈活機動,如在課程設計時以“學期”為時間表,所有課程圍繞某一項目展開,期末作品展示。教師團隊專心專注于某一項目或項目的某一個環節,這樣“造物”更專注,也更專業。

再次,在教學資源分配、教學任務的分配上應更精細化,尊重教師個性化需求,特別是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表現突出的教師應給予相應的滿足,集合全校資源優勢培養“本土大師”,合力拓展其專業、行業影響力。

三、平臺機制:為“匠師型”教師隊伍提供機遇

眾所周知,國內高職院校一直在致力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但效果并不明顯。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大多校企合作模式均存在一個共同特點:以高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很難培養符合企業需求、市場需求、行業拔尖的工匠人才。在這種合作模式中,匠師團隊也常常滿足于眼前利益或瑣碎的行政交涉。放眼國際,德國的雙元培訓制、英國的工讀交替式培訓、日本的產學合作均以企業為主體地位。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導者、管理者、組織者,企業會專門設置培訓機構,并有相應的社會監督或保障系統。這種合作模式下,匠師團隊可以更新觀念,立足長遠,將校企合作作為營造“學習型陣地”,更新知識與技術,甚至理念,不斷開拓精深技藝。教師團隊深層次參與企業生產過程,也將不斷提高他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除此之外,“匠師型”團隊培育也需要漸行漸近,切不可盲目急躁,由校內至校外,由興趣至創業,循序漸進地打造與完善創新創業平臺。

在外拓展平臺機制的同時,在內需要打造創新創業的驅動機制。在高職院校傳統工作室機制中,創新創業意識未能有效激發,一是由于未能融入市場,二是因為主體主動意識不強。主動性、自發性、自覺性的提升,匠師群體的意象性創造增加,匠師團隊的整體素質、理念、創新創業體驗也自然提升,學徒們(即學生)從中耳濡目染,在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方面大大受益。因此,激發匠師團隊“工作坊”的創新創業意識,關鍵是培育匠師們的主動性,簡政放權,適當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利,給予他們充分施展的舞臺,營造有利、有效的匠師文化?!鞍焉詈竦奈幕窠櫟絼撟髦?,激發民族文化精神對于創新的價值,給予中國創新以文化親切感、歸屬感和認同感?!盵1]這是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追求,也應當是培養“匠師型”教師隊伍的應有之義。

四、小結

“正如《德意志道路》一書中總結德國現代化之路,從外部看,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之路;從內部看,支撐這一道路的是“工匠”對技術工藝宗教般的狂熱追求遠遠超越了對利潤的角逐?!盵2]誠然,“工匠精神”、“匠人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對于高職“匠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而言,要想真正弘揚“工匠精神”,適應供給側改革時代背景,助力“中國制造2025”,就需要將工匠精神不僅停留在“造物”,還要傳承與發展“匠心”。新時代的“匠心”精神需要不斷發掘其開放性、普適性,高職院校教師團隊要與企業、行業、市場不斷碰撞融合,按照經濟新常態的新要求,關注社會所需,注重創新創造,實現工匠精神的現代轉型,提升工匠人才培養水平。

本文系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敖硯熜汀苯處熽犖榻ㄔO研究。項目編號:XJK17CZY110 主持人:楊清華

作者簡介:楊清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系講師,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文化傳播、高等教育

參考文獻:

[1]孫磊. 基于民族文化精神的設計創新方法研究[J].包裝工程, 2016, 37(14): 201

[2]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7

猜你喜歡
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淺談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