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善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對策建議

2018-03-28 17:56馬丹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文化建設農民工

馬丹

摘 要:農民工群體是我國存在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隨著改革開放的蓬勃發展從農村涌入了城市,承擔著建設城市的重要的基礎工作,為城市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們本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由于我國傳統觀念和城鄉社會二元的制度結構等原因,他們雖然身在城市,然而并沒有真正地融入城市中去,成為城市中一個特殊的群體。本文立足于分析農民工文化生活的現狀、融入障礙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建議對策。

關鍵詞:農民工;城市文化生活;融入障礙;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18-02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公布的統計數據,我國農民工總體數量已達到2.52億,占城鎮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城市人口的生力軍。而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他們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城市的穩定。一直以來我國學者都將焦點聚焦到他們的工作待遇、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往往忽視了他們的文化建設層面。作為城市的底層群體,他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方面,所以他們文化需求的滿足、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僅影響著他們自身的發展,更大程度影響著整個城市文化的建設。農民工群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必須得到重視。

一、農民工在城市中的文化生活現狀

1.農民工文化生活時間較少

農民工群體由于其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大多從事建筑、工程、第三服務行業等方面的工作,這些城市的基礎性工作往往需要較長的作業時間和較強的勞動強度,他們的工作時長往往超過了8個小時,有時甚至還要晝夜加班,根據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平均每個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從農民工集中的幾個主要行業看,制造業農民工平均每周工作時間58.2小時,建筑業59.4小時,服務業58.5小時,住宿餐飲業61.3小時,批發零售業59.6小時。平均勞動時間最長的是住宿餐飲業的農民工,他們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而根據王連偉在泉州的一項農民工工作時間調查顯示,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普遍存在加班的狀況,每天工作低于8小時的人數只占總數的23%,而每天工作8-10小時和10-12小時的分別占45.4%和25%,甚至還有6%的農民工群體每天的工作時長在12小時以上。所以他們的休閑娛樂時間十分有限,而很多舉家遷移的農民工群體工作結束后還要考慮生活的瑣事,洗衣、做飯,管理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使他們本就有限的休息時間更加捉襟見肘。所以很多農民工即使有文化需求,也很難有時間得到滿足。

2.農民工文化生活圈子較小

大多數來到城市的農民工群體都是由同鄉的親戚朋友介紹過來的,來到城市后就為生活疲于奔波。而不論從事工程、建筑還是服務行業,接觸的群體都主要以工作環境內接觸的工友和同鄉群體為主,他們交際圈主要是業緣和親緣關系。在對武漢農民工的調查中,農民工在業余生活中與親戚打交道的人數占到53%,與外地人打交道比例占到17%,與同鄉打交道的比例為16%,而本社區打交道的比例為16%,業緣與親緣群體占到接觸總人數的百分之69%。而另一方面由于他們的工作性質原因,他們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流動性,難以建立長期的交往關系。一方面是交往人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交往深度的有限性,所以他們日常的文化生活開展范圍非常小。

3.農民工文化生活內容有限

農民工群體來自于農村,農村的文化生活開展大多在農閑時候,以小群體活動為主。而來到城市中,原有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文化生活也不能完全適應城市的狀況,同時由于大部分農民文化水平較低,城市的很多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動項目不能夠照顧到他們,很多圖書館和文化展館更是將他們拒之門外。所以這一群體能夠開展的文化活動少之又少。在王連偉關于農民工調查的數據中顯示,在農民工閑暇生活中,不到三成的人選擇文娛比賽等文娛活動,而選擇讀書、社會公益活動的則更是寥寥無幾。另外在對于長春的農民工文化生活的調研中發現,農民工到電影院看電影的約占5%,到書店或圖書館看書的占4%,參加廣場文化活動的占6%,而在工地看電視的占43%,上網的占17%,玩撲克牌、打麻將的占14%,街頭閑逛的占16%??梢姾芏噢r民工群體閑暇時間還是停留在看電視、打麻將打牌等自己圈子小群體的活動,較少參加提高其自身素質的文化活動,活動內容十分有限。

4.農民工文化參與程度不高

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民工,面對城市中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會有較高的文化參與需求,然而根據調查顯示,農民工的文化參與程度并不高。在武漢農民工參與社區活動的調查顯示,105個農民工中,經常參與社區組織的文化活動的人數只占15%左右,而參與活動也主要集中于衛生大掃除和訂報、獻血等個體活動,較少參與社區的文化活動。而參與度有限的情況下,農民工對于文化生活的滿意度也不高,根據新華社記者進行的一項農民工對于文化生活的滿意度調查我們發現,對于現實文化生活有將近60%的人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梢娫谵r民工參與程度和參與質量上,他們的文化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

二、農民工文化融入障礙存在原因分析

1.農民工自身原因

農民工群體的文化融入障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而農民工自身原因也是眾多原因中不可忽視的,正如前文所說農民工群體普遍從事建筑、制造、服務等行業,這些行業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廈門市有一半以上的青年農民工都換過工作,而從換工作的頻率來看,38.9%的人表示6個月到1年換一次工作,39.2%的人表示1年到2年就換一次工作。所以農民工的人員流動也是比較普遍的,大多是居無定所,這樣其所在社區和企業很難進行相應的統籌,有針對性的農民工文化建設開展難度很大,另外,農民工本身來到城市主要是以維持生存和掙錢為主,更多的是關注物質方面的滿足,而輕視文化方面和自我的提升。所以很多農民工并沒有意識到文化需求滿足的重要性,只將文化生活看作是打麻將、打牌等簡單的娛樂消遣,并沒有重視起來。

2.企業重生存輕文化

農民工長期生活的地點除了居住地點之外,就是工作場所,所以作為企業滿足職工的文化生活的功能也十分重要,在筆者的調查過程中,有一部分企業能夠開展有意義的文體活動來提高農民工群體積極性,滿足農民工群體的文化需求,但是很多企業這方面還是存在空白的。企業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很多企業單純地考慮員工能夠帶來的物質收益,認為由企業開展農民工文化服務會增加企業負擔加大成本不愿為此多投入,而忽視了員工業余文化生活的開展。而農民工群體,大多只能兩點一線生活,企業文化生活的空白,反而不利于農民工個人文化素養的提高,減少了對于企業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3.城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不到位

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的社區,能夠滿足他們建立其社會交往范圍、社會支持網絡和開展其社會文化生活的功能。然而城市社區公共服務長期投入不足是社區文化建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近年來,我國逐步提高對于社區建設的重視程度,社區投入資金和服務設施相應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服務設施數量以及支撐程度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政府對于社區建設的資金投入,應當以社區實際管理和服務的人口為標準,而在當前城市社區治理的各項活動和事務中,政府撥付的經費多是按照戶籍人口進行分配,這使居委會的很多工作難以將農民工囊括在內,同時在服務設施的供給方面,更多地考慮的是常住市民的需求,而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的特殊性,目前我國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制度,城鄉之間的文化生活習慣還是存在一些差異性的,而將農民工的特殊需求納入社區文化建設之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加強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建議

1.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重視農民工文化的建設

作為城市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農民工群體要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中,增強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首先從制度上解決農民工物質文化生活匱乏的問題,各級政府要把文化活動的籌劃和開展、文化內容的把關、文化設施的管理和使用、文化素養的提升和培養等納入制度體系,進行系統管理。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重點扶持適合農民工群體的文化活動項目和文化設施建設。如開展低收費乃至免費的文化娛樂活動項目和文化場所和設施,方便低收入農民工群體開展娛樂活動。同時政府也要加大查處力度,懲治違反勞動法規定延長勞動時間的勞動活動,使農民工有時間有精力開展文化活動,同時也要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工多參與提高自身素質的文化活動和技能培訓。

2.企業提供相應的設施,組織多樣的活動

企業是農民工與城市社會連接的紐帶,企業所能為農民工提供的幫助對農民工群體至關重要,企業必須改變重物質生產,輕視企業文化,輕視農民工物質文化建設的現狀。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就是增加他們對企業的歸屬感,遠遠大于物質激勵的作用。所以企業應當結合農民工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因陋就簡、因企制宜地利用現有的設施開展適合于農民工群體的文化活動,如利用免費圖書館,為農民工普及法律知識和提高農民工技術技能。同時鼓勵農民工自辦文化活動團體,創新文藝形式,自編自導文藝節目,利用業余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文藝活動,促進農民工群體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另外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勞動時間,保障農民工正常的休息時間和各項福利權利。

3.加大社區投入,注重農民工文化需求的特殊性

社區作為農民工居住的地點,不僅滿足他們的基本溫飽、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更是其與城市居民交往的重要平臺。社區整個的文化環境狀況,影響著農民工對于所在城市的感情,也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融入情況。所以要加大社區文化建設的投入,首先是社區設施規劃要改變過去只考慮本地居民需求的做法,將農民工對文化設施的需求納入規劃內容,同時也需要根據農民工空間分布狀況,有針對性地供給文化設施,提高農民工社區文化設施的可獲得性。另一方面,在滿足農民工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要從他們實際的文化需求出發,創建腰鼓隊、秧歌隊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同時向農民工群體免費開放的圖書館要不斷更新他們喜愛的書籍等,努力在文化活動中將先進的思想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城市生活方式等傳輸給他們,使他們在享受到文化活動樂趣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陳彩娟.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的對策建議[J].政策望,2008(6).

[2]肖英杰.改善文化生活—農民工迫切需要與現實選擇—對長春市農民工文化建設的調查思考[J].新長征,2012(9).

[3]何愛云,江玉橋.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現狀分析及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4]王連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背景下我國城市基層社區文化建設——基于泉州地區外來務工人員精神文化生活調研分析[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2(3).

[5]陳偉東,熊光祥.農民工社區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現狀及其發展對策——來自武漢市1 103個社區的調查與分析[J].經濟地理,2007(11).

猜你喜歡
文化建設農民工
我國2.8億農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農村社區廉政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探究
淺論基層群眾文化緊跟時代步伐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滿足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國家統計局:農村剩余勞動力供給面臨拐點
公租房計劃中不能少了農民工等5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