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歷史唯物主義正名

2018-03-28 17:56王奕霖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虛無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改革

王奕霖

摘 要: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是溝通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橋梁,人化自然的秘密就在人類實踐(勞動)當中,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與歷史唯物主義不謀而合。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思想下,我國的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教育改革必將蒸蒸日上。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虛無主義;社會存在本體論;改革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098-03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和創造性可以說就是體現在了歷史唯物主義當中,受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影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沒有被真正厘清。掃除歷史唯物主義這顆耀眼明珠上的塵埃,恢復歷史唯物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光芒的任務必須提上日程。

一、虛無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對立

虛無主義的“虛無”是帶有破壞性的,是一種極端的否定,在此要嚴格區分“虛無”與“辯證否定”。從一定意義上說,虛無主義的“虛無”旨在破壞,“辯證否定”雖然有“否定”,但是“否定”卻是為了構建,這種構建是“揚棄”,也就是在繼承舊事物積極方面的同時棄其消極方面,“在辯證的否定中,否定不是簡單地說不,或者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種方法把它消滅”[1]484。馬克思主義明確告訴我們,那種把事物發展想成簡單的過程的思想是不科學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虛無主義是個極大的范疇,在哲學中唯物史觀與其是對立的。在這里僅僅取虛無主義中的“歷史虛無主義”為開啟點,闡述和引發虛無主義的其他方面,諸如“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將“歷史虛無主義”作為開端有二個原因,一者是與唯物史觀相對應,二者是因為“歷史”作為一個包含極廣的范疇,諸如“民族”“文化”只是“歷史”的一個方面。

自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唯物史觀創立以來,唯物史觀就受到了來自不同方面的曲解甚至詆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與各種“異聲”作了理論上的爭辯,可以說在基本上把握了馬克思對于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又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發展。值得注意的一點,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這一馬克思天才的發現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歷史上多次而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將二者的關系厘清,這對于理解馬克思在哲學上的偉大革命性發現是極其不利的。特別是蘇聯自斯大林以來,那種將辯證唯物主義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僅僅將歷史唯物主義看作是辯證法在歷史領域的應用的思維模式被廣泛傳播,我國傳統馬克思主義教科書就是傳承這種觀點,這是從根本上沒有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性和創造性。馬克思主義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認得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2]131。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并不難發現馬克思本人是不曾將自然和社會(歷史)明確區分開來的,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割裂開來,從而割裂自然與社會的關系的說法也是有違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的。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歷程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在馬克思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馬克思就已經提出過市民社會的概念,并且認為“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也就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和黑格爾將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二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具有在唯物史觀創立過程中過渡的性質,這首先體現在馬克思此時提出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相關論述,認為人要活動(這里是指實踐活動)就要有對象,而這個對象就是客觀物質,并且明確將勞動作為人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征。三是《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斷言“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3]104。此時的馬克思已經注意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問題。四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基本完成了對唯物史觀的創立,并且提出“從物質實踐出發來理解觀念”“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4]92。在唯物史觀創立之前,社會歷史理論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現在,馬克思將唯物史觀的光明之火灑向了人間,照亮了社會歷史領域的道路。

為什么將虛無主義與唯物史觀看成是相對立的,這里當然有世界觀的對立,也有認識論的對立,但是更主要的還是實踐上的對立。虛無主義的破壞性是巨大的,這是一種從內向外的破壞,是一種從思想到實踐的破壞,在虛無主義的引導下,先是從思想上否定以往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否定人的主體性和歷史創造性,而且必然會腐蝕人的積極心理,阻礙新時期人類的發展,使人類文明止步不前。特別是在現階段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我國帶來了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在各種文明的交雜下,必然會帶來思想上的沖擊,出現對中國歷史虛無的聲音,坦誠地說,現在已經有了這樣的聲音,值得我國思想界、教育界高度重視。

二、實踐與社會存在本體論的統一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核心內容,在馬克思看來,實踐(勞動)不僅是人存在方式而且也是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與精神)的源泉,由此,馬克思將實踐提到了一個至高的地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方式。與此相對應的,在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那里,他把社會存在本體論又稱為“社會實踐本體論”,盧卡奇認為“人的勞動總有目的——他定下目的,而這個目的是選擇的結果,因此人的勞動表達人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的存在,只表現在使服從物質世界因果規律的客觀自然力量運轉起來”[5]294。這樣,盧卡奇就把人和自然的物質變換以及物質和觀念的變換過程納入實踐范疇,從而使實踐概念有了實在的內容[6]83。不難看出,盧卡奇和馬克思的思想是沒有根本分歧的。

“實踐真理觀”的理解應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一是社會生產活動,其二是思維。馬克思既然將實踐(勞動)提到了一個至高的地位,必然使存在與思維這一哲學基本問題的解答融合在了實踐中?!耙磺猩a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勢而警醒的對自然的占有”[7]24。相比于黑格爾將實踐限定在“絕對理念”之中,馬克思的實踐觀可謂是革命性的,從此擺正了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地位,從而為現實人們的生活生產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自然和社會是唯物史觀無法避免要回答的問題,而且是具有重要指導性的問題,不解決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就很難說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就有和其他哲學家一樣在歷史領域陷入唯心史觀的危險。從時間上說,自然肯定先于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在自然的基礎上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建立起來的,正是自然的物質性前提保證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基礎。馬克思發現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鑰匙,那就是實踐,也就是人類的勞動,“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分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4]67。

實踐不是一個單純的物質過程,由于實踐的主體是人,人是有思維的主題,所以,通過實踐,在改變客觀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人自己的思維活動。思維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實踐活動得來的,辯證的認清實踐與思維發展的過程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坝^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8]22。不難理解,人在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自然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思維,人自身靠著腦子里的構想通過實踐來改造自然,并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通過實踐,物質和思維雙向的發展就展開了,人在實踐中,不斷通過實際勞動中的反饋充實著思維,這樣,人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得到了提高,這種提高了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對客觀物質世界掌握的更為透徹,再指導實踐的時候,會比以往的實踐更加有效。正是通過實踐,人的思維把握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并且是有過程的把握,從現象到本質,從形式到內容的把握,是一種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

自然之物(Ding)和人的活動的產物(sache)在馬克思那里是有不同性質的,確實,自然之物是不經過人的改造的,在人存在以前就存在了的,而人的活動的產物確是有了人之后才有的,是由人的活動產生出來的,但這絕不是說兩者是決然不同的“物”,因為人類所實現實踐活動的場所也就是自然是時間在先的。斷然否定二者聯系的理論必然使人類社會沒有了物質根基,從而走向唯心史觀。

社會和自然不存在一方消滅另一方,也不存在一個完全融于另一方,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明確告訴我們的,人類在進行生活生產的時候,在改造自然使自然朝著適宜人類生活的環境的同時正是人類社會生成二點的過程,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人類并不是盲目地對自然進行改造,而是必須有兩個方面的基礎,一是物質性基礎,二是思維構建的基礎。人類改造自然,使之按照自己原先設想的樣子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通過勞動的物質性起著改造自然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原始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改造了,使其具有社會的性質,但是原始自然的一些客觀規律并沒有被消融,違背自然規律的活動依然會讓人類社會遭受苦難,這也就是為什么會有諸如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發生的原因。

實踐不是某一時的活動,不是某一地區的活動(不否認每個地區的實踐有每個地區的特點),也不是某一個人的活動,實踐是屬于全人類的活動,也就是具有全球性的屬性,實踐的全球性屬性就決定了全球問題的產生,上文提到的全球氣候變暖就是生態問題在全球的體現。既然實踐不是某一時某一地某一人的活動,就決定了實踐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問題?!八械娜硕贾皇菚r代的產物。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9]24。

盧卡奇對人類活動具有目的性有清晰的理解,所以他以這個目的性角度來理解社會存在,這種理解引導他可以正確地從自然的原始存在過渡到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指構成社會的一切存在,囊括個體、社會組織、社會活動、各類財產等。與自然界一樣,社會存在也有三種展現形式,即物質形態的存在,這即是各類社會財產;運動形態的存在,這即是各類社會組織活動;思維形態的存在,這即是各類思想理論、知識體系等。對社會存在進行量化就有了所謂社會存在量。各種社會存在可以相互轉換。

他通過對勞動中因果性與目的性關系的分析,強調了社會存在的歷史決定論基礎。一是社會存在的因果決定性。盧卡奇說:“因果性的普遍統治,是一個事實上人類任何一種實踐都沒有動搖過的古老經驗”[10]。二是社會存在的因果規律是趨勢規律。盧卡奇在充分肯定社會存在的因果決定性本質的基礎上,提出社會規律是一種以趨勢規律起作用的因果決定性。他指出,自然科學中古典意義上的因果性,即絕對的必然性已經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意義上的具有統計性質的因果性。后者并沒有否定存在的客觀性、必然性,但是它表明不可逆過程中占優勢的是趨勢性質,而不是絕對必然的性質。三是人的類屬性是人的社會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18。盧卡奇則用“自然限制的退縮”這一概念來說明人的類屬性形成的歷史性?!白匀幌拗频耐丝s”是指人的自然發展的不斷社會化。具體地講,“退縮”展現為人以勞動和語言為中介,磨滅人的單純生物性,獲得社會性的類本質。

三、以唯物史觀指導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教育改革

莎士比亞戲劇中再邪惡的人也不能開著坦克去殺人,唯物史觀充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時代,這個時代有這個時代的特點,不同的時代體現著不同的生產方式?!叭嗣癫荒茏杂蛇x擇自己的生產力——這是他們的全部歷史的基礎,因為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11]532。他們的全部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再明白不過的道理,現在看起來出現了一點問題。眾多對唯物史觀非難的聲音中,“命定論”成了一個最刺耳的聲音。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聲音,把唯物史觀看成是經濟決定論的理論早就出現過,雖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進行了駁斥,但是這種聲音似乎又在如今出現了。但這不是現如今最主要的對唯物史觀的誤解,最大的危險在于,很多人干脆不要唯物史觀了。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8]470-471。無中不能生有,我們每一代人都不是在“虛空”中改造自然和發展社會的,尤其是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我們總是在既有的條件下進行實踐,那種認為可以拋棄既有條件可以隨心所欲發現的理念在思想中是有害的,在實踐中是危險的。同樣,轉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領域,經濟基礎并非單一民族國家的經濟,而是全世界或者有密切聯系的整個地區的經濟。在這一學術上,整個經濟基礎不論先進落后都圍繞在一個或幾個經濟核心地帶上運轉。同時,經濟核心地區的文化和經濟波動又反過來深刻影響邊緣地帶的社會和經濟。當一個經濟地區整體上發展到臨界點時,就會呈現新生產關系的萌芽,而且開始有規律地出現。然而,這些新生產關系并非要出現在核心地帶,甚至由于核心地帶是舊生產關系匯集的中心而難以持久健康發展,最終在整個區域經濟的邊緣地區得到一定的發展。此時,即出現兩種生產關系并存的局面。這既是生產力不平衡導致的結果,也是大區域經濟體沿著一定發展模式必然產生矛盾問題的必然。結果就是新舊生產方式從一個社會內部的垂直矛盾轉變為同一時間不同制度國家的水平矛盾,并且最終一定會以代表新生產方式的區域經濟體取代舊的。在兩者并存的時代,即為革命時期。經濟基礎對生產關系的作用從量變轉化為質變,反過來,因為生產關系變化較快,對生產力反作用影響顯得比較明顯。因此表現出很大的主動性。從新生產關系萌芽的角度講,通常從經濟體核心區域產生,向邊緣擴散。如果從新舊生產關系完成的結束點看,同樣是由發展起來的新生產關系和新興地區來主導的。唯獨從萌芽到局部勝利的轉折點上,新生產關系要在邊緣地帶發芽,直到發展成新的經濟核心。

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教育改革是當下我國三個重要問題,“發展”“建設”“改革”是雙方面的,其一是物質方面,也就是現實生活方面要確確實實體會到,其二是思想方面的,存在和思維只有齊頭并進才能做好這三項工作,在這辯證法里面也是互為作用和反作用的?!耙磺邪l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公式彼此聯系著……任何領域的發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12]329。既然要發展,要建設,要改革就必然不能墨守成規,不能不做出改變。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的目的是不同的,發展也是階段性的,必然要經歷一些過程,其實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們認清退卻有時是為了更大的進步,辯證把握成功與失敗的關系,在實踐中把握真理,總結經驗教訓,就會達到預期的目標,“通過本身的錯誤,通過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而前進”[13]567。

現如今我國的經濟發展,生態建設,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攻堅階段,現實生活變化和思想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各種懷疑聲不絕于耳。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來,外來思想(主要是西方思想)在我國有了廣泛的傳播,這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大碰撞,這必然導致了對中西之間文化的思索,其實有一種有害思想在我國國民中蔓延,就是歷史虛無主義引發而來的民族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不可否認近代中國受屈辱的歷史和近代西方生活和思想的傳播是產生這種思想的重要原因。極端思想是拋棄辯證法的典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是如此的幼稚,這其實體現在全盤中化,全盤西化以及全盤否認中國歷史,全盤否認西方歷史。繼承性和發展性是彼此緊密聯系的,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也就是不能與時俱進就沒有活力,就沒有繼承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盧卡奇自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6]楊耕.為馬克思辯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盧卡奇.社會存在的本體論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歡
虛無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改革
破除虛無主義,夯實文化自信
從虛無主義到教育虛無主義的認識與反思
論哈貝馬斯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思考巴洛克音樂
從《神圣家族》對生產概念的論述看這一時期唯物史觀的發展水平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歷史虛無主義
“改革”就是漲價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