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經濟報道的困與解

2018-03-29 16:25
傳播力研究 2018年8期
關鍵詞:觀點經濟

對輻射范圍具有區域特征的地市報而言,在圍繞地市發展大局,傳遞解讀國家政策、宏觀趨勢之外,究竟該做出怎樣的創新式報道,才能在傳統媒體備受沖擊的語境里,切實起到它應有的助推經濟轉型發展的作用?作為一名經濟戰線的記者,筆者時刻感受著一種焦慮與困頓。

一、經濟報道之“困”

(一)觀點之困

在這個信息過度密集的時代,對于經濟報道來說,那一萬能導語“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仿佛又有了用武之地。由于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傳播環境的均衡化,如今有關經濟觀點的碰撞可謂日日、時時都在發生,這與當年“吳(敬璉)市場”“厲(以寧)股份”的傳播效率絕非同日而語,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傳播以及互聯網思維的盛行,究竟以何種經濟觀點來精準對接一個區域特有的經濟現象,并力圖解讀這一現象背后的實質,確是一種挑戰。畢竟,一個對國家經濟的宏觀表述,具體落地到一個區域經濟乃至某個企業個體的微觀現實時,很容易成為單純的“傳聲筒”,或是其理論觀點出現“水土不服”。

(二)創新之困

經濟新常態下的新聞報道,是否需要創新?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尤其是觀點的創新,因為經濟理論往往隱藏于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和看似枯燥的經濟數據之中,而我們的經濟報道不僅需要客觀地反映這些現象和數據,更要對此進行形象的解讀和翻譯,盡力讓讀者感覺不到那么艱澀難懂。為此,筆者也以《焦作日報·產經觀察周刊》為平臺,嘗試著進行了些許的創新,比如,曾借用中醫之脾胃運化理論解讀招商引資的質與量(《運化之道——焦作工業轉型的系統觀察與思考》),以氣血來比喻金融運行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也說金融“氣血論”》),并創新以“落點理論”來闡釋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的關系(《找準“落點”好提升——我市企業技術改造述評》),以“打棗理論”來說明企業的多元化發展(《“看莊稼”也掙錢的啟示》)……但如此轉借之創新,在見仁見智的多元化認知中,很容易被認為是穿鑿附會。

(三)采寫之困

《焦作日報·產經觀察周刊》創刊五年多來,在采編合一的試驗中存在著不少的“煩惱”,其一就是稿源少,難免急就章。究其原因,一是企業沒有宣傳的積極性,報道覆蓋面太窄;二是由于上述原因,經濟新聞稿采寫不易;三是考核導向之下,消息體裁稿源少,版面信息量小。

新聞生產流程再造能否成為解困的鑰匙

有一個比喻非常好:雞蛋從外面打破只是人們的食物,但從內部打破就會是新的生命。對我們來講,需要的就是從內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顛覆、自我挑戰。畢竟,如今的媒體不應該是純媒體,去媒體化才符合移動互聯網思維的媒體發展方向,如今的媒體更應該像是行業服務機構、產業孵化器、產業引領者等角色融合的復合體。

二、經濟報道之“解”

對于新聞行業,筆者認為其本質也屬生產性服務業,只不過報社生產的產品是報紙。

按照現代企業流水線作業的常規管理模式,我們整體采用的是采編分離的流水線作業法,即采與編各司其職,富有邏輯性、精確性。同時,清晰的流水線操作方式,嚴格的規章制度,使各環節高效運作成為可能。其優點在于分工明確且更加專業化。但在采編合一中,其“角色”感過強,易失之于僵化,割裂了采編之間有機聯系等缺陷,卻被無限擴大。

這里有一眾所周知的比喻:記者的采寫,像是采買來合格的蔬菜并進行初步烹調,而編輯則像大廚進行再加工和裝盤,通過對稿件的精心編輯和包裝,為讀者奉上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要求記者樹立編輯意識和編輯思想;二是要求我們必須對采編流程再思考,在加強新聞策劃,編輯思路提前介入的同時,編制出各種體裁的標準“菜譜”,仿照生產線上的標準化作業,讓所有記者“按圖索驥”,進行采寫。至少通過如此流程再造,既縮短了年輕記者學習的時間,又能夠確保采訪第一關的蔬菜采買質量,避免采買回來的素材沒有用,有用的素材沒掌握,使修改稿件成為可能。

治大國如烹小鮮,文無定法如庖丁解牛。按照這一思路,筆者先嘗試以人物通訊(新聞故事)為例,列出“菜譜”一份,以拋磚引玉,供大家商榷。

菜名:人物通訊(新聞故事)

特色:血肉豐滿、筋骨勁強、精神突出

采之“四字訣”:

一看,看神態、動作、舉止等細節。

二問,問經歷、學習背景,工作中的困難和難忘的事,最后的解決辦法及效果,下步打算。

三聽,聽上級、下級、同事的評價和看法,最少三個信息源,360度講事例。

四感,感受人和事的精神和本質,提煉新聞主題,并在采訪中修正采訪內容。

寫之“火候論”:在行文布局中,要有描述、背景、引語、數據、事例,并采取短句短段行文在前后對比中追求文章張力,在場景再現追求全真體驗,在形象再現中追求工筆傳神,在對話再現中追求融入敘事,實現新聞寫作的多維化,使之聽之有聲、嗅之有味、觸之有感。

三、結束語

鑒于以上分析,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商榷。一是活動策劃先行。通過活動策劃搭建平臺,引導企業與報道互動,增強企業宣傳的積極性。二是沙龍論壇帶動。地市報經濟報道要更好地服務發展大局,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傳遞信心,就要試圖結合本地產業實際,嘗試為企業乃至行業找到產業轉型的路徑。如此可通過以企業沙龍的形式,引導觀點碰撞,形成路徑共識。三是考評關口前置。如今的新聞報道要適應新常態,可以嘗試打破單打獨斗的新聞生產模式,補強單個記者的知識儲備不足的短板,實行考評關口前置,避免不成熟的觀點見諸報端,以增強媒體公信力。

猜你喜歡
觀點經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觀點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觀點
分享經濟是個啥
擁抱新經濟
業內觀點
新銳觀點
觀點摘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