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宋代工筆之美

2018-04-12 10:27胡慧楠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外在美內在美設色

胡慧楠

摘 要:文章淺談宋代工筆之美,以所學《榴枝黃鳥圖》為例,從兩個大方面進行闡述,其一是宋人小品的外在美,從線條、設色以及結構三方面介紹,其二是內在美,宋人畫的寫實性強,注重細節的描摹,對于細節的描寫出神入化,給人以美的沖擊,讓人賞心悅目,對后世的臨摹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一個璀璨的明星照耀著我們的心靈。

關鍵詞:外在美;內在美;線條;設色;結構;寫實性;意境美

一、外在之美

(一)變化的線條

在臨習宋人小品時,往往會被古人精湛技藝所折服。當一幅宋人小品展現在你面前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幅畫的畫眼,那線條則是人們首要考究的重點。我們就以《榴枝黃鳥圖》來說,我在臨習這幅畫的時候,把葉子、枝干、石榴、鳥,蟲子分別進行臨習,因為每個部分所需要的線條與質感是不一樣的。葉子需要的是長線條,要求收放自如,運用的是手指與手腕力量的配合,運用書法中寫的筆意去畫,體現出靈動的感覺;枝干需要體現滄桑之感,表現出古拙之意;石榴要分出結構,要柔一些,給人一種垂涎欲滴的樣子,要靈活運用手指體現柔美的線條;鳥是靈魂部分又是整幅畫的畫眼,對于每一個部位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它的每一個結構之處對于線條質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既要有長線條又有短的線條,需手指與毛筆融為一體,才能使鳥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臨習這幅畫時,只是勾線就能讓我深深折服。通過線條的起收筆,粗細、濃淡、干濕等揮毫自如的運用,就能表現出宋人小品的空間立體感以及畫面的前后關系。通過線條時而輕時而重,時而方時而圓的表現,就能體現出線條力量與柔美之間的對比,再加上游刃有余的一種節奏感,使整幅畫面里充斥著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脫俗的設色

談完線條,我們就該進行下一步的工作,那就是染色。古人有云:“三礬九染”。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謝赫曾提出了“隨類賦彩”的這種理論,而什么是“隨類賦彩”呢?其實它就是要求事物以本來有的實物為依據,同時作者在作畫時添加自己的個人主觀感受,使整幅畫面給人以自然的感覺。那么,染色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色彩的變化可以使整幅畫面更豐富,同時還能反映出作者在畫中所傾注的情感體驗。

在《榴枝黃鳥圖》這幅畫中,我們要先上底色,用淡墨加水上兩次色,這樣會使畫面沉穩一些,然后用偏赭石的顏色再刷一遍,使畫面有一種通透的感覺。接著就要開始分別染葉子、枝干、石榴、鳥,找出這些實物的結構,一遍一遍分染,每一次的感覺體驗都是不同的,用的顏色也不同。就如葉子,得先用淡墨色分染葉子的結構,然后用花青加藤黃偏綠一些,在淡墨的基礎上上色,反復幾次,就會有種透亮的感覺,然后在葉子的末尾一點用偏黃一點的顏色再分染,最后用藤黃加白加水把葉子平涂一下,葉子的立體感就會立刻顯現出來;枝干的話,也是用淡墨色來分染結構,然后用墨加赭石再分染,體現蒼老之感;石榴用淡墨分染結構,然后用曙紅加一點點藤黃把淡墨的部分再分染幾次,體現立體感,而石榴上的斑點,則用點染法,點出小斑點,要自然流暢;難點的部分就是鳥的染法,先把鳥的結構分別用淡墨與濃墨分染出來,然后用藤黃把鳥的結構找出來,立體感出來之后,最難的部分就出來了,那就是鳥的絲毛,如果鳥的絲毛絲不好的話,就沒有毛絨絨的感覺,鳥就難以活靈活現,絲毛的畫法要講究虛進實出,鳥的脖子、鳥的背部、鳥的腹部、鳥的腿部以及尾部的絲毛都不一樣,而且絲毛不能絲一層,要體現絨絨之感,就要多絲幾次,第一層用偏赭石的顏色去絲,第二層用偏藤黃的顏色去絲,第三層用偏白的顏色去絲,筆法必須講究,整個染完之后,用肽白把需要提的部分提一下,體現前后對比的感覺。

整個的畫面,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畫面的比例協調,對比明顯,顏色的搭配舒服,整個過程雖然繁瑣,但是能讓我體會到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這讓我對古人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三)動態的結構

我們解析一下古人在《榴枝黃鳥圖》中的構圖,鳥是整幅畫的畫眼,在中國畫論中有這樣的一種說法,那就是“畫之總要”,它反映出作者精湛的技藝。一幅畫是否能奪人眼球,主要看作者如何構圖。

《榴枝黃鳥圖》只采取了一株石榴,而并不是全株,選擇整株中的一枝,給觀賞者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這就是扇面在宋人小品工筆中的著重表現,花卉不畫全株,只選擇整株中的一個小枝,這種畫法被稱之為“折枝法”。而黃鳥恰好落在石榴枝頭,給這一株石榴增添了些許靈氣,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歌,“小荷才露尖家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又有異曲同工之妙。恰巧是黃鳥的靈動,讓整幅畫栩栩如生。

二、內在之美

宋代工筆畫的內在美是指在一幅作品里面所表現出來的畫家當時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藝術創作過程中作者情感的一種自然流露,帶有一定的抒情性。藝術創作的過程是自由的,我們要讓身心處于一個空明的狀態,不被外物所干擾,思緒在自由發展。而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學識的深淺、思維不同,以及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人生經歷也不盡相同,所展現的作品就完全不同,這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內涵美是中國國畫的重要部分。

(一)寫實性

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那就是宋代,可謂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睔v史教授楊渭生先生也認為:“兩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領先地位?!边@樣的社會背景為當時的藝術創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顯然當時的畫家可以潛心鉆研自己的創作,不被世俗所打擾。這樣的背景也正是畫家所需要的,他們可以盡情地徜徉在自己的畫作中,就像文人一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可謂是一種極好的修身養性的方式。

那么不得不提的就是這一時期畫作的特點——寫實性。宋代工筆的寫實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注重細節,另一個是注重情境的描繪。宋代工筆畫注重細節的描繪,體現在畫家仔細觀察和認真揣摩客觀事物,所以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把動植物的生命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就是一幅幅充滿大自然趣味的畫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則是畫家本身對大自然的喜愛,而他們就把這樣的喜愛通過畫的方式展現在世人面前。宋代工筆畫就是“寫實性”的典型代表,其中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宋代畫家注重觀察生活,從生活細節出發,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畫面。每每看到,不禁贊不絕口。

宋人小品《榴枝黃鳥圖》把這一特點精彩的展現出來,一株石榴、一只黃鳥組成了一幅畫面,點睛之筆就是黃鳥了,要把它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就要求畫家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鳥的體態。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了,鳥的絲毛是最難的,如何能展現毛絨絨的感覺,這對畫家技藝的要求是極高的。首先把握鳥的體態,其次對其每個部位都得認真觀察,細細揣摩。絲毛非常講究。它的利爪立于石榴枝頭,活靈活現,而石榴正好熟透,好像在咧嘴笑似的,其中熟透的石榴笑開了口,集自然與生活于一身的一幅畫體現了宋人高超的技藝,把情感賦予畫中。

(二)意境美

意境美是指由于作者情感的參與,直接表達出所描繪的意象營造出的一種美。如果說形式是宋人工筆的骨架,那么意境則是其靈魂,是賦予作品情感的靈魂。

《榴枝黃鳥圖》,是一幅典型的自然景象,石榴樹、黃鳥自然而然地呈現在畫家面前,是毫無添加、不經任何修飾的自然之美,是一種回歸大自然的美,純真的美。這種自然之美的特征就是吸收大自然的精華,達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這是一種“隨意而適”的意境美。

這種自然之美,天人合一,真可謂是筆筆精彩。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 中提到:“山水畫是有我的,境界大的、宏壯的;花鳥畫是無我的,境界小的、優美的?!?從他的話中顯然可以看出,宋人工筆的美,來自于靈魂深處的美,是無我的美,是柔美的?!读裰S鳥圖》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所以備受人們青睞。

寫實與意境相結合的內在之美,表達出作者寓情于景,融情進景的心靈特質,這不僅體現了畫家高超的技藝,同時也顯現出畫家的人格之美。古話有云,學一門精一門,那么宋人畫家就把這一說法表現得很充分,他們真的是精通于自己的所學,而我在臨習這幅畫時,更是被古人驚人的技藝所感染,讓我不斷在習畫中提升自己。

三、結語

綜上所述,外在的美講究的是線條、設色、結構,而內在的美講述的是一種內涵美,外在美主要是把畫面中的色彩、線條、形體、明暗、空間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對于宋人工筆而言,色彩與線條尤為重要。線條是“骨”,勾勒輪廓,賦予骨力,刻畫動態;色彩是“肉”,明快雋美,調和氣氛,光影的變化?!肮恰迸c“肉”的結合正是線條與色彩構成的生命機體,動勢中有了生機,才有鮮活的靈魂。內在美體現宋人對自然細膩觀察,對生活的炙熱之愛,人與自然渾然一體,是宋人深厚工筆和豐富情感的有機一體。后人既要潛心研修宋人的深厚的工筆,更應學習宋人人格之美。

參考文獻:

[1]陳姝雅.傳統工筆花鳥畫的形式語言和精神內涵及當代思考[J].大眾文藝,2010,(24).

[2]郭曉芳.當代工筆花鳥畫的傳統意境與審美特征[J].藝術評論,2010,(07).

[3]馬紫薇.宋代工筆花鳥畫的意境[J].保定學院學報,2008,(02).

[4]吳工.宋代工筆花鳥畫特色分析與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3,(06).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外在美內在美設色
《巖高千尺虎》
《獨白系列之三》
在銜接教學中滲透數學內在美的策略
《鹿鳴》絹本設色
《鹿語系列之二》 紙本設色
內在美
“容顏”與“形體”之美
試述體育教師的形象與特點
淺談年輕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
解題中的數學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