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中華鱘的十件事

2018-04-26 07:20本刊編輯部
中國三峽 2018年4期
關鍵詞:性成熟中華鱘鱘魚

中華鱘是一條什么樣的魚?

中華鱘,是古棘魚類的后代,鱘魚的一種。鱘魚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堪稱“魚類活化石”。它們作為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類群之一生活在距今一億四千萬年的侏羅紀時期。億萬年以來,鱘魚以它超強的適應能力,見證了恐龍和猛犸的繁盛與滅亡,以及人類的誕生。

中華鱘所在的鱘魚大家族是什么樣的,分別分布在哪里?

現生鱘形目魚類共有2科6屬27種,其中匙吻鱘科有2屬2種,分別是北美的匙吻鱘和我國長江的白鱘,鱘科有4屬25種,其中以鱘屬的種類最多,達17種?,F存鱘形目魚類均分布于北半球,主要有三個分布密集區:一個是歐洲東部的里海、黑海、咸海地區;一個是環繞北太平洋兩岸的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區;另一個為北美洲東海岸地區。

我國分布有8種鱘魚,即分布于長江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后兩者為我國特有,中華鱘也主要分布于我國;分布于黑龍江的史氏鱘和達氏鰉;分布于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以及伊利河的裸腹鱘。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是現存27種鱘形目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種類(中華鱘珠江種群越過了北回歸線,其他種群均分布于北回歸線以北),具有產卵群體平均個體大、產卵洄游路線長等特征,主要分布在我國東海、黃海和長江干流,歷史分布范圍還包括黃河、錢塘江、朝鮮半島和日本海域,有珠江和長江2個種群。但珠江種群在春季繁殖,數量稀少,現已絕跡。

中華鱘為什么要洄游?

中華鱘生在江河里,長在海洋中。但它的生活史主要階段在海洋中,成長發育至性成熟時洄游到淡水河流中產卵,繁殖后再返回海洋。幼魚也降河洄游,進入河口咸淡水后,經過一段時間體內滲透壓的調整,陸續進入海洋生長。

有關專家認為,這種溯河產卵洄游可能是一種次生適應,是由于鱘魚基本上是屬于底層攝食類型,在進化史上,它們的祖先因嘗試捕食河口和近海岸豐富的底層無脊椎動物資源,逐漸形成了溯河洄游習性。

中華鱘研究所全人工繁殖研究成果顯示,中華鱘可以在純淡水環境生長成熟,純淡水環境下的中華鱘的特征與成長于大海而洄游的群體無差異。人工群體經過?;?,也完全可以適應海水環境。所以中華鱘的成長并不一定需要海水環境。

中華鱘吃什么?

攝影/黎明

中華鱘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偏肉食性魚類,天然水體中的中華鱘,幼魚期主要攝食營底棲生活的動物,如 舌鰨、鲬、鰈、蜆類等。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中華鱘幼魚的飼料分為活餌料和人工配合飼料?;铕D料主要有水生寡毛類(水 絲蚓、顫蚓等)、枝角類(蚤狀蚤、隆線蚤等)等。人工配合飼料主要含有白魚粉、全脂膨化大豆、酵母、肝粉、扇貝粉、烏賊內臟粉、魚油、復合維生素、復合無機鹽、防霉劑、抗氧化劑、引誘劑等近二十種原料。人工配合飼料營養全面,適口性強,富含各種營養添加劑,能引誘中華鱘幼魚攝食,促進食欲,加快消化吸收,加速成長,提高成活率,其養殖效果好于活餌料(水蚯蚓)。

中華鱘的壽命多長?何時性成熟?

中華鱘的壽命很長,一般為40-50齡,最長可達百年。中華鱘雌雄性成熟的時間不一致,一般來說雄性中華鱘的成熟期約需要9年,而雌性中華鱘的成熟期需要12至14年。性成熟后,中華鱘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棲息。

自然環境下的中華鱘是如何繁殖的?

每年6至8月份,接近性成熟的中華鱘會在此時進入長江口進行溯河生殖洄游,于次年10至11月達到長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葛洲壩截流前)或葛洲壩下(葛洲壩截流后)的江段產卵繁殖。通常會雌雄集群繁殖,通過分泌激素刺激親魚產卵排精,在激流中授精。中華鱘有超強的生殖能力,一次產卵可達30至130萬粒,平均為60萬粒。產卵活動多在午夜至凌晨進行。魚卵產出后在急流中隨水散布,幾分鐘后即具有粘性,粘附于產卵場底質巖石或礫石上發育。受精卵經過5至6天孵化,幼魚就會破膜而出。

幼魚孵出后,便降河洄游。幼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像個小蝌蚪,在水中上下竄動,順水漂流,4至7天后在水面平游,9至11天后沉入江底開始底棲生活,13至14天后開始攝取食物。翌年春夏時,小中華鱘到達河口,秋季進入海洋。

在自然條件下,中華鱘的成長并不是那么幸運。長江水流湍急,生命初期,由于敵害、自然環境的影響,最終只有極少一部分受精卵能完成孵化使命。即便孵化成功,能長大成熟而傳宗接代的中華鱘也寥寥無幾。野生中華鱘資源逐年減少,瀕臨滅絕。

什么是中華鱘全人工繁殖?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和野生中華鱘有差別嗎?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是指子一代中華鱘在純淡水環境下培育多年,不經過海淡水洄游過程,而是通過人工誘導與調控,使其性腺發育成熟,成功產下子二代。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研究的成功,可使中華鱘的物種保護擺脫對野生中華鱘資源的依賴,并使大規模人工增殖放流中華鱘成為可能,同時還為中華鱘遷地保護提供技術基礎。

人工繁殖的中華鱘與野生中華鱘在遺傳、習性方面并無差異。

放歸長江的中華鱘如何追蹤監測?

中華鱘放流標記追蹤技術,主要有PIT標記、衛星標記、聲吶標記、T型標記、DNA標記,共五種標記技術。

PIT標記為長期有效的身份標記,主要為放流中華鱘在海洋生長達到性成熟并返回長江進行自然繁殖過程中的誤捕鑒定。衛星標記懸掛于魚體背部,在中華鱘入海后自動脫落并浮出水面,連接衛星并發送相關海洋環境信息,從而進一步了解中華鱘海洋生活史。聲吶標記位于魚的腹部,當標記魚游經接收器接受范圍(約1000m)時,可以自動記錄接收信號時間,從而推測中華鱘洄游過程。T型標記上印有研究所的聯系電話和身份編號,便于漁民誤捕后根據此標簡單直接判斷是放流的標記魚。DNA標記采取中華鱘少量鰭條樣本,通過DNA分子分析技術建立中華鱘親魚和子代的親子鑒定信息庫。

我們為什么要保護中華鱘?

由于人類的活動,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種群大幅衰退,瀕臨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中華鱘列入極危(CR)物種。中華鱘作為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生態風向標的作用,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一旦破壞,會引發生態環境的蝴蝶效應。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痕跡,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因此中華鱘的研究保護顯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中華鱘保護有哪些相關法律依據?

自1983年開始,國家明令禁止對長江中華鱘的商業性捕撈,嚴格限制人工繁殖科研用魚,國家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和建立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等綜合性保護措施。1984年,中華鱘研究所從葛洲壩下捕撈的中華鱘人工繁殖獲得成功,開始人工放流并持續至今。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出臺,中華鱘被列入我國首次公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并被定為一級保護物種。

猜你喜歡
性成熟中華鱘鱘魚
歷史時期長江上游鱘魚資源的開發研究
羊的繁殖規律與育種技術
肉用種雞飼養管理的幾項關鍵技術
探秘:中華鱘的
葛洲壩下:守護中華鱘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華鱘放流
100歲的鱘魚
兩種常用染色方法在性成熟SD大鼠陰道涂片中的比較研究
iNOS 在大鼠性成熟期睪丸組織的表達變化及意義
讓鱘魚活下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