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意識與歷史宿命的碰撞

2018-04-30 04:17肇真
科學與技術 2018年9期
關鍵詞:文藝理論共鳴人性

摘要:文藝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純藝術的文藝電影、繪畫作品等,大眾很難欣賞到作品本身的精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角度出發來看,那這件作品就失去了他的群眾基礎,沒有人懂得欣賞的作品,是沒有實用價值的?!抖乜虪柨恕愤@部電影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讓人們看到了一場勝利的大逃亡,和對于回家的渴望,這種大的歷史事件被濃縮成瞬間,好像里面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潮水的走向。歷史和藝術這二者被結合到一起,讓人們重新定義文藝,并不斷創新。

關鍵詞:文藝理論;人文思想;戰爭;人性;共鳴

正文:

馬克思認為,知識是人類在對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自然同時也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切文藝作品都要遵循這一原則,反應人類生存狀態及精神狀態的文藝作品。比如純藝術的文藝電影、繪畫作品等,大眾很難欣賞到作品本身的精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角度出發來看,那這件作品就失去了他的群眾基礎,沒有人懂得欣賞的作品,是沒有實用價值的。然而人們對于文藝作品的理解能力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也在逐漸得到提升,這些藝術創作形式以不同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里,融入人們的精神層面。

《敦刻爾克》就是讓我記憶深刻的一部藝術作品,這樣一部以“大撤退”為歷史背景的戰爭片,更著重去刻畫戰爭中人的感受——人性的重要性。而且和《戰狼》那樣主旋律的形式不同,導演諾蘭并沒有把它當作一部戰爭片來拍,而是作為一部幸存者的電影。講述了一個關于回家的悲壯故事,面對絕境,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電影以多線性敘事的方法,從海陸空三個角度,“一周,一天,一小時”三條時間線,非常震撼地刻畫出了二戰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撤退行動,第一條線是海灘上等待上船的士兵渡海的故事,講述了一周內他們上了一艘又一艘救援船,卻都被敵軍擊沉,最后只能藏身于擱淺的船艙內等待救援;第二條線是一對平民父子,在一天的時間里他們開著自己的小船,要穿過英吉利海峽去接軍人們回家;最后一條線是戰斗機的飛行員們,他們在一個小時里擊落敵軍戰機,為撤退的大軍保駕護航。比起以往諾蘭電影多空間多時間交錯的講述方式,這一次同樣的手法卻沒有留絲毫懸念,層層穿插帶來的更多的是清晰明了的戰爭場面,多條故事線的互相疊加也使得這場只有一個多小時的大片厚度飽滿,三條線在最后的時刻交匯,三十三萬人終于全部回家。

諾蘭在這部影片中給觀眾的信息量其實很少,但是這個歷史上著名的一役,對于英國人甚至對于我們來講都不是陌生的,它是二戰中一個傳奇的故事,此次撤離,標志著英國勢力撤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區被德國占領,但是卻救了三十余萬人的生命,讓他們回了家。影片中沒有任何激烈的戰爭場面,卻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它給人們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好像每個人都成了歷史走向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幾乎都不知道主角們的名字,這樣一種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的的敘事方式,將這個歷史事件還原的尤為真實。導演用大環境和人的互動,讓人感受到了某種特殊的蕭瑟和凄涼,觀看時帶來了一種浸入式的體驗。其中運送傷員的鏡頭,就被刻意的放慢,顯得緩慢又凝重;而戰斗機擊落敵軍時又揪住觀眾的心,讓人時而激動,時而無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當時歷史的洪流中,難逃命運的擺布。

除了導演的手法,電影想傳達的“反戰”的人文思想,才是這部電影的關鍵。當時英法聯軍在德軍的進攻下全線崩潰,不得不撤退,敦刻爾克近40萬士兵都在海灘邊等待救援,對面就是家鄉,卻不知歸期。有一幕讓我心中一顫,一艘民用船只救起一個飄在海上的飛行員,飛行員得知他們要去敦刻爾克那個陰霾之地極力阻止,對船長說,你應該回家,老父親沉重地看著他說,如果讓他們攻過英吉利海峽,哪還有家。

電影中有很多不同形象的士兵,有的好不容易逃出海灘不愿回去救身陷囹吾的同伴;有的為了活命混在盟軍的隊伍里;也有的拼盡了燃油守衛海灘。這么多真實又可怕的人性暴露在戰爭中,導演不做批判,不去煽情,在戰爭面前,人人平等,這種個人命運的興衰,盡顯出人性的百態。就是這樣一個個鮮明又真實的士兵形象,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精神內核,讓我們看到了不只是士兵們對家對生命的渴望,在戰爭面前的無力感,還有人們在困難前的團結一致和對國家的熱愛。

作品中滲透出來的“反戰”精神和時代意義,也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特征——時代性與人民性的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類社會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人類整個實踐活動發展的歷史,因為文藝來源于現實生活,能真正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一定是建立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上的?!抖乜虪柨恕芬彩且詺v史上二戰時期為背景,給人以強烈的代入感和沉浸體驗,很多人在影片結束后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靜。也可以看出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只有立足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高度觀察與理解文藝的存在及問題,才能讓作品融入社會大眾,讓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產生共鳴。

電影的結尾肯定是與事實一樣,戰爭終于結束,三十余萬人回到了家,雖然這不是一部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卻可以理解為一部集體英雄主義電影,影片中出現過兩次歡呼,一次是英國老百姓響應號召開著游艇漁船到達敦刻爾克受到士兵們的歡呼,這無疑是整個電影的高潮也是這個題材最撼動人心的部分。第二次歡呼是疲憊的士兵們回到英國,受到國人熱烈的歡迎,士兵自己有些茫然,都以為自己是逃兵,但對于國人來說,原本計劃接三萬士兵回國最終接回來三十萬本身而言即使是一場失敗的勝利,也是偉大的勝利,同時也點明了影片的主旨。

區別于以往戰爭片中尸橫遍野的修羅場,《敦刻爾克》讓我們看到了一場勝利的大逃亡,在面臨絕境的時候是什么支撐著他們走過,是他們堅強的心理素質,是他們對生命的渴望,可是更多的,是他們心中的信念,和對于國家的熱愛。這種大的歷史事件被濃縮成瞬間,好像里面每個人都有可能改變潮水的走向,就像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記錄到,拜占庭帝國的淪陷,居然起于一個無人看守的小城門;拿破侖的成敗歸結于他部下將軍的一念之間,好像頃刻間天翻地覆,都是因為一兩個噴嚏。影片中讓我看到了強烈的個人意識與歷史宿命的碰撞,厚重的歷史回歸到個體,每個人的故事連在一起就成了歷史。

從近幾年的文藝作品中可以看出,人們從追求影視化帶來的視覺效果的同時,更多的是關注其背后的意義,影射出了怎樣的社會矛盾以及我們如何反思總結過去,文學藝術就像一個車輪,在滾滾向前的同時,需要人的意識去把握方向。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中的現實性原則就是在創作中注重對現實社會的忠實反映,通過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創作來體現歷史,表達對現實的思考,從而提升到一定的審美高度。在過去社會生產力沒有完全解放時,厚重的歷史只存在于教科書中,對于藝術的欣賞,也只是少數知識分子或階級的專屬品,如今二者被結合到一起,讓人們重新定義文藝,不斷創新。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思想意識領域的引導,才能夠發揮不可思議的作用,這些也正是這部電影結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帶給我的現實藝術啟示。

參考文獻

[1] 馮憲光.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7

[2] 陸貴山 周忠厚.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 阿杰爾.電影美學概述.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肇真(1995—),女,滿族,天津市西青區,天津工業大學,學生,碩士,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共鳴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學習”反人性嗎
體驗與共鳴:大數據時代場景營銷模式研究
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情感味道:閩南話對臺灣廣播的獨特功能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
論《文藝理論中的無產階級》
“民族唱法”的表現形態美
夢想斑駁照進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