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銀行:金融現代化的起源

2018-05-08 03:42陳志武
中國中小企業 2018年5期
關鍵詞:匯豐銀行外國銀行

文/陳志武

幾年前,一位銀行行長說:“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所以我們有時候都不好意思公布利潤?!边@個大白話被做不同解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大大提升了人們對銀行的興趣。為什么銀行會這么賺錢?長此以往,對中國經濟、對家庭財富增長、對個人創業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如今,中國銀行業既包括你熟悉的工農中建交這五大國有銀行,以及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銀行,還有很多地方性小銀行,也包括匯豐、花旗等外資銀行在國內開設的機構。最近幾年還出現了新潮,那就是民營銀行熱。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小米等知名民營企業紛紛牽頭發起設立銀行。很多人說,中國將迎來民營銀行蓬勃發展的時代,它們的技術優勢、資金實力和市場口碑,會讓新的民營銀行快速占領市場,成為生力軍,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那么,這一波新潮會發展到哪里呢?以前有沒有歷史可以借鑒?在這一波熱潮之前,只有民生銀行一家半民營銀行,這還是1996年由全國工商聯牽頭發起設立的。民營銀行就這么難搞嗎?

銀行是舶來品,鴉片戰爭后進入中國

中國原來沒有銀行這回事。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根據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個口岸開始通商。1845年,英國的麗如銀行(Oriental Bank)在香港設立分行,并在廣州開設代理處,隨后又在上海設立分行,這是第一家在中國設立機構的外國銀行。

1900年之前,英國的麥加利銀行、匯豐銀行和有利銀行、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日本的正金銀行、俄國的華俄道勝銀行等,都在中國設立了分行;從1900年到辛亥革命,又有美國的花旗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荷蘭的荷蘭銀行、日本的臺灣銀行等相繼在中國設立分行。到清末,在華設立營業機構的外國銀行不下40家。經過改組、清理,到1912年還有11家在營業;到1936年,也就是全面抗戰的前一年,仍在中國營業的外國銀行有30家。

這些外國銀行的名字,大多數人在中學近代史課里聽說過,它們的形象一般很負面。這本身說明它們在中國的影響力之大。從1865年到1930年代,中國歷次外債基本都是通過外國銀行借的;鐵路幾乎全是依賴外國資本修建的,而鐵路借款基本是外國銀行或者銀團貸款的。匯豐銀行、德華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是中國關稅的存儲保管者,加上東方匯理銀行和橫濱正金銀行,這五家銀行是中國鹽稅的存儲保管者。它們給中國政府提供的幾筆貸款都很巨大。

或許也能換個角度想一下,對內憂外患的清政府而言,能夠通過外國銀行借款,無論是鎮壓叛亂還是加快國內建設,都是難得的選擇。比如,我們之前談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故事,從1874年到1881年,左宗棠湘軍累計花費5230萬兩白銀的軍餉,這是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糧食供應、武器購買、長途跋涉,都離不開錢。其中,1877年,左宗棠從匯豐銀行借款500萬兩,分七年償還;1878年,左宗棠借款350萬兩,半數借自匯豐銀行。如果沒有匯豐銀行的借款,左宗棠能收復新疆嗎?

另外,無論是應對危機還是推行改革,外國銀行都提供了關鍵支持和參與。還是以匯豐銀行為例,1930年代初,在當時上海金銀市場上,匯豐銀行擁有充足的外匯,還庫存了數量龐大的白銀,能左右市場價格。當1934~1935年中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匯豐銀行力挺上海匯市。1935年11月國民政府實行幣制改革、放棄銀本位,匯豐銀行帶頭把庫存的數千萬銀元移交給中國中央銀行,換取中國的紙幣——法幣,對于國民政府幣制改革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

所以,早期的外國銀行對缺乏現代金融的中國的意義是很大的。

中國的銀行在與外國銀行競爭中誕生

正如以前談到,中國本土原來的金融主體是錢莊和票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正是外國銀行在鴉片戰爭后的到來,才催生了中國自己的銀行。

清朝光緒23年,189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成立,這是由盛宣懷向戶部借銀100萬兩,仿照匯豐銀行的章程合股創辦。之所以創立這家銀行,一是為了與外國銀行競爭,二是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

1904年,戶部試辦銀行成立,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之后稱為中國銀行,這就是現在的中國銀行的前身。戶部試辦銀行在設立之初有兩個使命:總攬金融和推行幣制,儼然是一家中央銀行。1907年,郵傳部奏請清廷、設立交通銀行,最初是為了掌握輪路電郵四政回收利權。民國三年修改章程,受政府之委托管理金庫、掌管國庫金、專理國外款項及承辦其它事件,也受政府之特許發行兌換券,所以也有國家銀行的性質。

1928年之前,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被當作中國的中央銀行。1928年冬天,位于上海的中央銀行成立,中國銀行變為國民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交通銀行變為特許實業銀行,致力于全國實業的發展。

上面都是官辦的銀行,也是我們今天熟悉的國有銀行的前身。為什么中國最早的銀行都是國有的,而不是等到計劃經濟時期才國有呢?這一方面是我們文化中對商人盈利動機的懷疑,認為私人辦銀行信不過,只有官辦銀行才信得過,就跟洋務運動本身也先是“官辦”,等官方辦不下去才“官督商辦”一樣,銀行也必須先官辦。另一方面,對于銀行這種新鮮業態,當初被認為不確定性太大,傳統中國商人未必愿意冒險。

在國有銀行經營一些時日之后,銀行業開始對商人開放,私人也效仿辦起民營銀行。早在清末1906年,商人周廷弼就籌集資本五十萬兩,在上海設立了信成銀行,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比民生銀行整整早了90年。此外,還有與交通銀行同年設立的浙江興業銀行,1908年設立的四明銀行和浙江實業銀行。1912年之后,銀行大量設立,其中以上海最多,天津次之。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中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許多銀行出現。1928年到1935年共新設銀行129家。到了1936年,中國本土銀行有160多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體系:一是四大國有銀行: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二是規模較大的七家民營銀行:“南三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北四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三是其余的150多家小型民營銀行。三者的存款占比分別是將近59%、18%和23%。到1936年,外國銀行在華的存款份額只有中資銀行的1/4左右。

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南三行”和“北四行”是中國民營銀行的杰出代表,它們緊跟時代步伐、持續創新業務、強調服務社會、重視人才培養、營造企業文化。它們的成功證明民營銀行不可怕。

如果沒有這些現代民營銀行的支持,中國的早期工業化和民族工業的發展能夠那么順利嗎?

早在1934年,吳承禧先生在《中國的銀行》這本著作中就說到:“一般來說,近代新式銀行的發展乃是伴著產業發展而來的一種并行的產物: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而銀行業的興盛與集中,又反作用于產業,使其兼并擴大,二者的關系是非常之密切的?!碑敃r,幾乎沒有一家工業企業不向銀行借款,幾乎沒有一家國貨工廠不是銀行信貸扶植壯大的。1936年,金城銀行對工礦企業和鐵路貸款占42%,浙江興業銀行達到62%。所以,如果沒有民營銀行的信貸支持,早期工業化企業就可能陷入困境而難以掙扎。

有意思的是,中國銀行業的起源先是國有銀行、然后才開放民營銀行,而現在我們又是經歷了多年只有國有銀行之后,再次開放民營銀行。歷史不只是停留在書本里。

首先,銀行是舶來品,在鴉片戰爭之后開始進入中國,1845年麗如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直到1930年代初,外資銀行一直在中國銀行體系占主角。匯豐銀行是代表,對整個金融體系舉足輕重。

其次,中國第一家自辦銀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由盛宣懷創辦。此后,戶部試辦銀行、交通銀行等相繼成立。再后才開始民營銀行。辛亥革命后,銀行大量設立,到1936年,中國本土銀行達164家,其中四家國有,其余是民營銀行。

再就是,“南三行”、“北四行”是中國民營銀行的代表,有力地支持了早期工業化和民族工業的發展。1937年之后,隨著日本全面侵華和國共內戰,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銀行業也不例外。

猜你喜歡
匯豐銀行外國銀行
江西銀行
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
起底匯豐銀行發家史
記憶銀行
外國公益廣告
中關村銀行、蘇寧銀行獲批籌建 三湘銀行將開業
把時間存入銀行
外國父母看早戀,有喜有憂
匯豐在中印業務發展健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