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學生雙性化人格與人際交往能力

2018-05-10 09:49王菲
關鍵詞:人際交往中學生

王菲

摘要: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雙性化人格具有很多優點,雙性化者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巨變的時期,是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雙性化人格、發展多元性別的輔導有助于中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對中學生進行雙性化教育離不開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的努力,父母、教師應具備多元性別教育的意識,幫助孩子在性別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靈活性。

關鍵詞:中學生;雙性化;人際交往;雙性化教育

一、問題提出

社會對男女兩性的傳統分類基本上是以人的生理特征為依據,對不同性別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對男女兩性存在著普遍的性別刻板印象,即認為男性具有勇敢、堅強、進取、成就、競爭等特征,而女性具有溫柔、順從、脆弱、細致、同情心、安靜等特征。事實上,這種男女概念化的看法存在明顯的缺陷。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男性化和女性化是同一維度上的兩極,即是一種“單維兩極統一模式”。如果一個人的男性特征越多,其女性特征越少,如果一個人的女性特征越多,其男性特征就越少,這顯然與現實生活中的男女兩性特征的復雜性表現不符[1]。

(一)雙性化人格的特征

“雙性化”人格是一種綜合的人格類型,兼有男性氣質特征和女性氣質特征,既有男性的陽剛之氣,又有女性的陰柔之美。具有雙性化人格的個體表現為自信、獨立、合作、敏感、熱情、沉穩等男女兩性都有的特征,尤其是集中了男女兩性在心理特征方面的優點和長處[1]。近些年,國內外一些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雙性化人格具有很多優點。在人格發展水平上,雙性化者明顯優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個體在社會生活中,雙性化的個體自我概念更加完善,更具有靈活性和更高的社會適應性在心理健康水平上,雙性化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雙性化個體沒有嚴格的性別角色概念的限制,在現實生活中更能表現出獨立性和自信心、興趣廣泛、感情豐富、為人熱情,能夠更加靈活、有效地對各種情境做出反應,所以它是一種理想的性別角色[2]。

(二)雙性化人格與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一定方式進行接觸,從而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的過程。在交往的基礎上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系稱為人際關系。人際交往對個體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雙性化者有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雙性化者對他人有較強的吸引力。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建立情感關系的第一步,人格是構成人際吸引的重要條件之一。美國《今日心理學》曾進行過大規模調查,發現如下人格特質是人際吸引的重要條件值得信賴、待人忠厚、熱心而富感情、樂于助人、行動充滿魄力、態度沉著、做事盡職盡責、通常言行一致、獨立積極。他們在專業成就、創造能力以及新環境中的成功能力上,高于其他性別角色類型的人[3]。雙性化者有充分動機和健康心態進行人際互動。人際互動是人際關系建立的關鍵,是人格的外化,是判斷個體是否有良好人際適應的標志。進行人際互動首先要有人際交往的動機。該動機導源于人的社交需要,具有發動、維護、鼓舞、評價的功能,是人際交往活動的動力源泉。雙性化人格者既具備強調控制、自我調節和自制的男性化風格,又具備尋求主動情感表達和交往帶來的溫暖的女性化風格,可以說他們進行人際交往動機很強[4]。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美因心理學家曾對兩千名兒童作過調查,結果發現,過于男性化的男孩和過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體力和性格的發展都較為片面,具體表現如下,遇到問題時沒有主見,相反那些兼有兩性氣質的孩子則智力、體力以及性格發展較為全面[4]。司本斯則認為,雙性化的人自我評價更高、自尊心更強、更受同伴的歡迎[5]。貝姆等人通過大量資料發現,雙性化人格類型的個體有高水平的自我尊重和更好的可塑性及適應能力[6] 。王學則認為雙性化人格的大學生在自信心、適應外界環境等方面較優秀[7]。王紅瑞認為雙性化人格特質與良好的情緒狀態具有相關性,雙性化人格者的抑郁和焦慮水平最低[8]。

司本斯調查發現,雙性化者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5]。貝姆認為,雙性化的人能適應更多的人際情境。一個適應良好的人,必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行為時就表現出男性行為,需要女性行為時就表現出女性行為。行為儲備中缺乏男性化或女性化行為的人,很多時侯難以做出恰當的反應。例如,缺乏果斷者,在爭取成就時徘徊不前,不善于表達感情的人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雙性化的人才能在為事業奮斗的同時,與朋友和睦相處,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否對變動著的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是判斷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標志[3]。

韓愛晶等以初中二年級學生為被試,利用Bem性別角色量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進行測評,結果發現雙性化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最好,其次是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的個體,未分化人格類型的個體的人際關系是最差的[4]。

三、對中學生進行雙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埃里克森在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中指出,青春期(12-18歲)階段的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自我認同是青少年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巨變的時期,十幾歲的青少年性別意識急劇增強,這一時期成為個體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前,絕大多數中學圍繞青春期教育的主題多為親子溝通、男女生交往或者情緒調節方面的輔導,而性別角色教育比較少,性別角色教育的內容涉及性別差異和優勢互補的方面比較多,而涉及發展雙性化人格、發展多元性別的輔導更少。個體自出生開始, 從家庭、學校以及他( 她) 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中獲得有關不同性別的認知,并將社會文化對于男女兩性在言談舉止、行為方式等不同的角色期待內化為性別自我的一部分, 即獲得性別角色認知、形成性別角色行為。隨著個體進入青春期,經歷更大的性別角色壓力,青少年更加在意性別角色形象,在意自己是否符合性別特征行為。因此,青少年迫切需要科學的性別角色教育。[9] 。

雙性化的本質是性別平等,它是指每個人兼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尤其在人格特質方面皆具備男性化、女性化兩種特征,應當根據不同的情境有彈性地展現出不同的人格特質,表現適合該情境的適宜行為。男性可以溫柔,可以哭泣,可以表達情感;女性也可以果敢,可以主動,可以發揮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學家貝姆的實驗研究表明,具有雙性特征的男性和女性能夠比傳統化的個體更為靈活有效地行事,他們具有更強的適應性,能夠依據當前情境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雙性化特質的人,在社會適應、情緒調控、壓力化解以及人際關系處理上都有著較佳的能力。雙性化教育在承認生理差別的基礎上,促進性別平等的社會文化觀念,使得兩性能夠擁有同樣的選擇機會去追求傳統男性化(或傳統女性化)的職業,有利于形成靈活而公平的、以個人興趣與能力為基礎的社會分工機制。因此雙性化教育拓展了個體發展的可能性,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9]。

四、對中學生進行雙性化教育的建議

(一)家庭的雙性化教育

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中,性別教育基本依循分性別教育的模式,目的在于讓男孩更像男孩,讓女孩更像女孩;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痕跡深刻,教育男孩不能哭、不能玩娃娃,教育女孩要文靜、要順從;傳統性別觀沒有認識到人的性別并不只是二元的,而是具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的[10],無論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具有雙性化的人格特征。

在科學的家庭性別教育中,父母在承認性別差異的基礎上,不宜將性格特征區分過清。父母應該認識到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一些客觀差異,性激素影響人的生理結構的成長發育,對人類的行為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盡管有人認為男女兩性生來性情不同,男性較暴躁,女性較溫和,但不少性格特征,如熱情活潑、獨立自主、堅忍不拔、富有責任心、善解人意等,應是男女兩性都必須具備的,不宜被視為某種性別專有的。具體來說,父母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樹立科學的性別觀念,以性別多元化代替傳統的性別二元化。第二,克服傳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鼓勵孩子揚長補短。第三,創建一個兩性平等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發展社會性別。第四,父母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模仿性別角色行為提供榜樣。第五,淡化性別角色的差異,使孩子在性別角色模式上享有更多的靈活性,擁有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1]。

(二)學校的雙性化教育

對學生進行青春期雙性化教育,應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滲透在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學校教師要獲得科學的性別角色知識,以減少性別刻板印象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常見的有“女生學理科不如男生”“男生不該內向文靜”等僵化觀念。第二,避免教師的語言、行為上的負面暗示帶來的影響。比如在表達“大膽、勇敢”時,不能說“男孩子要大膽”,而應該說“中學生應該更有膽量”。第三,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關注到個體差異。引導學生不以性別成見評價同伴,接納不同性格表達的同學,從而營造性別平等的班級氛圍與校園環境。第四,雙性化教育的課程開發應融合多學科教育資源,除了青春期心理輔導,還需有生物、思想品德、藝術、生涯規劃等專業知識,因此應整合各學科專業優勢, 開發全面、系統的性別教育課程[11]。最后,在發現學生與異性同學交往時,教師不要“如臨大敵”,應鼓勵異性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集體交往,鼓勵學生向異性同學學習。因為同伴交往不應僅限于一種性別,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向異性學習對方的優點,克服自己在性格上的弱項,促進人格的完善。

五、結語

筆者是一所完全中學的心理教師,工作近十年,在筆者的教學工作中接觸過不少雙性化人格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班級內均為班干部,多數學生在校學生會中擔任重要職務,畢業后升入高中、大學也屬于參與班級活動或學生會、團委活動的積極分子。部分學生在大學畢業后與筆者也保持聯系,他們求職的過程相對順利,且入職后與領導、同事關系良好,職場發展的前景都是比較光明的。

因此,筆者認為在中學階段注重對學生進行雙性化教育,是有利于拓展他們的自我概念并提升其自我同一性水平的,自我同一性水平高,青春期“角色同一——角色混亂”的危機能夠得以順利度過。此外,發展學生的雙性化人格,不僅能增進其性別角色的發展,還能幫助青少年豐富和完善個性,學會尊重他人與悅納自我,樹立性別平等的價值取向,這些觀念與價值的取向對于學生未來的人際交往、職場發展都是積極、有利的。在筆者工作的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堂上、心理個體咨詢、心理團體輔導活動的過程中都在滲透對學生的雙性化教育。當然,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未來筆者也會在面對家長和教師的講座、培訓中,不斷滲透多元性別教育的觀念,促進家長和全校教師意識的轉變,幫助學生發展更加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馬錦華.大學生雙性化人格模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1(4):87-89.

[2]陳劍梅.淺談兒童性別角色雙性化教育[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1):71-73.

[3]李少梅.大學生雙性化性別特質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8(4):148-152.

[4]韓愛晶.中學生雙性化人格與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D].甘肅:西北師范大學,2007.

[5]Spence,J.T.(1993).Gender-related traits and gender ideology:Evidence for a multifactorial the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4,624-635.

[6]王學.當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理想模式—雙性化人格[J].現代大學教育,2004(4):86-88.

[7]Bem,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155-162.

[8]王紅瑞.雙性化人格特質與情緒狀態的相關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1):124-128.

[9]倪薇佳.青春期雙性化教育的理論研究與課程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3):29-31.

[10]劉秀麗. 論科學的性別教育[J].教育研究,2013(10):127-133.

[11]倪薇佳.青春期雙性化教育的理論研究與課程實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3):29-31.

猜你喜歡
人際交往中學生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歡迎來到《中學生博覽》大型團購會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中學生原創作文精選
舞動治療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改善的相關理論研究
社交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被人情綁架的鄉村酒席——記憶鄉村文化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