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平原地區耕地質量監測評價

2018-05-14 08:59侯東方
安徽農業科學 2018年16期
關鍵詞:耕地質量正陽縣

侯東方

摘要 運用Kriging插值法、對比分析法,將耕地地力調查數據和耕地質量年度更新評價數據細化,確定正陽縣耕地質量漸變類型,根據漸變類型和耕地質量等別,選取監測單元進行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結果表明:正陽縣耕地質量漸變類型為肥力提升型和逐步干旱型,影響耕地質量主導因素為土壤有機質和灌溉保證率;全縣共布設耕地質量監測單元25個,其中固定監測單元4個,隨機監測單元21個;全縣肥力提升型耕地國家利用等指數有所增加,逐步干旱型耕地國家利用等指數有所下降,但等別均變化不大,全縣耕地質量基本穩定。

關鍵詞 耕地質量;監測評價;Kriging插值法;漸變類型;正陽縣

中圖分類號 S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6-0216-04

Abstract Using 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and the annual updated evaluation data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were refined to determine the type of farmland quality gradient in Zhengyang County. Based on gradient type 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the monitoring unit was selected to carry out farmland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de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Zhengyang County were improved by fertility and gradual drough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er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rrigation guarantee rate. There were 25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units, including 4 fixed monitoring units and 21 random monitoring units;the national use index of fertilityenhanced arable land in the county has increased, and the index of gradual national use of arid arable land has declined. However, the average level of arable land in the county was basically stable.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Kriging interpolation method;Gradient type;Zhengyang County

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告》,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為9.96等,其中優等地、高等地、中等地、低等地面積比例分別為2.90%、26.59%、52.72%、17.79%[1]。由此可見,我國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仍然不夠樂觀,中低產田比重達到70%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強。鑒于此,國家提出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強調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2]。耕地質量監測是落實耕地“三位一體”保護的重要措施,它通過抽樣監測漸變耕地,劃定耕地質量漸變類型區,選取固定監測單元和隨機單元,根據監測單元主導因素的變化,評價耕地質量漸變耕地的質量等別與產能變化趨勢。因此,開展耕地質量監測評價能夠掌握影響一個地區耕地質量變化的主導因素,為今后進行土地整治,制定農業政策,指導農業生產提供重要參考。

淮北平原地勢平坦,光熱條件較好,降水豐富,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正陽縣地處淮北平原西部,耕地面積廣闊,是全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全國優質小麥生產基地縣,是淮北平原地區的典型代表。所以,以正陽縣為研究對象,進而揭示淮北平原地區耕地質量變化規律,對于加強新時期耕地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正陽縣位于河南省駐馬店市南部,淮河北岸,土地總面積1 898.63 km2。全縣地勢平坦開闊,平均海拔60 m左右;屬大陸型季風性亞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熱冬冷,雨熱同季,光熱降水資源豐富;土壤共分為為4個土類,5個亞類,12個土屬,25個土種,土壤類型分為黃棕壤、砂姜黑土、潮土和水稻土4個類型,其中黃棕壤分布面積最廣;河流均屬淮河水系,縣北有汝河和文殊河,南有淮河。年過境水總量為2.35億m3,可利用量0.47億m3。除過境水外,該縣地下水資源豐富,埋深一般在1~3 m,總硬度在140~260,pH在6.8~7.2。

2 研究思路

以正陽縣2016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將耕地地力調查、測土配方施肥等分等因素新數據與2015年耕地質量年度更新數據庫進行對比分析,選擇影響耕地質量變化的主導因素,確定全縣耕地漸變類型區;在漸變類型區的基礎上,選取固定監測樣點和隨機監測樣點,然后對監測樣點進行調查評價,從而掌握耕地質量漸變類型區等別和面積變化情況。

3 耕地質量監測評價

3.1 評價對象

根據正陽縣2016年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全縣耕地總面積142 046.67 hm2,在扣除發生占、毀、調、退和土地整治的耕地后,剩余耕地區域即為漸變區耕地。正陽縣2016年耕地質量漸變類型區共68 626.60 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48.3%。其中8等地面積56 492.60 hm2,占全部類型區總面積的82%;9等地面積12 134.00 hm2,占全部類型區總面積的18%。

3.2 漸變區類型劃分

3.2.1 分等因素值細化。

根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正陽縣屬于淮北平原分等因素指標區,分等因素有表層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灌溉保證率、土壤酸堿度、地形坡度、障礙層距地表深度、剖面構型、排水條件。為了更科學劃分漸變類型區和解決部分分等因素無法前后對比的問題,運用ArcGIS的Kriging插值法[3-4]對耕地地力調查數據中的土壤有機質、pH、排水條件、灌溉保證率進行細化[5],同時運用插值法對2015年耕地質量年度更新數據中分等因素——灌溉保證率、土壤有機質、pH、排水條件等4種分等因素區間值細化為具體值。然后,對比各因素細化結果與原區間值,對經過細化后差別較大的數據進行修正,細化后結果超出原區間上限的取上限值,低于原區間下限的取下限值,保證細化后的因素值在原區間的范圍內。

3.2.2 制定因素細化表。參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中淮北平原地區因素分值表,結合正陽縣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正陽縣實際情況的“因素分值細化表”。因素細化表遵循與原分等因素區間對應的原則,一般從指標區因素賦值原則表規定的分值向上細化,最大分值不能超過上一級別分值,指標區因素賦值原則表中的最低級別不再細化。

3.2.3 漸變區類型劃分。

按照“因素分值細化表”,分別為原分等因素細化后的屬性值、分等因素新數據細化值賦值,不需要細化的因素采用2015年耕地質量年度更新數據庫中分值,計算原分等因素細化后的國家利用等指數。用分等因素新數據細化值依次替代原分等因素細化值,計算不同因素變化后的國家利用等指數。

通過對比分等因素新數據細化數據與原分等因素細化后的數據,發現近年來正陽縣排水條件因素變化不大,發生變化的因素主要有灌溉保證率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通過計算發現灌溉保證率變化后,正陽縣整體利用等指數下降了;土壤有機質變化后,整體利用等指數有所上升,因此確定影響正陽縣耕地質量等別變化的主導因素為灌溉保證率和土壤有機質2種。

將同一主導因素相對集中區域劃為該因素的類型區;通過綜合考慮坡度、鄉鎮行政村界限、河流水庫阻隔等因素,對閑散、細小圖斑歸并,形成正陽縣類型區初步劃分結果。正陽縣漸變類型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肥力提升型,主導因素為土壤有機質,面積34 931.52 hm2;另一種是逐步干旱型,主導因素為灌溉保證率,面積33 695.08 hm2。

3.3 監測單元調查與評價

3.3.1 監測單元選取。

監測樣點設置主要依據正陽縣耕地質量變化類型區劃分結果以及耕地質量等別的空間分布[6-8],在耕地質量漸變類型分布范圍內的各等別都選取1個固定監測單元(遠離城市、道路),在固定監測單元周邊21個隨機監測單元,最終選擇25個監測樣點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工作,涉及國家利用等8和9等。

3.3.2 監測單元主導因素調查。

根據漸變類型劃分結果,正陽縣共有逐步干旱型和肥力提升型兩個漸變類型區,其中選取25個監測單元采集土壤因素數據,選擇15個以有機質為主導因素的監測單元進行土壤樣品采集與化驗工作,灌溉保證率為主導因素的區域選擇2個固定監測單元進行土壤樣品采集化驗。其他樣點的數據通過農業部門的測土配方施肥樣點數據來插值推算。另外,利用監測單元調查表,以實地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監測單元的灌溉保證率數據。

3.3.3 監測單元耕地質量變化與評價。

25個監測單元國家利用等別分布為8和9等,其中8等肥力提升型和8等逐步干旱型面積較大,占整個類型區面積的80%以上。通過更新監測單元的主導因素,利用因素細化表重新計算監測單元的國家利用等指數和等別。得出25個監測單元國家利用等別中,年末與年初等別變化幅度不大。有機質為主導因素的監測單元中,由于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國家利用等指數也有所增加,但等別變化幅度不大;灌溉保證率為主導因素的監測單元中,灌溉保證率的下降導致等指數有所下降,但等別變化不大。

4 結論及建議

4.1 結論

(1)正陽縣耕地質量漸變類型為肥力提升型和逐步干旱型,面積分別為34 931.52和33 695.08 hm2,影響耕地質量漸變的主導因素是土壤有機質和灌溉保證率。肥力提升型耕地主要分布在正陽縣東北部,涉及寒凍鎮、袁寨鄉、油坊店鄉、汝南埠鎮、雷寨鄉;逐步干旱型耕地主要分布在全縣中部地區,涉及慎水鄉、新阮店鄉、熊寨鎮、真陽鎮、呂河鄉、永興鄉、彭橋鄉、銅鐘鎮。

(2)正陽縣共布設耕地質量監測單元(固定監測單元和隨機監測單元)25個,其中固定監測單元4個,分別為8等肥力提升型、8等逐步干旱型、9等肥力提升型、9等逐步干旱型;隨機監測單元21個,其中8等肥力提升型8個,8等逐步干旱型7個,9等肥力提升型5個,9等逐步干旱型1個。

(3)通過耕地質量監測單元調查與評價,全縣肥力提升型耕地國家利用等指數有所增加,逐步干旱型耕地國家利用等指數有所下降,但等別均變化不大。

4.2 建議

4.2.1 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化。耕地質量等別監測評價通過對縣域內漸變耕地進行監測,分析影響耕地質量等別變化的主導因素,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出耕地保護措施。由于耕地質量變化相對緩慢,因此需要長期的連續監測,因此有必要將耕地質量等別監測工作制度化,從而實現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4.2.2 用于指導土地整治實踐。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揭示了影響全縣耕地質量的主導因素[9],因此可用于指導編制土地整治規劃,明確土地整治重點區域和土地整治方向;同時,也可用于指導土地整治項目設計,根據某一區域耕地質量限制性因素有針對性地通過工程措施加以改良,從而整體提高全縣耕地質量。

4.2.3 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為耕地質量預警提供依據。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是為掌握實時實地的耕地質量狀況,持續定期地通過科學而合理的空間取樣,調查影響耕地質量的主要指標或屬性,并結合其他數據的分析,對耕地質量的變化做出評估。今后可以充分利用耕地質量監測評價成果,做好耕地質量等級動態監測監管,為新時期耕地保護提供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2016年全國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告[R].2017.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A].2017.

[3] 任艷,陳蘭康,尹秋月,等.耕地質量監測漸變分布范圍確定方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38-44.

[4] 尚凱麗.耕地質量監測方法及實證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5] 白雪嬌,常慶瑞,劉釗,等.基于GIS的咸陽市區耕地地力評價:以秦都區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108-112.

[6] 王業融.松嫩平原耕地質量監測指標體系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6.

[7] 吳煜晨.耕地質量監測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以漢南區為例[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8] 劉燕紅,萬平,彭正濤,等.西南山區耕地質量動態監測樣點布控體系研究:以重慶豐都為例[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4):609-614.

[9] 羅卓,陳令,彭正濤,等.基于農用地分等的耕地質量等級動態監測架構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7):128-132.

猜你喜歡
耕地質量正陽縣
虎大王的皇冠
2021年正陽縣“沃夫特”復合肥在夏花生上的肥效示范
正陽縣
正陽縣
嘉禾縣耕地質量等別更新評價研究
能組成多少個比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