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王鐸行草書的形態表現

2018-05-14 10:51曹玉琪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9期
關鍵詞:王鐸書法作品

曹玉琪

【摘要】王鐸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其書法功底極深,數十年遍臨魏晉唐宋名家名跡,入古出新,諸體悉備,行草書為世人所重,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的書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試從其書法作品的形態表現入手,以期體會王鐸書法作品中的精髓及豐富內涵,把握其書法發展特點。

【關鍵詞】王鐸;書法作品;形態表現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書法是憑借文字書寫創造的奇妙形態,來表現一定的審美意識與情感的藝術。明末清初,文化思潮多元化的趨勢以及追求個人性情抒發的美學觀直接影響了書法創作藝術的變化。注重個性,強調氣勢,追求尚奇、尚態的書風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王鐸、傅山等一批具有個人鮮明風格的大家。他們在形式、筆法、墨法、章法等方面打破了傳統法書漸趨僵化的書寫模式,為晚明的書壇注入了新的活力。王鐸的書法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筆墨變化多端的風格獨領風騷,享有“神筆”之譽。本文試圖從線條、墨法、結體、軸線運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理解其行草書法作品的形態表現及藝術成就。

一、行草書線條基本特點

線條是書法藝術的語言,也是書法形態的表現之一,是筆毫在與紙面相接觸時所表現出的點畫軌跡。作者在創作書法時的心情、書寫力度及筆墨優劣等信息,均可通過線條得以充分體現。

王鐸行草書線條呈現出骨力強勁、結體奇險多姿、節奏感強烈的特點。王鐸宗法“二王”, 臨摹“二王”是其藝術創造和風格形成的基礎。他從王羲之書法中領悟到含蓄、文雅,于王獻之取其筆法外拓的豪放、張力,深得“二王”之精髓。亦吸取米芾之長,變米芾刷字筆法為印泥筆法,以蒼郁雄暢取勝。梁巘《評書帖》指出其用筆特點 “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1] 王鐸早年主要是對“二王”書法進行學習臨摹,線條硬挺方折,多以中鋒用筆,急緩并存,抑揚頓挫。如《草書臨淳化閣帖軸》點畫飽滿靈動,連接自然快捷,表現出比較明顯的提按頓挫的特點,并可實現相互之間的自如轉換。作品線條纖細,時轉處妙得古法。筆畫處理變化多端,相同筆畫,不同寫法,避免雷同,呈現出明顯的節奏感。

中年之后,王鐸對于線條粗細變化的技巧把握更加純熟,不但在線條粗細對比變化上表現得更加夸張,而且書寫更加圓潤。王鐸以圓轉的篆書筆意來寫轉折,顯得沉著含蓄;又時有折鋒,筆力更加剛健,表現出一種勁爽的風姿。起筆和折點往往重按,隨即起筆,提按頓挫明顯,行筆流暢迅捷,從而形成了筆觸由重到輕,速度由慢到快的轉變。這種用筆的節奏變化,幾乎在作品中都有出現,并形成線條節奏動感的基調,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韻律。筆法多變,藏鋒露鋒兼用,多數以藏鋒起筆,起筆時稍用頓筆“藏頭”,露鋒收筆,收尾時又陡然起筆。在迅疾的書寫中,對線條速度的把握和處理也很靈活,如橫畫時宜慢,撇筆宜快;雖是相同的筆畫,如豎畫,處理時往往懸針宜慢,垂露宜快,速度也有變化。這種時急時緩的節奏轉換,在筆法與墨色的配合下,形成豐富的多種對比的表現形式。在運筆速度、節奏的調控上,可以發現立軸比手卷的速度要快,故而形成長軸作品更加流利暢快。在《行草書臨王獻之、王羲之帖》作品中,王鐸吸取了王獻之的連帶手法以及王羲之的沉穩意蘊,提按頓挫、迅捷遲緩、方折圓轉,技法熟練,極盡變化之能事。此外,王鐸在“二王”點畫技法的基礎上,融入夸張筆法,增強了視覺效果。這些臨帖作品,看似臨摹,實則是融各家之長,入古出新,加入了許多主觀處理的成分,呈現出鮮明的個性書風。

其次,王鐸書法中墨法的運用也極具特色,通過干、濕、濃、淡、澀各種墨法突出線條的變化,將墨的特性發揮到極致。無論綾、絹還是紙作為書寫材質,都能掌控墨色湮化效果,以豐富的墨法變化,特別是“漲墨法”,增強視覺沖擊力及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運用漲墨,古即有之,在王羲之的《喪亂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等作品中已有漲墨的形成,但真正在書法創作中大量使用“漲墨法”的當推王鐸,達到了心手相應,爐火純青的境界。從《行草書詠金山寺詩軸》墨色的處理中,我們真切感受到王鐸筆墨技法的高超魅力。篇中“大江”二字的漲墨,“江”與“鰲”字之間的牽絲,“鰲”與“金”字的濕干,墨色從重到輕,從濕到干,承接轉換自然流暢。起筆時舔墨初濃直書至墨渴處方休,如此往復,形成強烈的節奏變化??此茲M紙糊涂,實則是其技法和個性的張揚。作品中漲墨與夸張豎長線條、枯筆線條差參呼應,妙趣天成,造成視覺上的沖擊,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增強了作品在形式上的強烈對比。這種墨色處理方法,使得作品中墨色變化范圍得以較大程度的擴展,并且對作品空間節奏產生明顯影響。從王鐸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往往一筆連寫幾個字,初寫時濃墨重彩,而后渴筆飛白,使虛實相間的藝術效果得以形成。

二、行草書結體基本特點

結體,亦稱“結字”“間架”“結構”,是指字體的點畫構成及形態組合,是對單個字或多個字之間大小、疏密、正斜的安排。

此外,對于王鐸書法作品而言,二王書法結構對其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王鐸書法在對二王書法精髓繼承的基礎上,對其進一步進行改良,因而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更加適應,疏密、正斜共存,充分表現出書法結體變化。王鐸行草書結體幾乎來自二王,但能隨心所欲,疏密正斜,應用自如。恣肆夸張,極盡錯落、迎讓、欹側等結體變化,從而使每個字在整體位置與空間上的關系得以完美體現。觀其作品,會看到各種姿態的字的結構,或左疏右密,或上實下虛,結字險峻奇絕,但合乎法理,字的起承、倚側、回轉、行氣自然生動,王鐸獨特的結體成為其行草書風貌的元素之一。

王鐸行草書結體以字形奇險,正奇相倚、疏密相間,變形夸張為特點。在吸取“二王”書法精髓的基礎上,把米芾書法中欹側的特點變得更為夸張。依據字體形狀結構進行合乎理法的巧妙安排,營造出欹側、依倚、奇險的形態?;驏|倒西歪,或頭重腳輕,或大小錯落,將結體中的欹發揮到極致,盡顯跌宕起伏之勢。同時,王鐸深諳奇正相生之理,奇中求正,不平衡的字通過字與字之間和諧的安排求得平衡,縱而能斂,形成跌宕起伏、對立統一的藝術效果。對書法上的奇正關系,清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做了精辟的分析 “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連于正之內,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妍,多譎厲而乏雅?!盵2]王鐸書法中呈現的奇,不僅僅是騰凌射空 ,雄爽飛妍,更是在骨力強勁,結體端整的前提下,通過欹側、依倚等技法,實現形式上的肆意求奇求險。在《行草書三宿巖詩軸》作品中,結字奇崛險茂而富于變化,或上實下虛,如“客”“云”;或左實右虛,如“駐”“戰”;或虛實相參,如“春”“聲”。線條粗細存在較大變化,疏密相間;把大字寫得很大,小字又寫得很小,大小錯落,對比強烈,章法恣肆錯落而不失法度,呈現出“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3]的藝術效果,與講究疏密勻稱、大小均等的傳統的平和中庸、溫柔敦厚書法審美觀截然不同。草書《節臨來遲帖》,是其晚年的作品,以連綿草的方法書寫。字間或連或斷,連則數字,斷則上下呼應,錯落有致,氣脈貫通,線條粗細變化不多,晚年作品表現出趨于沉實穩重的特點。

三、合理巧妙運用行軸線

書法作品的章法就是對字體大小、字距及行距與字體疏密等進行合理設計。過疏則易散,過密會使作品表現比較沉悶,缺乏生氣。王鐸善于依據字體筆畫,合理選擇形態,形成大小錯落,不僅有粗線條小字體,也有細線條大字體,形成反差,打破沉悶。整體而言,字體距離比較緊湊,行距比較疏松。王鐸書法的章法布局,最明顯特點是對行軸線進行合理應用。

行軸線就是由每個字體中軸線進行組合而成,其關鍵因素就是不同字體態勢變化,其對于中軸線張力及曲折度會產生重要影響。一幅行草書作品,是有若干行字體組成,行軸線的擺動,變化幅度大小,直接影響作品的節奏變化和整體效果。王鐸行草書打破了單字端正平穩的狀態,將一個個字變為一組組字,連續幾個字左斜,或連續幾個字右斜,將“字”不作正局,變為“行”不作正局,將每個字的體勢變化推向每行字的軸線變化,呈現出體勢左沖右突。他能在字法與章法上增強變動的幅度??此破匠5奶幚碇?,突然出現左右擺動非常大的字與字組,當一個字明顯向一邊傾側的時候,下一個字或幾個字一般要為其“找補”回來,形成非常緊密的呼應關系。其行軸線多以曲線為主,章法恣肆,整體氣勢逼人的特點。就王鐸書法作品而言,在不同時期,行軸線也表現出較明顯的差異。王鐸曾于1635年臨寫《王獻之省前書帖》中,雖然只是臨摹,但已不同于原作,表現出王鐸特有的擺筆技法特點。首先,能感受到三行書寫立軸線之間的空隙對比十分強烈。一二行之間的空隙在整張紙中占據約十分之一,而三行之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就作品整體情況而言,僅僅在第一行下方區域的一個位置中軸線有較大傾斜幅度存在,其他軸線則相對比較平緩,從而使整體節奏有了一定的變化。在第二行最初位置雖然有較多擺動存在,然而上下在兩個不同方向有兩處中軸線指向第一與第三行之間空白位置。第三行與第二行相似,兩行軸線擺動并無較大差異。此外,合理運用行軸線上的連接手法,使得字與字之間表現出筆斷意連的狀態,通篇氣韻貫通,流暢自如。當王鐸1647年再次臨摹《王獻之省前書帖》,此時的書風面貌與之前作品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作品中的軸線表現得比之前溫和、平靜了許多。這或許是由于隨著年齡增長,其心態變得更加淡定與從容。觀其此階段的作品,可以發現行與行之間的間隙變得開闊、疏朗了許多,呈現出的是大氣與凝重。在臨《柳公權辱問帖》中,軸線也并未表現出太多擺動,氣息表現比較平和舒緩,從容大方。王鐸晚年作品少了狂躁、激烈,大都表現出平淡與從容,與早期作品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四、藝術成就

王鐸以臨帖功力之精深,勇于開拓,大膽創新之變化,奠定了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王鐸自幼學習書法,醉心于二王,十三歲便開始臨摹《圣教序》,對二王的學習可以說貫穿其一生,幾乎做到了“如燈取影,不失毫發”。從魏晉到唐宋,遵循著二王的法脈,吸取各家之精髓,師古而不泥古,通過吸取、提煉、創新,將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筆端,沖出古法約束,力矯趙、董書法之流弊,對改變輕松淡雅、流俗萎靡之時風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給明末書壇帶來了新的活力。觀王鐸書法作品,可以發現其創新是全方位的,章法、筆法、墨法、形制等都進行了深度拓展。章法上,將字的騰挪變化發展到極致,突破了傳統作品的“尺度”,敢于“沖”出去,然后再“補”回來,無論在書寫動作上還是結構上,都體現了過人的膽識。表現出大起大落,大開大合,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巧妙運用書法中的行軸線,采取以曲線為主,其他行軸線穿插互用,使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酣暢逼人的氣勢。尤其是在用墨方面,大膽嘗試,將漲墨法運用到極致,呈現出酣暢淋漓,個性張揚,直抒己意的情感宣泄,漲墨法可以說是王鐸書法的一大創新。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書學軌跡,從早期的用筆方折、硬挺、缺少含蓄的內在美,到晚年的人書俱老,融傳統的精典與叛逆的率意為一體,把情感的渲泄與傳統的法度相結合,在作品表現上恣肆險峻,荒怪奇崛中深藏穩健與雅致。

行草書發展至明代,各種創作表現技法都得以充分發展。王鐸憑借廣博精深的摹古功力,大膽創新,以雄健恣肆,章法奇特的書風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評價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夠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了?!盵4]他以鮮明的個性風格,為明末清初的書壇注入新的活力,并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分析其書法中獨特的形態表現,期望提高對王鐸書法作品的認識,更好進行鑒賞及研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梁巘.評書帖//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576.

[2]項穆.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M].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524-525.

[3]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641.

[4]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沙孟海論書叢稿[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32.

猜你喜歡
王鐸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選登
書法作品選登
“止哭神器”等十五則
戰“疫”書法作品選登
漫畫
漫畫
“故事面前”等7則
漫畫
漫畫
我行我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