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榮譽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2018-05-14 06:44瞿海琴
知識文庫 2018年14期
關鍵詞:榮譽學院人才

瞿海琴

隨著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正式印發,國內部分知名高校已經列出了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時間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再次引起各界關注,而以此為創立目標的高校榮譽學院必然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屆時,國內榮譽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也將獲得更多的關注與成果。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建設“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標已提成重要日程,國內高校的榮譽學院承擔著為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奠定扎實基礎的重任,肩負著探索精英人才培養模式的使命。本文通過對國內高校榮譽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總結出這類學校的做法與效果,分析其優勢與不足,為榮譽學院人才培養提供可能性的借鑒和參考。

當前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可歸結為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人才總量雖在不斷增加,但仍面臨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短缺的問題。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高等教育形勢,在國際上提高中國本科教育的聲譽,增加國內精英教育的吸引力,已是一個越來越嚴峻的問題。

榮譽教育是以培養精英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形式,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借鑒發達國家榮譽教育的經驗,探索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和模式,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也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探索精英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途徑:早期以專注早慧少年特殊培養的中科大少年班(1978年)和提出“因材施教,淡化專業,實施工科人才理科培養”的浙江大學混合班(1984年)為代表,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自1991年起,為加強和保護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原國家教委分批建立了理科基地、文科基地和工科基地;進入21世紀,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在以往探索基礎上,先后成立了榮譽學院,開始了以榮譽學院推行英才教育的新階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 從榮譽學院的命名上探究,主要分為四大類。

一是以人名命名,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都以曾任校長蔡元培、竺可楨的名字命名,又如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則以著名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名字命名。這一類以人名命名的榮譽學院一方面用以紀念名人對于中國科學技術和國家教育等事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另一方面也依次激勵一代代青年學子以此為榜樣,努力進取追求卓越;二是以校訓命名,如天津大學求是學部取自校訓“實事求是”,浙江工業大學健行學院取名自校訓“厚德健行”,江南大學至善學院取自校訓“篤學尚行 止于至善”。該類以校訓命名的榮譽學院,與學校發展戰略相契合,是學校精英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代表學校人才培養的最高水平。三是以文化符號命名,如武漢大學珞珈學堂取自學校旁著名的珞珈山,山東大學泰山學堂取自山東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泰山。此類以文化符號命名的榮譽學院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是對文化內涵的進一步延伸與拓展。四是以培養目標或培養方式命名,如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則是以“強化培養”的方式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又如蘭州大學萃英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英才學院,都鮮明標識著學院創建的初衷與人才培養的目標。

2 從榮譽學院的性質上探究,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包含日常學籍管理的實體性榮譽學院,如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勵耕學院、蘇州大學敬文書院等,這一類榮譽學院多集中在學校幾個優勢學科群中,尤其以理工科類實體榮譽學院居多,一般一年招生數在100人以內。二是不包含日常學籍管理的虛擬榮譽學院,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長空學院、西南大學含弘學院,中南大學升華榮譽學院、江南大學至善學院等。這一類榮譽學院一般推行文理兼容,跨學科培養,實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精英培養模式。

3 從榮譽學院的學生組成上探究,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依托部分專業進行的優生培養,如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每屆從土木工程、交通運輸、通訊工程等8個優勢專業中選拔240人左右;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學院每屆從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遙感等幾個專業方向遴選60名左右的學生。二是依托學科大類進行的優生培養,如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設文科試驗班、理科試驗班、英語試驗班,每屆90人左右;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設文科強化班、理科強化班和工科強化班,每屆約90人。三是全員全專業全學科覆蓋的優生培養,如江南大學至善學院、蘇州大學敬文書院、澳門大學榮譽學院,這一類榮譽學院每年從全校各個專業中按照比例遴選出一定數量的學生進行集中培養。

4 從榮譽學院學生的進出機制上探究,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動態管理、分流淘汰的進出機制,這也是國內大部分榮譽學院所采用的管理機制。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是一次招生,大二選擇專業,個別允許大二調整,動態管理,單項淘汰,彈性學制3-6年;上海交通大學致遠學院是一次招生和二次選拔(大一新生,理工分招)兼有,學年考核,滾動淘汰,大二、大三上增補;江南大學至善學院是二次選拔(大一下,學籍專業不變),學年考核,滾動淘汰。另一類是一次招生、全程管理的進出機制。如西南大學含弘學院是二次選拔(大一新生,文理分招),低年級實施通識教育,大三選擇專業,管理在含弘學院,專業培養在專業學院,不作分流淘汰;山西大學初民學院也是一次招生(山西省內高考高分選拔),不分流淘汰。

5 從榮譽學院的培養階段上探究,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是分段式培養,主要與專業學位相聯系。如西南交通大學茅以升學院,低年級進行通識培養,第四學期選擇專業,主要分為 “4+2+3年”主渠道和“4+4”直博模式。學院擁有國際化培養、小班化教學、自主選擇專業、學分制與彈性學制、專業導師制,本博貫通的特色培養模式。此外,上海大學錢偉長學院在二年基礎教學強化的基礎上,實行2+2自主選擇專業培養模式、2+2國外深造和2+4六年制本碩連讀聯合培養模式。河海大學大禹學院也是本碩連讀模式。二是融合式培養,主要進行本科階段的綜合培養,通常不與更高學位直接相關。南京師范大學強化培養學院是低年級通識培養,高年級專業培養的2+2模式,培養主要在本科階段。江南大學至善學院在大一下學期進行遴選,學生完成三年半的培養內容后,大四即可從學院榮譽結業。

6 從榮譽學院的培養內容上探究,主要分為三大類。

一是主要進行專業強化培養,這一類的榮譽學院注重在專業培養上進行再提升,如哈爾濱工業大學英才學院加強基礎,注重能力,育人理念為學術型、國際化、高素質、重創新,其培養目標為“培養未來的學術帶頭人和工程領軍人”。二是主要進行素質類的培養。這一類的榮譽學院對專業培養通常以來各專業學院。如蘇州大學敬文書院通過閱讀計劃、外語啟蒙計劃、生涯發展輔導計劃、學生干部輪流制、競聘制等方案,匯聚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生和導師,共建一個師生親密互動的學習、生活共同體。而江南大學至善學院則通過三維素質創新課程、全程全員導師制、循序漸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逐級提升的對外交流體系、多極實踐的領袖素養培育體系構建了相對完善的點線面立體化金字塔培優體系。三是專業培養升級與素質培養配套的一攬子培養。這一類的榮譽學院通常進行生涯式全程管理,學校的綜合實力和各專業實力都較有影響力。如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實行中國特色的博雅教育,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卓越教學,以“培養具有愛國情懷、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各行業起引領作用的高素質人才”為培養目標。

通過整合研究不同高校榮譽學院的培養模式,本文發現國內榮譽學院基本以培養“拔尖創新”、“學術領軍”、“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為總體方向,是高校探索培養“高、精、尖”人才的通識平臺。國內榮譽學院基本在高選拔標準、資源傾斜、優質課程等方面不謀而合。但由于國內各大高校校情與發展戰略的區別,各高校榮譽學院也擁有各自的特色。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基于精英教育的榮譽學院也應積極探索更適合本身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

(作者單位: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

猜你喜歡
榮譽學院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創新之城
榮譽時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海盜學院(12)
榮譽背后
海盜學院(7)
毛遂自薦
西行學院
榮譽
為國家選人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