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源CT心周脂肪組織定量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研究

2018-05-23 05:59
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支數雙源脂肪組織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心周脂肪組織是指心臟、冠狀動脈周圍包繞的脂肪組織,即心包脂肪、心旁脂肪總和,并與腹腔內脂肪同源[1]。據研究表明[2],腹腔內脂肪堆積在冠心病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但針對心周脂肪組織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相對缺乏,而雙源CT作為評價心周脂肪組織的有效工具, 本研究擬通過雙源CT心周脂肪組織定量評估,并與經皮冠脈造影結果對比,明確雙源CT心周脂肪組織定量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同時接受雙源CT心周脂肪定量評估及經皮冠狀動脈造影(PCI)檢查的的220例患者,其中男137例,女83例,年齡31~82歲,平均(58.27±6.12)歲,合并糖尿病47例,高血壓59例,吸煙史63例,飲酒史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及病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a)心周脂肪組織測量:使用西門子Leonardo工作站容量分析軟件測定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包括心臟周圍心包膜內、包膜外總脂肪含量,范圍為氣管隆突水平至心尖處,心周脂肪范圍5 mm,脂肪閥值-200HU~-30HU,經Volume自動測定心周脂肪總體積;b)冠脈病變程度:參照冠脈造影結果,依次對狹窄程度、病變支數、Gensini評分、斑塊性質進行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不同冠脈狹窄程度患者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對比

參照冠脈造影結果,以任意一條冠脈及其主要分支狹窄≥50%為分組條件,98例狹窄≥50%,為有意義狹窄,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253.21±25.71)cm3;其余122例狹窄程度﹤50%,為無意義狹窄,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90.34±19.68)cm3。兩組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對比,冠脈狹窄≥50%患者其心周脂肪組織體積顯著高于狹窄程度﹤50%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03,P﹤0.05)。

2.2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患者的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對比

以冠脈病變支數為分組標準,單支病變65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27.45±13.69)cm3;雙支病變117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80.35.±19.52)cm3;3支及以上病變支數者38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254.01±27.34)cm3。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依次為3支及以上病變支數﹥雙支病變﹥單支病變,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35,P﹤0.05)。

2.3 不同Gensini分級患者心周脂肪組織體積比較

以Gensini評分為分組標準,輕度59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30.01±14.59)cm3;中度129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79.44±18.87)cm3;重度32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252.68±26.44)cm3。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依次為重度﹥中度﹥輕度,經方差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2.01,P﹤0.05)。

2.4 不同斑塊性質患者的心周脂肪組織體積比較

以斑塊性質為分組標準,鈣化斑塊52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22.31±35.48)cm3;混合斑塊98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10.42±16.37)cm3;非鈣化斑塊70例,心周脂肪組織體積為(112.99±32.47)cm3。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依次為鈣化斑塊﹥非鈣化斑塊﹥混合斑塊,但經方差分析,其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13,P>0.05)。

2.5 心周脂肪組織體積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心周脂肪組織與冠脈狹窄程度、冠脈病變支數、Gensini評分呈顯著正相關,與斑塊性質無相關性。見表1。

表1 心周脂肪組織體積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腹腔內脂肪在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不穩定的發生及發展中的重要性已引起廣泛關注,其能產生大量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不穩定的發展[3]。而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同為腹腔內脂肪的一部分,系直接包繞于心臟及冠脈周圍的脂肪組織,近年來,作為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作為新的腹腔內脂肪標記,越來越多與之相關的研究分析心周脂肪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性[4]、與重度冠脈狹窄的關系[5]等,但針對性分析其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文獻報道相對缺乏。

本研究采集220例行雙源CT并經冠脈造影明確病變程度的患者納入研究范圍,通過對其冠脈造影結果以心周脂肪定量評估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發現, 雖以斑塊性質為分組標準,鈣化斑塊、非鈣化斑塊、混合斑塊患者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但冠脈狹窄≥50%患者其心周脂肪組織體積顯著高于狹窄程度﹤50%患者;單支病變患者心周脂肪組織體積﹥雙支病變﹥3支及以上病變;Gensini分級輕度患者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中度﹥重度,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心周脂肪組織與冠脈狹窄程度、冠脈病變支數、Gensini評分呈顯著正相關。這與陳均等[6]的報道相符;而張士朋等[7]亦報道隨著Gensini評分上升,其心周脂肪組織體積亦呈遞增趨勢,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而使用雙源CT對心周脂肪組織進行定量評估,不僅有效規避心臟超聲在觀察范圍上的局限,能一次性獲取心臟整體信息[8],且較MRI而言,其檢查價格也相對低廉,由此可見雙源CT心周脂肪組織定量評估冠脈病變程度不僅具較好的相關性,在檢查成本、檢查效能上亦有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在冠脈狹窄程度、病變支數、Gensini分級上均具顯著正相關性,用于評估冠脈病變程度具一定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Zhou K,Kong L,Wang Y,et al.Coronary Artery Fistula in Adults:evaluation with dual 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J].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015, 88(1049):371-373.

[2] 孔維敏,楊圣楠,樓青青,等.心周脂肪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醫學,2016,16(2):190-194.

[3] 吳玉輝,張惠英.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檢查中心外膜脂肪及心周脂肪在診斷冠狀動脈支架再狹窄中的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7,14(1):45-48.

[4] 劉 艷,石玲萍,谷利宏,等.老年人心周脂肪組織含量與代謝危險因素及冠心病的相關性[J].現代醫學,2015(3):314-317.

[5] 廖琦彬,李彩英,潘 彤,等.青年人心周脂肪組織體積和體重指數與重度冠狀動脈狹窄的關系[J].中國循環雜志,2017,32(1):46-49.

[6] 陳 均,吳青山,陸錦貴.心外膜脂肪與心周脂肪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診斷價值的對照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1):11-14.

[7] 張士朋.冠心病患者多層螺旋CT測量對心周脂肪的臨床意義[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3):1576-1578.

[8] Matsui K,Machida H,Mitsuhashi T,et al.Analysis of Coronary Arterial Calcification Components with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Using Single-source Dual-energy CT with Fast Tube Voltage Switch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2015,31(3):1-9.

猜你喜歡
支數雙源脂肪組織
GDM孕婦網膜脂肪組織中Chemerin的表達與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高脂肪飲食和生物鐘紊亂會影響體內的健康脂肪組織
雙源CT對心臟周圍脂肪組織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心電圖U波倒置深度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及狹窄程度的關聯性分析
降低A牌號細支卷煙含梗簽煙支數
雙源采購跳躍-擴散庫存控制模型
烏斯特讓檢驗紗線支數測量更精確
癌旁脂肪組織來源脂肪間充質干細胞的特征分析
雙源信號深組合導航在新一代運載火箭制導系統中應用初探
靜脈藥物配置中心工作量觀察方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