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室栗樹蘑間作黑木耳技術要點

2018-05-31 01:31韓立紅王攬月
蔬菜 2018年3期
關鍵詞:栗樹原基菌棒

康 勇,韓立紅,張 宇,王攬月

(1.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 102200;2.北京市昌平區農業環境監測站,北京 102200;3.北京市昌平區南邵鎮農業服務中心,北京 102200)

栗樹蘑是食、藥兼用菌種,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樹花菌屬,其口感脆嫩可口,營養豐富,富含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尤其富含VB和VE,同時還具有抗腫瘤活性,有“野山參”之美稱,市場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目前在北京昌平山區和懷柔部分地區種植面積較大。黑木耳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屬,不僅富含蛋白質、脂肪、纖維素、鐵、鈣、磷、VB1、VB2和VC等營養物質,還是一種珍貴藥材,具有清肺潤津、祛淤生新的功效,同時還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在栽培上,北京氣候干燥、溫差大、降雨少,適合黑木耳生長,木耳爛袋和爛耳現象較輕,產出木耳中一、二級產品占75%左右,朵形大,耳厚呈梅花形,顏色呈褐黑色,商品性狀優秀,經濟效益良好。隨著人們對食用菌營養價值認識的提高,市場對栗樹磨和黑木耳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

為了提高生產者的經濟效益,筆者總結多年工作經驗,探索了一套溫室栗樹蘑間作黑木耳的管理技術,可以在同一溫室中同期生產栗樹蘑和黑木耳,并能夠獲得產量高、品質優的菌菇?,F將該技術的理論依據與管理要點介紹如下。

1 栗樹蘑間作黑木耳的理論依據

在設施大棚中,栗樹蘑的栽培時間較長,一般需要55~75 d;而黑木耳的栽培時間較短,頭茬菇僅需要40 d左右即可成熟。同時,栗樹蘑和黑木耳均屬于中高溫菌類,兩者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相似,僅栽培方式有所區別;因此,可以利用栗樹蘑和黑木耳的栽培時間差和生長周期不同的特點,岔開采收期,并利用栗樹蘑的閑置空間來栽培黑木耳,從而提高設施大棚的利用率和生產的綜合效益。通過栗樹蘑間作黑木耳,生產者可以多種植1茬黑木耳,1個400 m2的溫室可生產干黑木耳150 kg左右、栗樹蘑3 000 kg左右,按照目前市場價格干黑木耳50~60元/kg、鮮栗樹蘑5元/kg計算,合計收入2.25萬元以上;而若常規栽培只種植栗樹蘑或木耳,可得收入均僅約為2萬元,比間作減少2 500元以上;因此,栗樹蘑間作黑木耳能夠一定程度地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同時,黑木耳不論是干品還是鮮品,在市場上均備受消費者青睞,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2 菌棒栽植要點

2.1 品種選擇

栗樹蘑可以選擇適宜溫室種植的品種遷西1號、遷西3號;黑木耳可以選擇適宜早春溫室種植的黑29、916、黑山等早熟、抗爛棒的品種。

2.2 菌棒制作與接種

北京北部山區栗樹資源豐富,使用以栗樹為主的殼斗科樹材作為菌棒的原材料最為合適。培養料的配方為78%木屑、20%麥麩、1%石膏、1%糖,可選擇性添加1‰~2‰磷酸二氫鉀。裝袋后放入滅菌鍋,點火后升溫,在壓力值達到0.15 MPa以后保持2 h以上,?;鸷髩毫χ到抵?附近時揭鍋,將菌袋放置在消毒過的場所冷卻。

接種場所在接種前經紫外線燈照射消毒后,用二氧化氯熏蒸消毒。將酒精燈、接種工具等放入接種容器后,用氣霧消毒劑熏蒸0.5 h或使用臭氧消毒。菌袋冷卻至35 ℃以下時,便可接種,接種量一般為10%。菌袋接種后碼放6~8層置于發菌室的架子上培養,發菌室應保持暗光與空氣流通,相對濕度保持在50%~70%,溫度控制在22~28 ℃。接種10 d后倒垛并檢查菌袋生長情況,去除受到污染的菌袋。

2.3 選址

栗樹蘑喜歡地勢高、向陽、排灌方便的生長環境,適宜砂質土壤,有粗砂粒更好,土質過肥、過細、過黏均不適宜栗樹蘑栽培,土壤pH值以5.5~6.5為宜。為了防止雜菌侵染,最好選擇干凈的溫室。

2.4 做畦

一般于3月底進行定植,在長50 m、寬8 m、高3 m的溫室內挖2排南北走向的溝畦,每個溝畦長2 m、寬42 cm、深25~30 cm,畦間距80~100 cm(用于擺放黑木耳),注意一定要根據栗樹蘑菌棒的大小嚴格控制溝寬,以使后期栗樹蘑菌棒擺放緊實。在溝畦四周筑成寬10 cm、高8 cm的土埂,以便擋水。深層土堆放一邊作覆土用。溝畦做好后暴曬2~3 d,病蟲害少的場地也可邊挖畦邊埋菌塊。栽培前1 d,將畦灌1次大水,灌水多少視土壤墑情而定,土壤干旱和保墑能力差的土壤,應灌滿畦,反之少灌一些。待水完全下滲后在畦內撒少許石灰,以地見白即可。

圖1 栗樹蘑溝畦

2.5 碼放栗樹蘑菌棒

完成上述工序后,回填土2 cm深左右,然后擺放菌袋。栽植菌棒前,用4%來蘇水將栽植工具、菌棒外包裝袋和操作工人雙手消毒,然后用小刀劃開菌棒外的包裝袋并剝掉,將菌棒封口處不平整的部分剔除掉,按接種孔向上依次把菌棒擺放在畦內,因菌棒長短不一,要以上表面平整為準。每個溝畦內放置菌棒80個,注意要擠緊,否則澆水會使菌棒飄起來。這樣擺放栗樹蘑菌棒可以使菌絲萌發生長加快,菌塊間更易連接為一體,出菇大而且抗雜菌能力也會提高。碼放完畢后回填少量土、澆適量水,填充縫隙,防止菌棒漂浮。然后緩慢澆大水,使菌棒吸足水分,以滿足菌絲生長的需要。待水充分滲透后再次覆土,土厚1 cm。在兩側做畦埂,覆上地膜,避免出菇后粘上泥土,影響外觀和品質。

2.6 碼放黑木耳菌棒

把培養好的黑木耳菌棒頂部去掉,底部劃十字口,側面開3層刀口,呈倒三角形,每層開4個口。然后把割開出菇口的黑木耳菌棒豎立擺放在栗樹蘑畦的壟間,相鄰菌棒間隔10 cm,不要過密,否則影響以后黑木耳的生長。

3 黑木耳出耳管理

3.1 水分管理

栗樹蘑、黑木耳菌棒擺放完畢后,根據土質保水性能不同,每日或隔幾日適當噴水,保持地表不干燥即可。約15 d后,黑木耳即陸續出菇。出菇后,應增加噴水的次數,由每天4次增加到6次,增加空氣濕度,注意不要讓水灌進黑木耳菌棒,否則菌棒易感染雜菌。

3.2 溫度管理

栗樹蘑菌絲體在地下生長到原基出現需要40 d左右,所以前期棚內的溫濕度管理以黑木耳的需求為主。黑木耳出耳期溫度應保持在15~25 ℃,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5%,這樣能夠同時滿足栗樹蘑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溫室內安裝噴霧設施,能夠極大地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10~12倍,同時可以更好地保持溫室內的濕度,在栗樹蘑的生長后期還可以用來降低室內溫度。

3.3 氣體管理

黑木耳是好氣性真菌,應該經常保持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新鮮。一般要求擺袋后至耳片長大采收前,在清晨與傍晚打開通風口,通風1 h。

3.4 光照管理

增加散射光,不僅有利于耳片的生長發育,還是預防雜菌的一種有效措施。

3.5 病蟲害防治

保持耳場、耳房及其周圍環境的清潔衛生。出耳后每3 d噴施1次1%石灰水,有良好的防霉作用。若綠霉菌發生在培養料的表面,尚未深入料內時,用石灰水擦洗患處,可控制綠霉菌的生長。偽步行蟲或跳蟲發生后,可用魚藤精500~800倍液或除蟲菊乳劑500~800倍液進行防治。

3.6 及時采收

在出菇后15 d左右即可以采收黑木耳,注意要在耳片充分展開、將要彈射孢子前采收。采收前2 d要停止噴水,待耳片收縮發干時采摘。采耳時要把子實體連根拔出,并剪去耳根部的培養料,用清水淘洗干凈后曬干,大朵的要撕開晾曬。每個菌棒大約可以產500~600 g的鮮黑木耳。

3.7 二茬耳管理

頭茬黑木耳采收后,床面要清理干凈,留在袋內的耳根要用刀削凈,依舊像頭茬黑木耳那樣擺袋蓋簾,7 d內不澆水。此時是菌絲休養生息的時期,通過幾天的干燥養菌,可以促進菌絲積聚營養,為第2茬耳生長提供條件。擺袋7~10 d后,按頭茬黑木耳的管理方法保持一定的溫濕度。5~7 d之后,采收過頭茬黑木耳的培養基處便會長出大量的子實體原基,然后按照頭茬黑木耳的管理方法出耳。

4 栗樹蘑出菇管理

4.1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是否到位決定栗樹蘑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好壞。栗樹蘑擺放完畢后,由于黑木耳每天需要噴水4~6次,棚內濕度和地表濕度已經能夠滿足栗樹蘑的需求,所以此時不需要再給栗樹蘑單獨噴水;只需在擺放8~10 d后澆1次透水,促進其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以盡快形成原基。同時,可用鐵耙輕耬栗樹蘑畦面,劃破栗樹蘑菌絲體,促進出菇。當菌袋含水量低于40%或空氣相對濕度長期小于50%時,原基不能長出地面,并容易形成角質化的黃色硬塊;因此,栗樹蘑分化時期,每天可澆1次小水,讓水從畦的一端流到另一端即可,注意不要積水,也不要把原基上的小水珠沖掉,否則原基不再分化或從四周形成新原基而發育成畸形菇,用噴霧器噴水或向原基周圍灑水以增加濕度,一般需要7~10 d。

經過15~20 d后,栗樹蘑即開始長出幼菇。此時一定要保持好濕度,相對濕度應保持90%以上,如果過干容易造成菌菇表面結痂,結痂部位會停止生長,進而不僅影響商品性,還會造成減產。出菇時菌塊的含水量應為65%~70%,需要每天往畦內澆水3~4次,澆水的次數和水量視天氣和菇棚情況而定:一般晴天多澆水,陰雨天少澆水;溫度低時少澆水,溫度高時多澆水。在采菇前1~2 d,不要直接往菇體上淋水,只能向周圍灑水,以保證其適宜的含水量,提高商品價值。

4.2 溫度管理

將黑木耳采收完畢后的菌棒清出棚內,關小風口,適當提高棚內溫度。栗樹蘑從出現原基至采菇的時間隨溫度高低而異,如氣溫保持在16~24 ℃,需要18~25 d;氣溫保持在18~26 ℃,需要15~20 d;氣溫保持在22~30 ℃,需要12~16 d。在栗樹蘑菇體發育期,溫室氣溫超過25 ℃時,要通過加厚遮陰物、噴淋和通風等措施降溫。

4.3 氣體管理

栗樹蘑原基形成以后對氧氣需求量增加,要加強通風,減少畦內二氧化碳含量;而通風和保濕是相互矛盾的,需結合水分管理進行通風。通風一般選在無風的早晨或傍晚溫度較低時進行,在澆水的同時將風口開啟,通風0.5~1.0 h,通風時要用水淋濕栗樹蘑,剛形成的原基要避開通風口,在其他部位進行通風。通風不良會影響栗樹蘑分化,輕者形成空心菇,即蘑菇中央的分枝不分化,不能形成菌蓋;重者由于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抑制分化,造成潰爛死亡。

4.4 光照管理

原基形成不需要光,但原基形成以后需要較強的散射光,一般要達到200~500 lx ,因此應在溫室外面蓋上遮陽網,使陽光不能直射溫室內部。一般光照充足,栗樹蘑菌蓋顏色深、香味濃、品質好;若光照不夠,會使子實體分化不良,朵形不正常。

4.5 病蟲害防治

主要真菌性病害有青霉、毛霉、木霉、根霉等真菌感染。通過幾年的栽培情況來看,老舊重茬地發病率較高,所以在栽培上要盡量輪換溫室生產,對雜菌污染的菌棒要及時清除并深埋處理,在種植初期如發生雜菌污染,要及時撒一些石灰消毒,防止污染健康菌棒。藥物防治可用50%多菌靈、寡雄腐霉7 500倍液等噴施。

主要生理性病害有小老菇、空心菇、鹿角菇等。小老菇是指幼菇剛露出地面就因為外界環境因素不適宜(溫度高、通風差)而停止生長、葉片內卷的現象。鹿角菇和空心菇的主要癥狀是菇體分枝多,顏色較淺,菇體四周有菌葉,中間不發育等;發病原因主要是通風差、氧氣不足、光照不夠;所以生產管理上要注意通風,盡量滿足栗樹蘑生長所需的環境條件。

主要害蟲有蛞蝓、跳蟲、菇蛆等。蛞蝓在栗樹蘑生長階段的中后期及陰暗、潮濕的情況下易發生,主要為害栗樹蘑菇體,將菇體吃成缺刻狀,其分泌物污染菇體,嚴重影響產品質量。藥物防治可以用蝸克星、8%滅蝸靈800~1 000倍液噴灑,在16:00以后或清晨蛞蝓入土前全株噴灑。跳蟲在栗樹蘑生長的各個階段均可發生,栽培環境潮濕、溫度高、雜草多的條件下更易發生,可用魚藤精500~800倍液或除蟲菊乳劑500~800倍液進行防治。食用菌用藥要以防為主,而且要盡量使用低毒易降解的藥劑,在出菇前或采收后用藥。

4.6 采收

當菌柄和傘蓋背面剛出現多孔現象、菌蓋平展、傘蓋周邊發黃或微微變黑時,應及時采收;如不及時采收,肉質纖維木質化,既影響產品質量和外觀,又會影響下一潮菇生產。采收后,畦內2~3 d不要澆水,讓菌絲恢復生長。3 d后澆1次重水,繼續按第1潮菇的方法管理,大約15~30 d后即可出第2潮菇。

猜你喜歡
栗樹原基菌棒
栗樹葉面噴肥噴藥關鍵技術
香菇出菇期菌棒補水技術要點
夏季高溫期香菇菌棒間歇養菌三步走
隴西縣香菇出菇管理規程
突脈金絲桃的花器官發生及其系統學意義
基于群體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JBZ—S—4型菌棒注水機
復活森林
栗樹站在山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