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豫劇”的嬗變與夢想
——關于豫劇的調查報告

2018-06-08 06:33賀寶林
中國藝術時空 2018年3期
關鍵詞:院團豫劇劇目

賀寶林

豫劇是河南土生土長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產生于河南開封一帶。在長期的向外流傳過程中,豫劇與不同的地域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了四大聲腔體系:祥符調、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并涌現出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樊粹庭、楊蘭春、王基笑等一大批豫劇藝術名家。20世紀30年代,被譽為“現代豫劇之父”的樊粹庭,改良規范豫劇劇本,使豫劇邁進現代社會的門檻;被譽為“豫劇皇后”的陳素真,改革創新豫劇的表演手段,使豫劇成為嚴謹的舞臺藝術。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融合豫劇各個流派,將豫劇藝術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并帶領豫劇走向全國;被譽為“豫劇現代戲之父”的楊蘭春,在豫劇現代戲這片土地上深耕不綴,最終開創出一片嶄新的藝術天地。五六十年代,豫劇推出了《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等一批經典劇目,不僅唱響大江南北,而且走進千家萬戶。特別是創演于1958年的豫劇現代戲《朝陽溝》,至今已演出近5000場,演員已更替到第四代,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外文版本就有20多種,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全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現場

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全國20多個省市,從東海之濱到天山腳下,從雪域高原到寶島臺灣,皆有專業的豫劇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豫劇雖然姓“豫”,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是名副其實的“大豫劇”。值得一提的是,豫劇不論傳播到哪里,都會以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地吸收本土文化元素,豐富自己的藝術內涵,提高自己的表現能力,以其巨大的包容性、頑強的適應性融入當地發展,留得下、唱得響、傳得開,如旺盛的春草“漸行漸遠還生”。由于各地的文化傳統、自然環境不同,因而豫劇流傳到各地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如泰岱清風、燕趙明月、戈壁雪花,具備了鮮明的地域性。但豫劇不論與當地的文化如何融合,其高亢明亮的藝術特色沒有變,質樸率真的美學特征沒有變,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沒有變??梢哉f,豫劇不論傳播到哪里,它始終保持著自身獨有的文化品格,它始終姓“豫”。正因如此,豫劇龐大的根系才不斷地向遠方延伸,最終成為中國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棵參天大樹。

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與外來文化的沖擊,扎根于傳統農業社會的豫劇舉步維艱,以其為代表的河南戲劇一直處于一個“焦慮期”,被專家稱為“落后全國一圈半”,曾經輝煌的“大豫劇”似乎到了人老珠黃的地步。但豫劇人沒有放棄使命擔當,他們在“吸收外來,不忘本來”的基礎上,轉變觀念,開拓創新,為實現“大豫劇”的夢想而努力。進入21世紀之后,豫劇開始異軍突起,并帶動河南戲劇事業整體走向繁榮,形成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局面,完成了豫劇從傳統向現代的嬗變。目前,豫劇遍布包括臺灣在內的全國13個省市,有專業院團162個,民營院團1300多個,從業人數達10萬之眾。據騰訊、百度的大數據統計,目前全國關注豫劇的人數超過3.5億,豫劇的從業人數、劇團數量、流布區域都占全國之最。主要取得了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1964年,河南豫劇院三團到河南偃師縣演出

一是打造了一批享譽全國的精品劇目,在“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獎項的評選中成績斐然,展示了“大豫劇”的強勁活力。繼2004年豫劇《程嬰救孤》奪得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第一名和“觀眾最喜愛的劇目”第一名之后,豫劇《朝陽溝》《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珠簾秀》《斗笠縣令》《山城母親》《風雨故園》《陳蕃》《都市陽光》等劇目,接連獲得“文華”大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國家級獎項,使豫劇再次登上了時代的高峰。有專家撰文指出:“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p>

陳素真飾演豫劇《反長安》的楊玉環

“豫劇現代之父”樊粹庭

高潔飾演電影《朝陽溝》中的拴保娘

二是推出了一批杰出的藝術人才,在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等獎項和社會榮譽評選中,豫劇演員技壓群芳,為豫劇再攀高峰、再創佳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惠、田敏、劉曉燕、徐俊霞、陳新琴、李樹建、楚淑珍、劉雯卉、張艷萍榮獲第23至27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其中李樹建榮獲“二度梅”。另外,李樹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賈文龍還分別獲得“文華”表演獎和中國藝術節優秀表演獎,其中賈文龍榮獲第11屆中國藝術節“文華”表演獎第一名。李樹建、王紅麗先后榮獲由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文聯組織評選的“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李樹建、王紅麗、賈文龍先后榮獲由中組部、中宣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評選的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稱號;李樹建還連續兩次當選中國劇協副主席。他們不僅為豫劇爭得了榮譽,也成了推動河南豫劇事業繁榮發展的中流砥柱。

三是積極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一批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豫劇精品唱響全球,豫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2008年以來,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大祭樁》赴意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河南豫劇團還與臺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尤其值得點贊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國開展交流演出,三次登上美國百老匯、好萊塢舞臺,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世界最高戲劇舞臺的先河;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同時在“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原文化澳洲行”“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中斐文化交流年”等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豫劇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賈文龍飾演豫劇《焦裕祿》的焦裕祿

四是恢復河南豫劇院,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文化資源,豫劇的藝術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2013年7月13日,在河南省豫劇一團、二團、三團的基礎上,恢復河南豫劇院的建制,標志著河南的豫劇航母重新起航。河南豫劇院堅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建院宗旨,不斷創新院團管理機制,提高藝術生產水平和市場運作能力,努力將河南豫劇院打造成全國豫劇藝術生產的集聚地、藝術理念的創新地、藝術精品的展示地、人才成長的新高地,推動豫劇更好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為了加快豫劇青年人才的培養,以中國戲曲學院豫劇本科班為基礎,成立了河南豫劇院青年團,有效地解決了傳承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很多豫劇名家主動給青年人提供機會,如在第二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中,李樹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賈文龍等眾多豫劇名家甘當綠葉,讓一大批實力不凡的豫劇新秀擔當重任,其中有9個90后的青年演員在6個劇目中擔綱主演。這種主動推舉新人的舉措,不但為豫劇形成新老接替、傳承有序、人才輩出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豫劇的全面繁榮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

豫劇《程嬰救孤》榮獲第十一屆“文華”獎。圖為該劇演出劇照

五是建立全國豫劇大交流、大合作機制,提升豫劇的創新發展能力,促進豫劇在全國的傳播推廣,形成了全國豫劇一盤棋的良好局面。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院領導班子,心系全國豫劇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派主創人員幫助新疆石河子市豫劇團創排《我的娘我的根》,幫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創排《天山人家》,還邀請石河子市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并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派主創人員和主要演員幫助西安市豫劇團創排《秦豫情》,并到河南巡演。為了加強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在河南省文化廳和河南豫劇院的積極運作下,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豫劇節,舉辦了兩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國叫響的豫劇精品劇目;舉辦了全國豫劇人才培訓班,為來自全國的豫劇青年才俊進行了系統的培訓,讓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又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并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舉辦了兩屆“中國豫劇院團工作交流會”,來自全國的豫劇人歡聚一堂,各抒己見,為促進全國豫劇的發展獻計獻策。如剛剛閉幕的第二屆“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有130多個豫劇團參加,將全國豫劇院團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廣大豫劇工作者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止步不前,而是懷著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更是帶著刮骨療毒的意志和決心,認真總結取得的經驗和成就,深刻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當代豫劇領軍人物李樹建為代表的豫劇人,多次邀請省內外專家為豫劇把脈問診,出謀劃策,以期實現豫劇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如河南實施的名家推介、青年人才推介工程,其中有20多位豫劇名家和青年人才被推介,在總結他們個人成績與藝術經驗的同時,也為豫劇的整體發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議和意見。廣大豫劇院團更是不放過一切學習機會,加強與全國的溝通和交流,推動豫劇的轉換與發展。如每一屆豫劇節都要舉辦一次豫劇高峰論壇,在北京展演月期間更是采取“一戲一評”的辦法,為每個參演劇目都舉辦一場研討會,堅持“優點說足,缺點說透”的原則,提出中肯的建議和意見,讓參演院團不僅帶回鮮花和贊譽,同時也帶回提高完善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實現促進戲劇事業繁榮發展的展演宗旨。綜合而論,豫劇當前的發展尚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一是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相比,豫劇創作的題材過于單一。盡管豫劇有諸多作品獲得各類國家大獎,但就豫劇創作的內容來看,真正能夠反映時代風貌和人民訴求的作品還相對較少,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有獎杯缺口碑的問題還依然存在,豫劇創作還不能真正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還不能很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和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相比,豫劇創作的形式不夠多樣。目前豫劇不僅存在著題材內容的單一,同時還存在著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的單一,采用大歷史敘述方式的政治戲過多,表現家長里短充滿喜劇風格的劇目較少。另外,豫劇與新技術、新業態、新媒體的融合程度不高,豫劇的傳播方式還沒有與互聯網實現很好的結合。

三是和飛速發展的時代步伐相比,豫劇創作的觀念急需更新。有些主創人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念還不夠明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信念還不夠堅定,一些劇目在反映當前社會深刻變革、解決社會深層矛盾方面,把握得還不夠準確,個別人還在使用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的生活積累,從而導致塑造的人物形象缺乏鮮明的時代感。

四是和歷史賦予的艱巨任務相比,豫劇創作的人才隊伍后繼乏人。與京劇等其他大劇種相比,豫劇名家大師不突出、人才梯隊不銜接的現象非常明顯,特別是主創人員如編劇、作曲、舞美等,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老齡化。豫劇尤其缺少懂創意、擅經營、會管理、跨文化的復合型人才,極大地制約著豫劇藝術的傳播和推廣。

五是和不斷繁榮的文藝創作相比,文藝評論的良好生態還沒有形成。文藝評論是一種科學嚴謹的藝術創作活動,而當前的文藝評論嚴重地偏離了這一軌道,樹碑立傳式、嘩眾取寵式、走穴應景式的評論還依然存在,在豫劇的藝術創作中,文藝評論“缺席”“缺位”的現象還比較嚴重,藝術生產與文藝評論還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

值得欣慰的是,豫劇人不僅有正視困難與不足的勇氣,更有開創未來的熱情與信心。為推動“大豫劇”的發展,河南豫劇院新院址即將落成,大型叢書《中國豫劇》的編撰工作即將啟動,全國豫劇院團聯盟正在積極策劃組建,三年一屆的中國豫劇節、一年一屆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將持續舉辦。同時,廣大的豫劇工作者還積極參加“深扎”活動,走進生活深處,萃取時代精華,謳歌人民群眾,去捕捉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鮮活素材,努力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秀作品??梢哉f,豫劇人懷著強烈的文化自信,帶著崇高的歷史使命,已經吹響了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一定會產生出更多的藝術流派,培養出更多的藝術大師,傳播到更遠的國家和地區,更加燦爛地在新時代里綻放!

2016年10月18日,李樹建率團走進美國好萊塢杜比大劇院演出《程嬰救孤》。圖為演員與奧斯卡獎獲得者合影

猜你喜歡
院團豫劇劇目
舞臺劇目
民國豫劇唱片探論
體制改革對藝術表演團體財政補貼效率的影響*
新見晚清民國傳奇劇目十一種
品豫劇,聽秦腔:誰有滋味誰響亮
不老的豫劇
文華大獎”獲獎劇目
一種聚焦: 上海民營院團的現狀與發展
國家優秀院團丑角專場演出暨丑角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
優秀劇目進校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